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喷丸工艺对60CrMnMoA、50CrVA、42CrMo残余应力场、显微硬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喷丸工艺,随着材料抗拉强度的增大,表面残余压应力σrs、最大残余应力σrmax、显微硬度、试样表面的粗糙度都增大;相同喷丸工艺,随着材料硬度的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幅加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除锈后的钢轨扣件螺栓表面粗糙度达到最佳,采用干冰射流的方式在不同干冰射流量、射流压力、射流次数下对螺栓表面进行除锈,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除锈后的螺栓表面粗糙度,研究了干冰射流工艺参数对除锈后螺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干冰射流量增大,螺栓表面粗糙度减小,射流量达到一定值后粗糙度变化趋于平缓;随着干冰射流压力增大,螺栓表面粗糙度增大,射流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粗糙度变化趋于平缓;随着干冰射流次数的增大,螺栓表面粗糙度减小,射流次数达到一定值后粗糙度变化趋于平缓。试验条件下,干冰射流以1.1 kg/min的射流量、1.2 MPa恒定压力上下扫描20~25次后,螺栓表面粗糙度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在油污染工况下,建立一个考虑轮轨表面粗糙度的三维轮轨黏着特性数值分析模型.应用Patir和Cheng提出的平均流量模型,以多重网格法和多重网格积分法作为数值计算的工具,得到轮轨间存在油介质时的液体、固体粗糙峰接触压力以及膜厚的分布规律,并研究列车速度以及轮轨表面粗糙度对轮轨间黏着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列车速度增加,轮轨间的黏着系数逐渐下降;随着轮轨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轮轨间的黏着系数逐渐增大.此外,从数值角度分析速度增大引起黏着系数下降和粗糙度增大所引起黏着系数上升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桩的粗糙度对桩侧阻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统计钻孔灌注桩的孔壁粗糙程度,建立孔壁粗糙度与直剪试验所用混凝土板粗糙度I的关系;借助TJW-800大型直接剪切仪进行砂土与不同粗糙度混凝土板的直剪试验,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临界粗糙度I_(cr),II_(cr)时,接触面峰值强度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II_(cr)时,接触面峰值强度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粗糙度对接触面剪切应力-切向位移曲线的形态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基于接触阻尼理论,考虑轮轨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车轮表面粗糙度,采用有限元法,将轮轨材料的接触面进行离散;基于罚函数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通过间接输入实际车轮表面硬度数据并且加载位移载荷来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仿真结果表明: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随着法向载荷、摩擦系数和车轮表面硬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粗糙度对其影响不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法向载荷、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及材料表面的硬度呈正相关;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运行里程数并非呈现单调性变化.因此,当考虑轮轨材料表面粗糙度微观结构时,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包括圆柱体和正多边形的二维细长柱体的气动力特性,对具有5种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圆柱体和4种正多边形(12、16、20、24)柱体进行了风洞模型测力试验。对于圆柱体,分析了雷诺数和表面粗糙度对其气动力特性影响规律;对于正多边形柱体,分析了雷诺数、风攻角以及正多边形边数对其气动力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圆柱体表面粗糙度对气动力特性具有明显影响,随着粗糙度增大,阻力系数减小,雷诺数效应减弱;在特定风攻角下,各正多边形柱体气动力系数随雷诺数均变化不大;在试验雷诺数范围内,正多边形柱体的气动力系数随风攻角变化不大;就整体趋势而言,正多边形柱体随着边数增加平均阻力系数减小,平均升力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磨试验研究接触应力相同时贝氏体钢轨的磨损率、表面粗糙度、硬度,并结合扫描电镜观测到的磨损表面和剖面的形貌特征,分析不同滑差条件下贝氏体钢轨的磨损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触应力为500 MPa条件下,贝氏体钢轨磨损率随滑差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滑差由2%增大到10%时磨损率增大了8倍;小滑差条件下的贝氏体钢轨表面较光滑,有少量疲劳裂纹,以滚动接触疲劳磨损为主;大滑差条件下表面粗糙,有疲劳裂纹、剥落坑和表面划擦痕迹,更接近滑动磨损;增大滑差可导致磨损表面加工硬化率偏大;增大滑差对贝氏体钢轨表面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在深度方向的扩展几乎无影响,且对塑性变形层厚度影响不明显;大滑差可引发亚表面次表层裂纹.  相似文献   

8.
从活塞销精密磨削后表面粗糙度值高这一惯性质量问题入手,以切削理论和磨削理论为基础,结合工厂活塞销生产实际,对活塞销精密磨削后表面粗糙度值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抛丸强化工艺对抗侧滚扭杆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抛丸强化处理是抗侧滚扭杆轴成型关键工序之一,抛丸前抗侧滚扭杆轴初始表面粗糙度和硬度是影响抛丸后形成表面粗糙度的重要因素。对3根硬度不同的调质圆钢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形成5种等级粗糙度的试样,采用相同抛丸工艺同时对试样进行强化抛丸。结果显示,相同抛丸工艺抛丸后粗糙度均增大,随着抛丸前初始粗糙度和硬度的增加,抛丸后形成的粗糙度的增幅降低;当初始粗糙度增至一定值时,抛丸后粗糙度增幅接近为零,且硬度越高,该值越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如何防止在驱动时车轮空转、制动时车轮滑行,用喷水的办法改变轮轨表面粗糙度和温度,利用双圆盘滚动接触试验台针对轮轨牵引系数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在任意温度状态下,最大牵引系数都发生在1μm~3μm的合成粗糙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最大牵引系数可以增大到0.4。  相似文献   

11.
LMT-Fette公司生产的WPR-D型易切削螺旋球头刀片,具有寿命长和表面粗糙度高的特点。该刀片的螺旋切削刃增加了导入部分,对于软材料的切削、毛坯的粗加工等正常负载下产生的振动较小。WPR-D刀片切削力小而均匀,可用于大切深铣削,切屑去除率高、磨损低。译自美国《American Machi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铁路货车注塑心盘磨耗盘成品摩擦系数的测试进行了详细的试验与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含水率、吸水后放置时间、摩擦副硬度及表面粗糙度、产品表面粗糙度等均对心盘磨耗盘成品摩擦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究掘锚一体机截割部齿尖角变化对其切削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国内首台护盾式掘锚一体机为研究对象,借助有限元软件模拟截割部切削煤岩全过程,分析截割部在转速及齿尖角双变量条件下对切削载荷和切削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转速下,截割部扭矩随齿尖角的增大而增大,齿尖角从70°增大到80°,各个转速下扭矩平均增大38.4%;齿尖角不变,随着转速增大,比能耗呈增大趋势,在齿尖角为70°时,截割部切削效率最高。研究成果可为掘锚一体机高效截割与性能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尺寸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模拟轮轨接触界面在水介质条件下的轮轨黏着特性,研究喷水量、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喷水温度、轴重和运行速度对水介质条件下高速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介质条件下,喷水量、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运行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影响较大,喷水温度和轴重对其影响较小;随喷水量的增加轮轨黏着系数逐渐减小,但当喷水量达到200mL·min-1后黏着系数不再减小;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运行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逐渐减弱,表面粗糙度增至1.0~1.1μm时运行速度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很小;在40~200km·h-1速度范围内,轮轨黏着系数随速度的增加减小得较快,而在200~400km·h-1速度范围内减小得较为缓慢;轮轨黏着系数随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喷水温度为0℃(下雪)时的轮轨黏着系数较常温时下降11%~15%;轮轨黏着系数随轴重的增加而减小,在动车组常用轴重10~16t范围内轴重对轮轨黏着系数的影响只有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多年冻土地区桥梁桩基在服役期的安全稳定,需研究考虑流变效应的桩端承载及桩侧承载性能,其中考虑桩-冻土接触面蠕变特性的桩侧承载性能是多年冻土桩基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利用自行研制的大型应力控制式剪切仪开展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的剪切蠕变特性研究,试验采用灌砂法定义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度,其中4组为试验分析组(粗糙度为0,0.039,0.059和0.098 mm),1组为模型验证组(粗糙度为0.02 mm)。基于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试验,研究蠕变变形、蠕变速率与时间及粗糙度的变化规律,揭示粗糙度影响下的接触面剪切蠕变机理,建立考虑粗糙度影响的接触面现象学蠕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在恒荷载作用下表现出显著的蠕变效应。不同粗糙度条件下,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特性不尽相同,粗糙度越大试样衰减蠕变时间越长、稳定蠕变阶段越明显、蠕变稳定性越强;稳定蠕变速率随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线性变化规律,得到发生非衰减蠕变的临界粗糙度为0.093 mm。提出的现象学蠕变模型对冻结砂土-混凝土接触面蠕变曲线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也可用于预测不同粗糙度条件下试样的蠕变规律,可为多年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红黏土与混凝土结构进行大型直剪实验,对其剪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红黏土与混凝土结构接触面的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剪应力-剪位移曲线表现为折线型和双曲线型,分别对应于接触面在剪切过程中存在的滑移破坏和弹塑性破坏2种不同形式,随着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的增大,接触面的剪切破坏由滑移破坏逐渐向在土体内部形成剪切滑动带的破坏过渡。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法向应力较小时,剪切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滑移破坏;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逐渐转变为向土体内部形成剪切滑动带的破坏;并且在相同法向应力作用下,随着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加,土体内部形成的剪切滑动带的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地温隧道干热环境中锚杆支护结构锚固性能劣化问题,设计不同温度及围岩粗糙度下锚杆灌浆料抗拔强度试验。采用不同类型钢管模拟围岩粗糙度,并将试件在不同温度下养护。通过试件拉拔试验,得到不同养护温度及围岩粗糙度下锚杆的荷载-位移曲线,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锚杆养护温度对其抗拔强度有一定影响,养护温度低于35℃时,锚杆的抗拔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养护温度高于50℃时,锚杆的抗拔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对于无螺纹锚杆试件,锚筋与灌浆料界面的黏结强度大于钢管与灌浆界面;围岩粗糙度对锚杆的抗拔强度有较大影响,围岩粗糙度越大,锚杆的抗拔强度越大,锚固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接触面剪切带的细观变形特征是研究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的核心问题。为探明砂土-混凝土接触面剪切带变形特征,利用大型直剪仪开展砂土-混凝土接触面直剪试验,采用灌砂变形标记法实测砂土变形,依据标记线剪应变沿竖向的变化特征对砂土变形区域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粗糙度、法向应力和密实度对砂土-混凝土接触面剪切带细观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砂土可分为非剪切区、过渡区和应变集中区,应变集中区仅存在剪切面之上。2)规则型接触面的上剪切带厚度均值为33D50,远大于下剪切带9D50和“光滑”接触面剪切带厚度20.4D50。3)密实度对剪切带及其过渡区厚度的影响微弱,而粗糙度对其影响显著;法向应力、密实度对应变集中区厚度影响有限,应变集中区厚度随粗糙度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大;应变集中区长度随粗糙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密实度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大,随法向应力增大而减小。4)随剪切位移增大,上剪切带厚度不断增大而下剪切带厚度先增大后保持基本不变,应变集中区的长度增大,但剪切位移对应变集中区厚度的影响有限。5)获得归一化剪切带厚度取值h...  相似文献   

19.
利用混凝土外加剂对水泥适应性的检测方法,测试胶凝材料(水泥、粉煤灰、矿粉)在不同比例组成的试样与聚羧酸减水剂的适应性.试验发现,胶凝材料的流动度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矿粉掺量的增大而增大,胶凝材料的经时损失率最大值对应的减水剂掺量,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矿粉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对流动度及经时损失率的分析,可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合成闸片和制动盘在高速制动时会产生局部温度过高的热点现象,严重时制动盘会产生热裂纹,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轨道交通盘式制动器夹紧力较小,闸片不易与制动盘贴合,采用压缩模量较小的闸片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密炼工艺制作合成闸片样件,同时采用干法混料工艺制作对比样件,并对两类样件的压缩性能和惯性台架试验后制动盘的表面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密炼工艺生产合成闸片可以有效地解决制动盘局部热点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