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汶马高速公路与拟建山区某高速公路的王家寨枢纽互通布设于王家寨三岔河上。为此,结合现有高速公路项目,对地形有限、不良地质分布以及在建汶马高速公路边坡存在安全隐患、与隧道口净距较小等多因素控制条件下,针对工可方案存在的问题,初设阶段提出了3种方案进行了比选,择优推荐方案一。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省汶川至马尔康马高速公路(简称汶马高速)做了简要介绍;对汶马高速起点上跨G213国道处的郭主铺大桥从上部结构方案比选、下部结构方案比选、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及计算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站历史气象数据和汶马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标段报送的气象实况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分析藏区高原梯度带不同气候特征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取出四川藏区高原梯度带高速公路的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为藏区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以及通车后的运营管理单位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点布设、出行信息服务与应急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全长174 km的汶马(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于2014年11月4日全线开工,这条由阿坝州汶川县发端,深入四川羌区、藏区的高速公路,沿线海拔高差近2 000 m。汶马高速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全线86.5%为桥梁和隧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可谓最高"桥隧比"。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8,(12)
以四川汶马高速公路C15合同段狮子坪隧道为背景,依据项目施工进度安排,介绍特长隧道通过单斜井、双斜井进洞施工的通风设计以及施工通风风机选型,为隧道施工通风及风机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科研规划的制定和关键控制点两个方面着手,以汶马线的科研规划为例,对规划过程中的目标定位、现状分析、解决方法、环境分析和难点重点选择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探讨可供我国高速公路科研规划借鉴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7.
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且通过多条活动断裂带,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爆发频次剧增。总结映汶高速公路建设经验,提出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在地震次生灾害情况下提高道路防灾避灾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内地通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其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汶川克枯大桥主要包括桥梁工程、桑坪隧道工程、下庄桥梁工程和附属工程,左线全长5928.15m,右线全长5902.23m,该桥互通式立交匝道全长502.877m,汶川克枯大桥工程总长约6431m。单位为四川汶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该桥建设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5,(5)
汶川大地震导致受灾区平面和高程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和升降,特别是在重灾区,平面和高程控制网遭到毁灭性破坏。为满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测绘基准的迫切需求,四川测绘局建立了灾后应急测绘保障系统。以汶马路、映汶路及映卧路为例,比较详细介绍了灾后测绘应急保障系统在灾后重建公路工程及后续待建高速公路测设中的应用,各资料成果经检验校核,符合相关规范和精度要求,可供灾区后续建设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0.
崩塌落石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汶马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山体发育大量的危岩体,崩落后对路线施工和运营安全造成影响。对此,通过古尔沟隧道出口崩塌实例,对危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治理效果明显,已投入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1.
映汶高速公路位于“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基于汶川地震灾区桥梁震害调查,结合映汶高速公路的桥梁设计,介绍高烈度地震区如何进行桥位选择、桥型方案的确定,提出新型的防落梁构造、减隔震技术等主要防震减灾措施,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在同类型高速公路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汶马改建公路日底板大桥0#台在弃碴堆积松散体挖孔桩施工中,根据挖孔深度采用不同的临时支护措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广西目前最长的公路桥梁,贺州马江至梧州高速公路浔江特大桥全线贯通。贺州马江至梧州高速公路是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的最后一段,是广西的重点工程项目,2006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浔江特大桥是马梧高速公路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北起  相似文献   

14.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特别是针对川西高原公路建设从绿色韧性方面研究,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汶马、久马高速公路建设为例,从绿色韧性入手,明确绿色韧性建设应用和提升技术,创新性探索提出“绿色和韧性协同,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并阐述在此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川西高原韧性度差和生态敏感的公路上,建设韧性度高且绿色环保的相关举措。探索提出如何提供路网韧性和绿色环保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川西高原广大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映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其隧道洞口特色设计、隧道内部人性化设计、救灾应急通道的设置、危险区域设置防碰撞装置(防撞岛)以及中分带开口采用预应力活动护栏等安全措施方案,不仅对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成为了旅游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袁松  郑国强  张生  黎良仆 《隧道建设》2019,39(8):1372-1379
为剖析明(棚)洞病害机制,指导工程建设,通过对G213映汶路、G213川汶路、G317汶马路、G245乌甘路、S209龙三路、S463亚三路6条公路上40余座“5·12”汶川地震后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明(棚)洞在经历地震、暴雨等灾害以后的跟踪调查,全面统计明(棚)洞病害分布,系统描述病害类型,详细分析病害成因、处理措施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明(棚)洞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选址及调查工作,合理估算冲击荷载并优选结构; 2)设置可靠的防冲结构确保下边坡稳定; 3)加强结构抗冲击能力研究并科学设置缓冲层; 4)重视施工期安全防护并确保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7.
变高度预应力连续箱梁施工相较于普通简支梁桥,施工技术难度更大,工程施工精度要求更高。以溧马高速特大桥工程为例,跨溧马高速特大桥工程的主跨达到108m,且主跨是在已运营的溧马高速公路上方,在研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通过钢管柱和钢桁架形成跨越运营高速公路的支撑骨架,并在钢桁架上设置调平层满足支模体系的布置,形成钢桁架、钢管柱和满堂调节架的可调式复合支模体系的跨越已运营高速公路变高度预应力连续箱梁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4日,南京绕月高速公路上,一辆大货车不慎侧翻,压在一辆警车上,车内1名交警1名辅警不幸殉职,令人痛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自己所挚爱的岗位。这一惨剧早已不是个例。8月14日,青银高速公路,1名正在处理事故的交警被后方驰来的一辆轿车撞倒身亡;8月10日,津蓟高速公路,1辆大货车突然闯入1起事故现场,4名交警当场殉职;7月19日,都汶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19.
<正>映汶高速公路全长48.273km,其中隧道占25.8km,桥隧比占75.4%。从2009年11月正式进场开工至今,全线8座隧道现已完成震后隧道洞口上部边、仰坡防护160000m2,进洞大管棚540m,进口段古岩土堆积体546m,震后崩塌体开挖掘进1020m。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汶川至马尔康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近日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评审,意味着相关技术方案已全面通过审查。汶马高速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线开工建设,计划2017年建成通车。届时,从成都开车至马尔康将由现在的至少6h,缩短至3.5h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