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分析兰新铁路冻害的原因,提出了兰新铁路冻害分为道床冻害和路基冻害,道床冻害是由于外界黄土进入道床及翻浆冒泥而产生。通过室内试验数据,说明路基土的土质、含水率及温度是路基冻害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兰新铁路冻害整治的思路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令永春 《路基工程》2013,(3):204-208
以兰新铁路为背景,重点对兰新铁路冻害进行研究。以兰新铁路冻害对线路运营影响为出发点,论述兰新铁路冻害现状及特点;采用现场调查、试验等方法,对兰新铁路典型冻害段冻害现象进行分析,将冻害类型进行分类;并以道床及路基基床为重点,从土质、水分和温度方面分析兰新铁路路基冻害的成因及冻害机理,为冻害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兰新铁路路基冻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现场冻害调查和土样室内试验分析,总结了季节冻土地区兰新铁路路基冻害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冻害产生的机理和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整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崔国军  李伟  魏凡钦  叶飞  梁晓明 《公路》2021,(2):324-329
针对季冻区公路隧道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衬砌冻害问题,在以往新建隧道以"防"为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季冻区隧道受极端低温、冻融循环作用的特点,提出"冻害原因分析是基础,冻害等级划分是条件,冻害处治措施是核心"的处治对策。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季冻区隧道冻害处治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冻害处治的盲目性、提高冻害处治的精准度、确保冻害处治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冻害分为表层冻害和深层冻害。表层冻害是造成路基冻害的主要形式。产生冻害的原因除降水、低温和土质因素外,主要还与不良的道床结构、排水系统不完善、线路中修周期过长及不符合作业标准的作业方式因素有关。对路基冻害的整治,本着经济节约的原则,对表层冻害,应着重从完善排水系统,加强线路中修,改善道床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深层冻害,则应在加强线路中修、改善道床结构的同时,加强路基横向排水。  相似文献   

6.
关向宁 《路基工程》2013,(1):185-187
兰新铁路路基冻害影响其安全运营。通过现场调查、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了形成兰新线路基冻害的原因,对于不同因素造成的冻害,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确保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板石岭隧道为依托,考虑季冻区运营隧道冻害产生机理,全方位监测隧道衬砌、围岩、排水沟等冻害易产生部位水和温度的信息,将工业控制、物联网技术、检测技术与土木工程相结合,从硬件建设、数据采集、远程传输、数据管理等4个方面入手,建立季冻区运营公路隧道冻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测隧道内水和温度信息。利用数据库将信息存储并整理,通过对数据变化的研究分析,实现对季冻区运营隧道冻害的预警,将冻害对隧道的安全威胁降到最低,为冻害监测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耿殿魁 《路基工程》2014,(1):206-209
介绍哈尔滨铁路局管内铁路路基冻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冻害产生的原因,总结冻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路基冻害整治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高寒山区隧道的冻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针对九绵高速白马隧道现场冻害情况,通过有限元模拟了山岭隧道洞口段的冻害问题,分析了寒区隧道在低温下的围岩与衬砌温度场及其随时空的变化规律,探究了不同位置的冻结深度及中央排水沟深度,并针对冻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现场采取措施后有效减小了冻害的发生。研究表明:(1)隧道低温效应及围岩冻害沿纵向逐渐减弱,地表低温及隧道低温在洞5.6 m处冻结影响区出现分离,洞内10 m范围内衬砌温度变化较快,隧道的拱顶和拱肩更易发生冻害,拱脚最不易发生冻害;(2)衬砌温度降低呈现两段式,在50 d后,衬砌温度趋近于最终值,越往洞口外侧的围岩对温度越敏感;(3)隧道前地表受洞口拱底下侧围岩温度影响,在近洞口处冻结深度快速下降,洞口段山体表面在纵向上冻结深度缓慢下降到定值,拱底冻结深度最大可达5.43 m,拱底冻结深度前期增长较慢,20~50 d增长较快;(4)通过模拟发现保温层能减小拱底冻结深度,保温水沟能增大水沟温度,减小其受外界负温影响,现场采取相应措施后减小了隧道冻害的发生,监测的保温水沟温度变化验证了保温水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疆铁路四高区间路基冻胀病害治理工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勇  李舟 《路基工程》2006,(5):149-150
以北疆铁路四棵树至高泉区间的路基冻害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路基冻害产生的原因和治理工程措施,可供同类路基病害治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冻胀试验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季节性冻土区的路基工程中.冻胀是冻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冬季较强烈的冻胀也预示着春季可能要产生较严重的融沉和翻浆。根据2000~2002年间对吉林省长余高速公路路基冻张观测所获得的资料.描述了冻胀引起的路面变形破坏特征,对影响冻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路基冻胀量沿冻深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2.
陈文  李欣 《路基工程》2018,(3):89-94
针对季节性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受冻害严重影响的情况,对吉林省长平、长营等几条高速公路进行野外冻害调查。取现场钻探土样进行室内冻胀融沉试验,并分析含水率及容重值对冻胀性的影响,进而对高速公路的冻害现象基本有规律性的认识,为季冻区高速公路防冻设计和维护提供依据和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含水状况与冻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冻胀形成的纵向裂缝和道路翻浆导致的沉陷鼓包及车辙变形是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冻害的主要形式。野外调查的大量资料表明,地下水是导致路基冻害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它不仅侵袭软化路基,增加其冻胀,而且侵袭防冻砂砾层甚至底基层,使其失去防冻作用和辅助承载作用,致使道路翻浆破坏。这种水分来源不一定都是地下水由下向上的竖向迁移,地面水也可通过路肩边坡、失效排水沟、路面裂缝和中央分隔带等部位侵袭到路基中来,从而使路基土和结构层材料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4.
季冻区道路经常发生冻胀、翻浆、开裂、不均匀沉降等一系列冻害现象,深入研究冻害因素对土体性质的影响,对季冻区工程建设及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呼和浩特地区的类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冻胀率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测土体降温速率及土体中盐浓度对冻土工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速率与盐浓度对类黏土性质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西部及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的建设,修建了越来越多的寒区隧道,然而寒区隧道冻害也频繁发生。隧道冻胀力计算是寒区隧道防抗冻设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首先将现有的冻胀力计算方法分为基于含水风化层冻胀模型、衬砌背后积水冻胀模型、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3类。含水风化层冻胀模型利用侧压力代替冻胀力作用,衬砌背后积水冻胀模型将冻胀力归结于衬砌与围岩之间的局部积水冻结膨胀,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则认为冻胀力系冻融圈围岩含水冻结后整体膨胀所致。然后对这些方法及其基于的假定与适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最后重点分析了基于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的冻胀力计算方法,并归纳出3种考虑冻融圈冻胀变形的方式:①假定冻结圈冻胀位移模式;②假定冻结圈围岩各向均匀冻胀;③考虑冻结圈围岩非各向均匀冻胀。剖析了不同冻融圈冻胀变形处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工程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冻融圈冻胀变形处理方法对冻胀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考虑围岩非各向均匀冻胀时冻胀力解的适用性。研究结论可为寒区隧道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冻融破坏是寒区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冻融劈裂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最初的冻融循环中,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随着冻融次数增加而明显减小,当达到7次冻融循环之后,混合料的强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铁路西格段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为背景,通过现场采集典型分布的粉质黏土,考虑温度、水分、盐分、压实度4个因素,进行室内冻胀试验,测试不同温度下路基土体的冻胀率,分析不同含盐量、含水率、压实度和温度下的冻胀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压实度和含盐量的试样,冻胀率随含水率增加逐渐增大;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土体的起胀温度逐渐降低,土体的冰点也随之降低;含盐量低于1.0%时,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土体冻胀率呈增大趋势,含盐量为2.0%时,土体冻胀率不随压实度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增大含盐量时,土体的冻胀率随压实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谢金儒  李欣 《路基工程》2017,(3):178-183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壤的冬冻春融往往是路基被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季冻区土壤冻胀敏感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取自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闭式冻胀试验,并求出其冻胀率。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冻胀率η-含水率w关系曲线,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冻胀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式。同时,还对土样中含泥率对冻胀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