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一铁路沿线隧道施工弃渣场,现有相关的资料为基础,采用现场调研、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明了弃渣场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与边坡防护情况,并基于边坡地质模型分析了该弃渣场在降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建议对该弃渣场未防护坡面采用浆砌石框架植被护坡措施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2.
合福铁路客运专线五城隧道群弃渣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肥至福州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350 km,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五城镇段主要以隧道形式通过,受地形条件限制,该区域无合适弃渣场地。五城隧道群采用五城镇既有河道作为隧道弃渣场地,并为占用的河道新建泄水洞引水,在弃渣河道上恢复既有道路,并对泄水洞及渣场采取了防冲墩、消能池、河底防护墩等安全防护措施。所采取的弃渣场方案及配套措施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弃渣效率与工程施工的便捷性,而且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弃渣场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附属设施,近年来业界对弃渣场边坡稳定与安全十分关注.针对弃渣场长期运行中堆填界面软化和地下水位波动这2种典型致灾因子,本文在地质补勘、岩土试验和变形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法模拟研究了一大型弃渣场的典型失稳机制和稳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由于地表入渗的长期淋溶和地下水浸润作用,依附堆填界面产生黏粒充填现象和强度软化效应,从而诱发依附堆填界面的应变局部化,导致边坡潜在失稳模式的转变、松动区的扩大和边坡稳态的下降,弃渣场设计与运行过程中,应对堆填界面软化效应予以重视.对监测数据反映的雨季地下水位上浮2m的工况进行校核计算,以及地下水位进一步抬升条件下的边坡稳态模拟预测,表明在遭遇极端降雨事件或排水设施失效等恶劣工况下,该弃渣场具有安全储备不足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和地下排水设施维护,保障弃渣场边坡的长期稳定与安全.本文提出的评价思路、方法和成果可供类似弃渣场边坡稳定性评价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某高速铁路隧道弃渣场的滑移原因,制定安全、合理的整治措施,对滑坡体进行了补勘,并对弃渣场边界桩进行了位移观测,得出弃渣场滑移的主要原因为:①弃渣堆载过于集中、且高度过高;②连续集中的降雨使弃渣体的饱和度大幅提高,附加荷载增大,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降低;③未及时施作排水设施。利用Slide软件建模,并选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对弃渣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弃渣场设计中应重视排水设施的作用;弃渣堆积的控制高度应考虑充水饱和的不利影响;采用抗滑桩治理弃渣体滑移时,应根据滑坡情况布设抗滑桩;结合弃渣场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三排抗滑桩的支挡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某废渣场的工程实际.应用数值模拟及数值微分对渣场稳定进行分析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安全可行的废渣排弃方案。并通过现场实验对排弃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保证渣场运行的安全、稳定,并得出了可供借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成昆铁路复线弃渣场设计施工为工程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沟道型弃渣场的排水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弃渣场过水能力和汇水流量大小,提出了3种弃渣场排水设计方法,分别为渣顶水沟+截水天沟、双截水沟和引水洞+两侧天沟排水.排水设计方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渣顶水沟、排水沟或引水洞引...  相似文献   

7.
沟口堆渣体占据大面积沟道而束窄泥石流流通渠道,将会改变泥石流运动特征,导致泥石流对右岸的冲刷作用增强,进而产生较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若较大规模泥石流可能会引起堆渣体局部失稳,甚至堵塞沟道进而形成更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对某水电站弃渣场工程区域环境地质的研究,在调查干河沟地形地貌、沟谷形态及物源分布等特征的基础上,对渣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并对泥石流的影响做了较为科学的评价。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针对堆渣体和右岸边坡可能的失稳破坏方式、规模及工程影响,提出简要的防治处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吉怀铁路古阳隧道渣场在初期堆积后发生了自燃现象,为研究其自燃机理并对渣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渣场自燃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现场勘查、实验测试、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古阳隧道渣场渣样的自燃倾向及矿物成分、渣场自燃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确定最终整治方案。数据表明,该渣场自燃等级为Ⅱ类,硫化铁硫Sp.ad为1.70%~3.88%,样品空气干燥基固定碳FCad为5.14%~9.61%,烧失量为10.04%~10.62%;黄铁矿通过表面吸氧氧化释放大量的热量,热量聚积温度持续升高达到着火温度Ts后渣场发生自燃。根据研究成果,确定了古阳隧道渣场“整平封闭、隔氧隔水”的治理思路。渣场整平后铺0.3 m厚生石灰,然后覆盖一层1.5 m厚黏土,最上层覆盖0.5 m种植土,渣场表面采用“撒草籽+栽植灌木”的方式防护。  相似文献   

9.
工程建设中通常产生大量的工程弃渣,同时又需要大量的砂石骨料。为解决工程弃渣处理困难,缓解砂石骨料供需矛盾,达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通过依托部分水电站工程充分利用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的实例,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归纳分析工程弃渣利用的可行性,重点研究解决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关键技术,明确其质量控制要点,为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千枚岩弃渣耐崩解性差,不宜直接作为铁路路基填料。采用水泥对千枚岩弃渣进行改良,选取水泥掺合率、压实度和龄期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3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16组方案,同一方案进行3组平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水泥对千枚岩弃渣进行改良后,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5倍以上,最大为3.5MPa;同时改良土的耐崩解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水泥的掺入对改良土的膨胀特性并无明显影响。采集改良千枚岩弃渣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并借助Leica QWin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处理与计算。分析表明:水泥的掺入改变了土体的结构,明显增加颗粒间的连结程度。推荐使用5%的掺合率,能够满足Ⅰ、Ⅱ级铁路路基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在铁路隧道弃渣场地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铁路隧道周缘地区地质环境要素的遥感判释,确定山区域地质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地质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小流域的土壤侵侵蚀强度,将隧道弃渣场地的设计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既可满足《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也可有效地解决山区铁路隧道弃渣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必须承担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和义务 ,并同时进行监测。笔者根据铁路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 ,提出 :监测时段主要为施工期 ;监测地段为路堤、路堑、弃渣场、取土场 ;监测内容为水土流失的面积、水土流失量及水土流失强度的变化等 ,并就监测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建大理至丽江铁路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建铁路大理至丽江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简单介绍了铁路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本文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对路基、隧道、桥梁、施工场地、取弃土渣场等方面的水土流失临时防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铁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严栋 《铁道勘察》2022,(3):69-73
为解决铁路施工开挖过程中引起边坡稳定性问题,更好地指导山区铁路桥梁墩台边坡防护设计工作.通过分析边坡工程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面、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结合墩台基础结构形式、埋设深度及施工开挖顺序等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的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墩台边坡稳定性并提出墩台防护设计措施;然...  相似文献   

15.
对门寨隧道DK34+164处隧底发育大型半充填型溶洞,溶洞深44 m,宽度38 m,纵向轴长189 m,容量超过30.0×10^4 m^3,溶洞规模宏大,整体呈条带状分布,溶洞大厅底部暴雨时为一水塘,溶壁可见明显水流痕迹。本文结合本溶洞规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比分析了"弃渣+C20砼"分层回填方案、混凝土圬工回填方案及桥梁跨越方案,经过综合比选,设计采用"弃渣+C20砼"分层间隔回填方案。"弃渣+C20砼"分层分隔回填方案既满足了沉降控制标准,又通过弃渣透水层与C20砼分层分隔回填较好地解决了地下水的引排及大体积混凝土因水化热导致有害裂缝的问题。在溶洞处理完毕经历了10个月放置期后,对本隧底大型溶洞段工后沉降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沉降变形已基本趋于稳定,可满足施作二衬及铺设道砟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西湾海域穗莞深城际铁路为依托,针对泥水盾构隧道在花岗岩地层掘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弃渣展开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研究。通过对现场弃渣进行采样和性能测试发现弃渣中含有大量石粉,据此提出以石粉作为同步注浆浆液部分替代材料的弃渣资源化利用方案,并开展不同均匀试验设计配比下的室内浆液性能测定试验;将所研发的新型同步注浆浆液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型浆液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需求且更具经济性,采用石粉替代砂石配制同步注浆浆液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铁路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近期开展的铁路建设项目,对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进行探讨。根据铁路临时用地特征,本文主要对取土场、弃土(渣)场、拌合站及制梁场等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行讨论。同时,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铁路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及模型,并概述了参评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山区铁路隧道比例高,弃砟场数量多,制约边界复杂,其合理设置已经成为能否顺利竣工验收的关键。总结了某铁路隧道弃砟场选择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晓朋 《铁道勘察》2011,37(6):56-60
针对滑坡病害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断层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特征,对滑坡进行了病害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提出了排水措施、抗滑桩加固、锚索框架防护和坡面植草防护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回顾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情况。总结、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作用和工作流程,提出了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对选线、选址、敷设方式比选、规划协调性分析、资源承载力分析、诱发(间接)环境影响分析、累积环境影响分析,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生态、水污染、风亭异味、弃土弃渣和社会环境影响等评价重点进行了探讨。在剖析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