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风景名胜区交通管理,维护景区交通秩序和旅游秩序,对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确保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景区相关交通数据与现行交通管控措施分析,以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管理为突破口,从近期、中远期两个层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生态型景区资源特征、旅游交通系统构成及特征、交通需求层次方面的梳理,分析生态旅游与交通的关系,以及旅游产业对交通的要求等,综合分析并制定旅游交通发展模式,进而有效地通过交通出行模式引导生态型景区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成为发展的重点,相应旅游景区交通的规划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旅游交通路网的改进、完善都是以交通量预测为基础,从而确定道路规模。"四阶段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交通量预测方法之一,但是在四阶段预测过程中,却并没有把景区交通量纳入独立考虑。文中以重庆南山旅游景区为例,比较了旅游交通量考虑前后道路交通量预测的精确度,论证旅游景区交通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景区的开发表现出明显的外部不经济性,如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等。其根源在于景区产权结构不清晰、开发者的有限理性和管理中的体制弊端等。旅游景区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可以从行政管理控制、经济激励控制和法律法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MaaS是以需求为导向将交通作为服务向用户提供的新的出行理念.该文将MaaS理念与公众旅游出行的需求融合,在以城市景区为旅游目的地情况下,将公众出行关注点对应为交通服务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景区的交通服务能力可通过可达性,交通运行特性和信息服务特性描述,通过AHP方法能形成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对交通服务能力量化.应用该评估方法对典型景区南锣鼓巷进行了交通服务能力计算.该方法能对城市景区的交通服务水平进行量化,为用户选择旅游目的地及城市管理者改善交通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景区观光车目前的市场现状、国家旅游市场政策及走势、景区观光车未来市场潜力和竞争形势、景区观光车配置需求等方面探讨景区观光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文旅融合是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们旅游需求逐渐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旅游业新模式。了解文旅融合的意义和实际作用,可以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分析了文旅融合对景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思路,并以唐山宴景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青海省4A及以上旅游景区和各等级路网交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可达性模型、相关性分析,对青海省旅游景区可达性水平、空间格局、造成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全省旅游景区总体上呈现“区域集中,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各景区通行时间在2.48 h~11.7 h之间;公路时间可达性格局呈现“强核—弱核”双核空间分布;旅游景区间公路时间可达性与总里程显著性相关,与高速公路里程高度相关,与国道里程中度相关,与省道里程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陈厚文 《交通科技》2013,(1):72-74,116
山地森林旅游景区通常地处崇山峻岭中,如何解决复杂山区地形条件下的景区交通,一方面使游客方便、愉悦地进入景区,另一方面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山地森林景区开发建设的新课题.文中通过分析山地森林景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国内外已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旅游景区的分类,及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基本模式进行阐述,结合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及开发情况,提出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经营侧重点.  相似文献   

11.
肖燕  侯蒙  张金盈  刘清春 《公路》2022,67(3):240-246
交通网络的存在和空间分布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济南市公路网和研究区内所有A类景区(点)为基础数据,通过路网密度、交通通达度、交通连通性三个指标结合景区(点)服务区对济南市的旅游交通空间网络进行分析并试图揭示其特点。结果显示:(1)济南市道路建设仍有较多问题,整体道路密度较低;(2)位于济南市中部的县区的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明显高于位于济南市周边的县区,旅游交通区位差异明显,县区之间交通发展不均;(3)济南市旅游交通可达性较高的景区(点)集中分布在济南市中部地区,可达性向外扩展逐渐降低,各景区(点)之间的连通性亦是如此;(4)部分地方交通种类单一,造成景区服务区呈长条状,服务范围较小。济南市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纷纷踊跃投资旅游景区,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在众多的旅游景区的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品牌,所以旅游景区的竞争最终将转化为旅游景区品牌的竞争。为此,本文以文献梳理的方式,分析了近年来学者们对旅游景区品牌的研究,提出未来旅游景区品牌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地居民与旅游景区管理密切相关,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并促进当地居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反过来当地居民社区的良性发展影响着旅游景区的长期稳定发展。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社区参与旅游景区管理发展的理念来源于社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整体性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决定了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中的主人翁角色。本文从社区全面参与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角度,寻求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由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下属智翔公司完成的国内第一条景区橡胶沥青路面,2006年7月19日,在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旅游风景区正式交付使用。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过去由于路难行,游客对景区的游览存在诸多不便;景区对竹海的管理也有许多困难,很难充分挖掘蜀南竹海的  相似文献   

15.
受地形环境制约,众多山地带状多组团旅游景区都面临内部交通拥堵、生态环境难以为继等问题,其交通发展模式亟待研究。文中通过分析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地形特性、交通需求特征及旅游交通发展面临的压力,提出风景区旅游交通改善思路,并对单纯提升内部旅游公路供给模式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旅游交通模式两种交通改善方案进行比较,提出基于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的交通组织模式,以化解风景区内单一机动车主导方式出行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问题,实现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托清江亲水走廊景观空间布局,以交通分流理论为规划策略,构建了完整的交通系统网络.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项目的规划背景及规划策略;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景区内外交通系统规划与组织,梳理了景区内部交通与社会车辆、旅游大巴、公交车、出租车等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为景区内部交通营造了良好的出行环境;最后从结构划分、系统分级、观光路径推荐三个方面提出了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布局,为形成宜人、舒适、安全的慢行通行空间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惠州市是广东省旅游热点城市,以巽寮湾为代表的滨海旅游近年愈受青睐。但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区内旅游交通问题不断产生。以惠州市巽寮湾交通拥堵及旅游交通特征分析为基础,归纳总结景区交通拥堵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巽寮湾旅游区合理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交通向生态、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并提出外部交通、内外转换和内部交通三层次景区交通改善思路,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以缓解旅游景区交通压力,提升游客在途旅行体验。  相似文献   

18.
如何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而在旅游交通体系中,公路交通则是关键.总结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现状,以核心-边缘理论结合节点重要度法,通过城市旅游核心区、边缘区的划分建立城市对外旅游公路网、对内旅游干线公路网及景区支线旅游公路网3级网络,对城市旅游公路网布局进行研究.最后,对平山县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根据旅游景区特点,开发一款适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的多用途医疗服务车,满足正常医疗服务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对景区的形象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在分析我国标准规范在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设置的基本原则,给出了总体思路,提出了大型景区内部公路旅游标志的设置方法,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