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城市中心区客运交通换乘枢纽选址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慎  田锋 《交通标准化》2007,(4):127-132
在分析影响枢纽选址规划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枢纽为城市客运交通需求走廊上行区范围内服务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最大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中心区客运交通换乘枢纽选址规划模型,该模型可为中心区客运交通换乘枢纽布局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组团式大城市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布局规划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使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布局适应中国大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分析了枢纽布局与城市土地利用、客运需求走廊分布和交通网络的关系,提出了宏观布局、微观选址的枢纽布局规划方法。宏观布局以公交导线土地开发为理念,确定枢纽的选址区域;微观选址以提高居民出行效率为目标,以用地性质、平均容积率及与客运需求走廊的距离为约束,建立非线性选址规划模型,确定枢纽的最佳位置。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确定的枢纽选址区域与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相一致,枢纽选址确定的最佳位置,其500m半径范围内覆盖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最高,而且能有效地反映枢纽布局与城市土地利用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描述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优化问题,在保证重点枢纽建设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的影响因素,以城市需求点总需求权距离最小为目标,考虑了在枢纽覆盖距离内,需求点和枢纽候选点对应关系为约束建立了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针对该问题的自适应免疫克隆算法的具体求解设计和步骤,并结合算例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公路网布局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公路网布局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过于偏重机动性的缺点,在公路网布局优化模型中引入了可达性的概念,建立了多目标双层优化模型.上层考虑建设资金的约束,以公路网可达性最大和交通负荷度最小为目标函数;下层与传统的4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相结合,采用用户均衡配流模型.为了反映上层模型的两个目标函数之间的trade-off关系,设计了基于Pareto最优的求解算法,并采用进化算法实现.文中提出的方法在北部湾区域公路网布局规划中得以运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6.
根据客运枢纽的形成机理,从运输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建立以城市为节点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能够反映指标本身效用值的原理,确定各指标权值,克服了不同指标间权重确定主观性大的问题,并结合传统的模糊评判法对综合客运枢纽进行评价,从而为综合客运枢纽初始布局提供依据.以江苏省综合客运枢纽布局研究为例,对评价指标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客运枢纽间综合运输通道协同性欠缺、运输效率低等问题,提出考虑弹性需求的城市客运枢纽间多方式时刻表协同优化方法。基于多项Logit模型对枢纽间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建模,分析各方式时刻表变动对出行需求的影响;以乘客等待总时间,时刻调整总数量,时刻调整总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弹性需求、时间窗、容量限制等约束,构建枢纽间多方式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并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结合客流加载仿真过程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最 后,以“北京南站-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多方式通道为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时刻表优化方案的实施使各方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需求弹性变化效果,模型求解得到10种时刻表优化方案,其评价结果整体优于传统模型,最终筛选方案可缩短乘客等待时间10.36%。  相似文献   

8.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布局是枢纽设计的重要内容,枢纽内换乘设施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综合客运枢纽整体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度。对铁路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方式衔接换乘布局模式、换乘设施空间布局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平均换乘时间最小和交通冲突程度最小的双目标布局优化模型,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合理布局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服务水平,保证旅客在枢纽站内顺畅、便捷地换乘,考虑行人冲突避让的基础上对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对某综合客运枢纽的行人换乘场景进行仿真,提出优化方案.对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长途客运和站前广场换乘长途客运的时间分别减少了61%和57.81%,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换乘高铁的时间分别减少了56.46%和43.14%,高铁换乘长途客运的时间减少了14.12%,旅游巴士、高铁、长途客运换乘出租车的时间减少了15~22s.此外,针对长途客运电子客票应用比例对旅客换乘效率的影响,展开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冲突避让机制改进的社会力模型能够有效用于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仿真,通过优化枢纽交通设施布局及配置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乘客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分为交通衔接枢纽、交通分离枢纽和公共交通枢纽.枢纽为人们出行提供乘车、下车、换乘、候车、获取信息、乘客集散、乘客逗留等服务.在分析此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论文确定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优化布局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定量指标、定性指标隶属空间确定的方法及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即:向量统计法和矩阵统计法.建立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以算例进行了验证.为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运作日趋紧张,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发展未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影响广州市客运枢纽地位的提升。通过优化完善广州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布局,建立内外畅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将加强广州对外辐射能力,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推动广州成为立足珠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南部交通枢纽中心。  相似文献   

12.
面向交通资源整合的大城市公铁枢纽联合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同步优化公铁枢纽布局与集散交通资源配置,分析了不同等级公铁枢纽布局关系,建立了枢纽客流集散评价模型,提出了公铁枢纽联合布局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核心区以市郊铁路枢纽独立布局较为理想,中圈层适宜采用"市郊铁路 普通级公路客运枢纽"、"普通铁路 都市圈级公路枢纽"或"普通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的联合布局模式,外圈层以"市郊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市郊铁路 快速级公路枢纽"、"高速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或"高速铁路 快速级公路枢纽"的联合模式较优;在站场布置方面,竞争为主或完全竞争型宜布置为异站异场或异站同场式,协作为主或完全协作型以同站同场或异站同场式布置较优。该布局模式在典型大城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降低交通负荷,满足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局规划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文章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体系涉及的内容、原则和要求、思路和方法、选址要求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客运枢纽一般经历从单一式枢纽向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过程.本文重点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等级分级的方法.首先给出了综合客运枢纽的概念;然后基于国内外既有的客运枢纽等级划分方法,提出了综合客运枢纽等级分级的原则以及具体方法,分级的方法主要从枢纽功能定位、能力、占地规模三个大方面考虑;接着给出了本文综合客运枢纽类别及等级分级的标准.最后以北京南站与规划中的新疆克拉玛依市迎宾路综合客运枢纽为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等级分级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在于换乘,枢纽的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效、快捷、便利的换乘条件,而对枢纽换乘效率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枢纽交通设施的布局及客流组织方式。利用传统四阶段法建立枢纽换乘量的预测模型,对厦门(新)站枢纽的换乘量进行预测,并在厦门(新)站枢纽现有规划设施布局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换乘组织方案,同时建立评价指标对枢纽的客流组织进行评价,得到厦门(新)站枢纽交通设施布局的不足,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该文首先分析了沪宁运输通道的现状和未来通道内客运需求的发展态势,接着从综合运输角度分析了沪宁城际铁路通车产生的影响,认为沪宁城际铁路的建设增加了沪宁运输通道客运能力,提升了沪宁运输通道客运服务水平,带动了沿线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也将促进沪宁运输通道客运结构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合理确定能满足铁路通道线路扩能,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确定影响铁路企业选择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各因素,建立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选择的层次模型,该方法对合理地确定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层级物流节点布局对物流系统的降本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提出物流网络简化处理策略,结合实际物理网络结构,以最短路径、共同弧段及通道运能三要素为重点构建了多层级物流节点的网络拓扑;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层级物流节点的最大服务半径、服务能力及成本等属性,系统性考虑节点及通道运能,构建基于点线能力约束的多层级节点协同布局优化模型;结合模型决策变量特点,利用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进行求解. 采用实际案例进行测试和应用,进行相应情景分析. 结果表明,模型及算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为实际多层级物流节点选址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航空运输网络的逐步复杂化,通过对枢纽机场选址模式的分析,研究 竞争环境下枢纽航线网络设计方案.首先,在一定的航线网络基础上,定义了旅客效用函 数及捕获能力函数.然后在原有枢纽的基础上,以从竞争者那里获得的最大捕获流为目 标,选址新的枢纽,建立竞争环境下枢纽逐步选择模型,并且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高效算法. 最后,通过随机产生的案例应用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变动的情形下,所得枢纽解的情 况;同时,通过枢纽解对计划延误时间的敏感性分析,验证最优枢纽解的稳定性,进而验 证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为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人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