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流体力学分析理论入手,通过理想流体的假定,推导了隧道内空气流动的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分析了各种通风阻力和压力计算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隧道送排式纵向通风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送排式纵向通风的关键控制点及压力平衡模式,为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近年来出现了4座长度超过6km的特长公路隧道,为了解决正常营运通风和火灾应急排烟的问题,同时兼顾经济节能,采用了多竖井送排通风模式.设计考虑了正常交通、阻滞、火灾等工况,其中火灾工况根据火灾释热量计算来确定排烟临界风速,通风区段划分和通风设备的配置规模综合考虑了需风量计算结果及工程类比.在设计过程中开发了多竖井送排式通风的算法程序,创新了双洞共用的通风竖井和地下风机房布置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技术,依据新版公路隧道通风规范,结合骆驼山隧道的工程特性,通过计算分析,对特长隧道——骆驼山隧道的通风方案进行比选研究,从通风标准、技术要求、防灾救援及工程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推荐方案为:右线采用全射流纵向式通风、左线采用分段式纵向通风。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公路特长隧道通风与照明系统设施总规模和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以浙江杭绍台 高速公路陈家山特长隧道为依托,提出通风系统与照明系统协同设计的理念,即适应通风烟雾浓度、按需配置照明灯具光源类型。采用LED+高压钠灯的混合光源方式,隧道末端的烟雾浓度指 标要求可以提高,而隧道需风量相应可降低约17%。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互补式通风模式,利用下坡隧道中的低浓度空气去稀释上坡隧道中的污浊空气,实现相邻隧道通风负荷的均衡。相对于优化之前采用的单竖井送排通风模式及纯LED光源类型,隧道通风照明系统总安装功率下降30%以上,从而有效提高了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设施规模的集约化水平,为减少今后运营期间的设备闲置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有高海拔长大隧道施工通风的工程实践多采用压入式与巷道式相结合的通风模式,且仅靠施工经验及施工任务来确定压入式通风段的长度,关于压入式与巷道式之间的长度界限划分的理论研究还较少见。目前关于压入式通风距离的研究主要是特定条件下的极限通风距离分析,存在未考虑施工工序导致无法直接计算出压入式极限通风长度的不足。基于流量守恒原理,结合低海拔地区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经验得到高海拔地区隧道压入式通风的合理长度修正公式,依托在建米拉山公路隧道工程运用理论公式制定通风方案并在现场对开挖爆破30 min后隧道内粉尘浓度和CO浓度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分析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成渝公路中梁山,缙云山隧道竖井纵向通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向通风在经济上有显著的优越必上来在国外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成渝高速公路工程实践表明,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中长距离隧道积极推广射流式纵向通风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竖(斜)井送排通风已经成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的主流形式,但存在通风附属土建工程量大,运营通风设备长期闲置等问题。论文以南(充)大(竹)梁(平)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展开8 km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优化配置研究,在通风方案及土建工程配置优化的基础上,展开了通风机电设备分期配置及节能运营分析,提出8 km特长公路隧道单竖井应对异常交通情况的通风方案。结果表明:(1)华蓥山隧道可取消原左线通风竖井及地下风机,采用全射流通风;右线采用竖井送排式通风,竖井直径优化为Φ7m,同时为两线排烟。(2)为避免8 km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机电投资的增大,并降低运营能耗,华蓥山隧道运营通风可按稀释污染浓度控制,左线通风设备配置将大大减少,右线隧道可阶段性采用全射流方案。(3)在左线隧道增设送风口,可提高8 km公路隧道设单竖井情况下应对异常交通流的通风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浙江省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中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回顾了浙江省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近年来省内隧道工程领域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情况, 包括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技术、 火灾安全独立排烟技术、 节能通风技术、 防灾救援技术、 水下隧道建设技术、 机械化施工技术、 洞口微开挖及景观技术、 能耗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 节能照明技术、 发光照明诱导技术、 交通安全运营技术等十余项代表性成果。 同时, 与全国公路隧道及铁路隧道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省内公路隧道领域在钻爆法施工质量缺陷、 钻爆法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 TBM/ 盾构法占比低、 智能新技术应用少、 预防性养护与装备技术应用滞后等方面的短板。 最后提出了未来浙江省隧道工程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方向, 包括隧道精细化勘察与地质预报、 隧道机械化施工、 隧道新型衬砌结构形式、 隧道装配化技术、 隧道智能化建造、 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隧道智慧防灾、 隧道病害智能诊断和修复、 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 四新技术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公路隧道中通风系统的设置,是为了给隧道内的行驶车辆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文章主要对公路中隧道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的设计规范以及日常的通风方式进行阐述。隧道内通风方式包括横向通风方式、纵向通风方式以及混合性通风方式。笔者对我国隧道中最为普遍的纵向通风方式的特点做出论述,并对隧道通风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我国今后隧道通风系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纵向通风在经济上有显著的优越性, 近年来在国外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成渝高速公路工程实践表明, 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中长距离隧道积极推广射流式纵向通风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隧道通风网络及调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隧道通风网络的构成及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通风网络解算的斯考德-恒斯雷法和风量调节通路计算法,以二郎山和重庆中梁山2条长大公路隧道工程为例进行了网络模拟和调节计算研究.研究表明,分段纵向式通风系统已形成网络,可通过网络的自然分风和按需分风解算,模拟隧道内风流的分配、风机的设置,从而为确定通风调节的位置、大小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乔力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53(6):1245-1252, 1277
针对钻爆法施工隧道中压入通风方式造成的隧道内空气质量差、排尘久等缺点,在传统通风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改进,形成抽出式风幕通风方式. 以吴家岭二级水电站新建I号、II号引水隧道为试验隧道,对两种通风方式条件下隧道内风速及游离SiO2粉尘扩散特点进行现场监测与对比分析,并应用有限元Ansys-CFD软件对游离SiO2粉尘浓度场演化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抽出式风幕通风条件下通风35 min后,施工作业区内游离SiO2粉尘浓度即可达标,洞身区只存在少量极低浓度SiO2粉尘,作业区内SiO2粉尘浓度最大净化率较压入式通风方式提高了25.93%,隧体内施工环境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无竖井纵向通风隧道的通风效果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择南京玄武湖隧道为测试对象,设置合理的测试方案,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得出隧道长度与车流量两因素对隧道内CO浓度影响最大,为无竖井纵向通风隧道的设计与运营管理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设计方案从工程施工通风和现有设备出发,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施工通风方案的设计,通过方案技术与经济比较,选择适合隧道施工期间的通风设计方案——送排风混合式通风,解决隧道施工期间通风问题,创造舒适施工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隧道通风计算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即用动量方程计算吹入式通风的适宜性,为达到较高的通风效率应采用的风道口的合理断面积,风道口的最佳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路长隧道纵向通风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有限元法求妥二维定常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方法,进行隧道射流通风和具有射流调压的竖井吸出式通风系统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数值研究,给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实际隧道中风速的分布特征。数值解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证明数值解是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传热学理论,对隧道及围岩中的热传递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传热基本方程式。应用这些方程式,计算分析了通风速度和外界气温对秦岭道内温度影响,其结果可做为特长隧道运营通风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瓦斯特长隧道施工过程中,通风安全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龙泉山油气型高瓦斯特长隧道施工期需风量、通风阻力进行核算,指导风机设备选型。通过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对比分析,合理选择不同施工阶段的通风方式;通过FLUNT软件数值对压入式和巷道式风流流速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压入式通风能满足本隧道通风需求。  相似文献   

19.
瓦斯隧道施工,预防瓦斯和各种有害气体,保证施工安全应放在首位,而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就是采取合理的通风方式,本文结合华蓥山隧道瓦斯含量高,压力大,隧道断面大的特点,研究其施工通风系统设计方法及综合安全防护技术,并介绍了初步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施工通风对于保证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对此,需结合隧道工程实际情况选用通风技术。首先对压出式空气幕通风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以某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压出式空气幕通风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