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现有异物入侵检测模型参数多、实时性差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新型地铁主动式障碍物检测系统。首先通过使用稀疏化和通道剪枝的方法,得到轻量级YOLOv3异物检测模型,然后使用HSV、Lab颜色空间中的亮度通道辅助边缘检测,并进行透视变换处理,提取轨道可通行区域,最后基于PyQt5开发了主动式轨道障碍物检测系统。该系统已在地铁电客车上进行了验证,可实现障碍物检测及异物入侵报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地铁已成为大型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何保障乘客的安全成为地铁运营的热点问题。文章在现有的车门与屏蔽门之间人工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空间异物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车尾处灯带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判断车门与屏蔽门间是否存在异物,进而辅助司机进行开车前的安全检查,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实地采集视频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所提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空隙中异物。  相似文献   

3.
北京机场线是国内首条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地铁线路。阐述北京机场线无人驾驶系统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性能,重点分析无人驾驶系统的技术应用,对无人驾驶系统投入运营的情况进行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现有异物检测方法的精度差、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图像识别原理,利用地铁站台发车指示器图像数据实现站台门与列车门间异物实时检测.首先,搭建基于深度残差神经网络ResNet50模型的自动异物检测系统;然后,采集站台发车指示器视频帧信息建立数据集并完成系统训练;最后,分析自动异物检测系统对验证信息集的处理效果,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地铁车站中.处理效果表明:实际应用验证中最低准确率为98.7%,单张视频帧处理总耗时不超过65 ms,满足地铁实际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Hough变换算法的视频检测技术,研究一种高可靠性的地铁屏蔽门与列车之间异物自动检测方法,并形成一个系统。该系统能够辅助或代替列车司机检测地铁屏蔽门与列车之间是否存在异物,用以保障行车安全、缩短列车停站时间、提高检测率和列车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异物检测方法对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甚至对列车自动驾驶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此,文章就此类方法所涉及的检测设备安装和核心检测流程进行综述。首先对用于拍摄站台门与列车门间灯带的摄像机的安装位置及成像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检测异物时参照对象的不同将现有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最后对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异物检测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地铁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应用对地铁车地无线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南京地铁7号线是南京市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采用自动驾驶的最高等级(GoA4)全自动无人驾驶运行,对车地无线通信的性能要求较高。为保障车地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南京地铁7号线采用LTE-M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能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可靠的、冗余的、可灵活配置的透明传输通道。文章基于南京地铁7号线对LTE-M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方案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新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所用的弓网检测系统可针对受电弓结构异常、接触网关键悬挂异常、弓网接触异常等弓网运行异常状态进行在线动态实时检测。详细介绍了该弓网检测系统的功能及组成,具体阐述了弓网检测系统所运用的深度学习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燃弧紫外探测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车体姿态补偿技术、大电流实时监测技术等前沿技术和检测方法。弓网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弓网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监视、检测,从技术实现角度确保无人驾驶线路的运营安全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5月4日,首列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运抵太原地铁2号线小店南车辆段,目前正在综合检车库进行紧张的组装和调试。太原地铁2号线所用车辆为A型不锈钢车辆并运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代表了国内地铁的最高要求和设计制造水平,与传统的铝合金车体相比,不锈钢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描述地铁重大公共安全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统计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在地铁区域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并从袭击方式、事发时间和事发部位三个维度分析了事件的特征.构建了地铁重大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风险减缓因子指标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表明,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应急响应能力在防范地铁重大公共安全风险中作用突出;指标体系符合实际,能够客观评价地铁面临的总体风险.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铁司机在开车前无法独自完成曲线站台车门与屏蔽门间空隙异物检测而存在运营安全的隐患,提出一套地铁曲线站台空隙异物自动检测预警系统。通过在站台每扇屏蔽门上方安装微型摄像机来拍摄站台屏蔽门与车门间空隙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车门检测并确定车门在图像中的区域(即感兴趣区域),在乘客上下车完成后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异物检测,并在存在异物的情况下发出预警,提醒司机延迟开车。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准确检测出空隙中存在的异物,可以辅助列车司机完成开车前对地铁曲线站台空隙异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地铁大都由司机瞭望车尾处光带是否完整来判断车门与屏蔽门之间空隙是否存在异物,该方法误检率高。本文结合地铁车门与屏蔽门之间空隙的特点,从系统性能、安装维护等方面详细比较了目前可能用于地铁屏蔽门与列车之间异物自动检测技术,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屏蔽门与车门间异物自动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检测准确率高、设备体积小、安装维护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客流冲击对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地铁各线路日常运营的客流量数据,总结北京地铁运营网络的客流规律和大客流冲击地铁线网结构产生的运营风险特点。结合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构建地铁网络化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部分以北京地铁客流量较大的1号线为评价对象,计算该条线路上22个车站的风险值,风险值大小能够反映出不同站点对地铁网络化运营风险大小的影响程度。其中国贸站、大望路站风险值达到0.7以上(属于高风险),需要作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关键站点,以期为今后进行地铁网络化运营关键站点风险管控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地铁施工风险预控管理水平,以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的危险源为研究对象,从人-物-环境-管理4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明确险兆事件的致因因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法对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危险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地铁施工阶段险兆事件危险源系统结构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与三类危险源理论相契合,并且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地降低和预防地铁站内涝事故的发生,提出基于组合赋权-VIKOR 的地铁站内涝风险评估。首先,从地铁站降雨情况、挡水能力、排水能力、安全疏散和安全管理 5 个方面,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博弈论思想,将层次分析法与 CRITIC 法所求得的权重进行优化重组;最后,应用 VIKOR 方法的利益值,确定地铁站内涝风险评估等级。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广州地铁 13 号线地铁站的内涝风险评价中,得出各地铁站的内涝风险等级,结果表明南岗站处于内涝高风险水平,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措施,保障该地铁站汛期的安全运营。该方法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地铁站内涝风险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自动驾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研究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接口,深入论述了信号系统提高自动化运行等级,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人驾驶针对粘着的特殊考虑,屏蔽门、安全门的控制以及无人驾驶车辆在全线任意地点停车等问题,为开展自主创新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系统集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阐述地铁施工阶段地质风险特征及研究现状,结合勘察、设计、第三方监测等资料,分析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地质因素并进行分类和辨识,提出基于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结果的PH地质风险评价方法并给出相应参考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过程监控、加强探测和现场处置三类处理措施。基于北京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施工阶段地质风险动静态管控机构及工作流程,将该机制应用于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西土城站项目的风险管控工作,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收集20多年来国内地铁工程施工累计的2 000余项事故案例及对应的经济损失数据,建立迄今地铁工程建设领域数量最多的事故案例数据库,且可持续进行数据的更新。利用事故案例及经济损失数据库,建立定量化的风险等级标准和事故统计分析、预测、风险估计计算模型,从而可根据工程所在的区域、工法、作业类型等条件,定量化估计发生某种类型事故的概率、经济损失和风险水平,有效地解决了地铁工程项目定量化安全风险评估和工程保险行业确定风险损失率的难题。研发基于工程事故案例的定量化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可按地区、城市、线路、工法、事故类型等条件查询发生某类事故的情况资料、发生的频率、经济损失等信息,实现统计分析、推演预测和定量风险估计等功能,并在全国20多个在建地铁城市的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和保险项目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屏蔽门系统是保障乘客安全和地铁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安全装置.因地铁列车门与站台屏蔽门、列车与站台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时有乘客被夹和踏空等安全事故出现.针对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解决办法:在站台屏蔽门和列车门之间加装激光传感器阵列和自动伸缩踏板.该解决方案对于现有系统的改造较为简单.在实验室做出了模拟样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