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地铁车辆客室送风道的结构设计和安装方式,提出了地铁车辆客室多方位送回风系统的概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送风道内流场和客室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了多方位送回风系统后:送风道各出口预测风量与理论风量偏差在15%之内,出风均匀性良好;客室人员活动区域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均匀,微风速在0.20~0.42 m/s之间,断面垂直温差在3℃以内。地铁车辆采用多方位送回风系统,既提高了座椅区域与门区乘客的舒适性,又降低了客室中部的风速,缓解了乘客的吹风感。  相似文献   

2.
射流风机与洞口风道组合通风效果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在长度超过5km的内燃牵引隧道中,射流风机并未有效阻止风流从洞口隧道内流出,未达到设计通风效果。采用CFD计算软件FLUENT建立三维非线性力学模型,研究洞口射流风机安装断面连接方式、轴流送风口风速、射流风机台数关键因素影响效果。射流风机安装处设置渐变过渡段后,风机吹出的风流可以平稳的进入隧道,从洞口引入新风效果明显;在同样的风量下,送风口风速不同,产生阻力也不同,对洞口端引入新风产生影响,设计中应适当降低送风口风速;在洞口设置同样的射流风机,轴流送风道送入的风量不同,洞口端隧道内风流的状态不同,当送风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洞口段隧道风流流出,设计中洞口射流风机的台数应根据送风道的送风量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国产地铁A型车空调系统风道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地铁车辆空调风道设计的特殊性及国内地铁A型车空调的风道设计方法.利用静压腔原理设计的地铁A型车空调的送风道有效地解决了气流分配问题.并对主风道送风均匀性和客室内的气流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地铁A型车空调系统风道在风量分配、均匀送风方面的优缺点,提出了在保温和消除噪声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地铁车辆客室送风道结构,采用STAR-CCM+软件分析其送风均匀性。经计算发现,当采用初始送风道结构时,客室两端送风量较大,各段送风口的质量流量偏离整体送风口平均值较多,其相对误差的标准差也较大,客室送风均匀性较差。通过改变送风道结构和增加主风道内隔板等方法优化初始送风道结构,优化后各段送风口的质量流量更接近整体送风口平均值,其相对误差的标准差也有所减小,客室的送风均匀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现有客车空调送风均匀性的改进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铁路客车空调系统送风不均匀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介绍静压送风道的结构,对不同类型的静压送风系统进行送风均匀性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现有送风道由于结构不合理,存在着较大的送风不均匀现象,所测3种不同结构的送风道均存在相似的不均匀规律,并根据所测数据对送风不均匀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静压送风道送风均匀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铁车站空调系统中设备管理用房的热湿比ε值,采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其每个设备管理房间送风量。通过对房间理论送风量、热湿比差值Δε、送风量计算值相对误差η值的分析,评估ε对房间送风量的影响,各种送风量计算方法的优劣,进一步得到ε<20 000的房间按实际情况仔细分区计算,分区原则为尽量减小Δε,ε>50 000、50 000≥ε>20 000的房间分别划分到各自的分区进行统一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深圳地铁工程维护车组检测车空调风道的一个设计案例,分析了检测车单空调多独立送风区域的特点,以及影响均匀送风的各种因素,采用fluent软件对整车空调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完成了送风风道末端渐扩的空调风道设计,解决了末端送风距离远、回风存在压力梯度的问题.同时,对该系统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并进行了风量分配试验和均...  相似文献   

8.
对如何确定双层送风冲天炉的关键参数-风口排距和风量分配比进行了理论分析,据此对多排风口冲天炉实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双层动车组客室内流场气流组织特性及设计难点,对客室-风道整体进行精细化建模,并评估了空调风道系统初始设计情况下的客室送风均匀性和气流组织特性,分析可优化的区域;基于分析结果,对双层动车组多层复杂风道结构内部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并对风道优化后的双层动车组客室内流场气流组织特性进行仿真计算验证。结果表明:空调风道局部区域优化设计后,客室各风道的送风均匀性、客室区域微风速场及客室各层的风量分配都有改善,客室各层区域的送风量与设计目标理论风量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厢的空调系统气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车内乘客的热舒适性。以某型地铁车厢为研究对象,建立地铁车厢满载情况下的三维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对车厢内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送风工况(送风量和送风角度)对车厢内温度、速度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各工况的车厢气流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6种工况中,送风量12 000 m3/h、送风角度60°的送风工况是最优工况,其总体气流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静压式送风风道的结构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越明 《铁道车辆》2001,39(6):11-14
介绍了静压式送风风道的送风原理、结构特点,并对该风道进行了结构分析,对实际装车运用的静压式送风风道送风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出口伊拉克内燃动车组二等座车的空调送风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送风系统经过多次调整后,进行了送风道匹配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地铁公共区空调系统的送风均匀性直接影响其舒适性,而传统的风量调节分配设计难以满足要求。设计一种新型嵌入式均匀送风构件的设计思路,即通过改变支管与主管的截面积比以实现风量按需分配。提出七种不同设计形式的风管构件,利用CFD技术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对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压力损失以及流量分配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最佳的结构形式,并以此为依据研究了不同风速不同导流板转角下构件的流量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通过仿真模型对某地铁车辆送风道出风均匀性进行检验与优化,得出在较小风道阻力下较为合理的静压挡板高度、位置及尺寸.研究发现,添加不同形式的挡风板可改变风道送风前端出风量,进而优化出风均匀性.主风道模型的阻力调节板高度为90 mm且距出风口边缘30 mm时,出风均匀性较好;扁风道模型的开孔挡板高度40 mm且距出风口边缘15 mm;考虑到扁风道末端渐缩段的影响,添加了 3块高度分别为40 mm、30 mm、20 mm的末端挡板,可改善出风口出风量中部位置小、末端大的状况,使扁风道出风口的出风量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受车辆限界及车顶设备安装空间的限制,地铁列车车顶送风风道常出现截面突变现象,使风道送风均匀性下降,影响客室气流组织和温度均匀性,导致车内环境舒适性劣化.针对某型地铁列车送风风道高度及宽度突变问题,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风道沿程阻力与客室各送风口风量之间的关系,并在不改变风道几何外形的前提下,开展风道高顶部分内部导流结构优化,降低气流在风道内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损失,提升送风均匀性,同时解决风道截面突变区域局部回流问题,优化后风道最大阻力降低16 Pa,整体送风均匀性提升44.25%.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地铁列车空调及车厢组成的整体模型,对新风阀和回风阀不同开度的50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送风量、新风量与新风阀回风阀开度、风机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并搭建了试验平台验证风量调节数学方程。建立的风量调节数学方程可以为地铁列车变风量空调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辆空调系统气流组织数值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国内某地铁A型车厢内气流组织型式及参数,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应用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计算。重点讨论了在相同送风量的条件下,不同送风风速对车厢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为地铁车辆空调气流组织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一种送风井位于隧道中部,隧道内需风量存在分区段变化的半横向通风方式计算方法,以厦门海沧疏港通道-芦澳路城市地下互通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风道内的压力分布进行研究,并对比送风井位置对风机压力的影响。研究通过在风道末端与风道内任意断面建立一元伯努利方程推导风道末端风速为0和风速不为0 2种情况下风道内的压力分布求解公式,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根据研究结果,送风井位于隧道中部时,两侧风道始端全压可以视为相等,送风机提供满足通风压力较大一侧所需全压即可实现整个隧道的有效通风,该通风方式在增大通风长度适应性以及减小风机功率,以及提高经济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空调车厢的回风道内或空调装置内安装紫外线杀菌灯,是消毒载客车厢循环空气,防止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车厢内空气飞沫传播的可行方案。空调装置的送风量、消毒效果和紫外线灯的数量、布置之间的关系及安全保障措施还应通过试验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空调系统是地铁车辆的重要辅助系统.地铁车辆的运动特点以及车内人员多,决定了其空调系统的特殊性.从设计实践出发,分析了地铁车辆空调系统设计要点,着重对空调负荷计算、均匀送风道设计、排风帽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