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上杭州六和塔后极目眺望,一座宏伟的现代化公铁两用桥飞架钱塘江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如今,这座已服役75年的钱塘江大桥,仍然坚强地横跨江面。自不必说的是,从桥梁的选址、设计到材料选择,在当时是非常合理的,而屹立至今的"桥坚强"与几十年来那支默  相似文献   

2.
她,生在钱塘江畔,长在钱塘江畔,见证钱塘江畔中国革命的稳立与昌盛。她,幼时命途多舛,铮铮铁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两次"重度伤残"仍旧涅槃重生。她,在"监护人"和"调理师"的悉心照料下,一生渡人,载人平安。9月26日,她迎来75岁生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声音在呼唤,"钱塘江大桥,祝你生日快乐!"钱塘江畔来祝寿常言道,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然而,才到九月下旬,杭州六和塔脚下,钱塘江畔的小树林里,那尊精神矗立  相似文献   

3.
汹涌澎湃钱江潮,"涛如连山喷雪来"。那潮,气势磅礴,迫击长空,轰轰然自东海席卷而至,势不可挡,为天下奇观。但是,由于钱塘江的阻隔,千百年来,江岸两边的人民遭受着天堑的顿挫与磨折。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一位老人身上,他就是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他以超人的胆识建造了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大桥,浑然一体地连接北岸青山巨塔与南岸广袤平原。  相似文献   

4.
作为杭州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平幼年便对钱塘江大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三岁的时候去六和塔附近的山上游玩,第一次见到了钱塘江大桥,远眺全貌,宏伟壮观,触动颇深。""时至今日,我仍认为钱塘江大桥是中国最美的桥梁之一。它没有什么奇特的外观,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冲击力,但有着与自然最和谐的完美统一,虽然朴素,但会越看越美。"在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徐国平与记者分享了他眼中的钱塘江  相似文献   

5.
<正>时光之镜映射着历史的痕迹。78年前,钱塘江大桥第一次横亘于冰凉的江水中,置身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时的建造难度几乎是空前的。在激荡中,在迷茫中,在艰难困苦中,更在战争烽火中,中国先进爱国知识分子用智慧和责任创造出了足以改变历史的巨大能量。有人说,这里印证了工人阶级的辉煌。我们可以由它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一段社会经济发展史,一幕曾遭受凌辱和侵略的悲剧,一部不屈的民族浴血奋战纪实,一曲工人阶级发愤图强的凯歌……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输》2012,(10):92-92
设计寿命为50年,超龄服役25年,桥墩曾三次被炸,近60年桥体零事故,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值75岁生日的钱塘江大桥备受关注。其实,如果不是哈尔滨塌桥事故,以及屡屡爆出的其他桥梁道路坍塌事故,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不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边是有走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桥,一边是通车不到一年便塌掉的哈尔滨大桥,真是“桥比桥,气死人”。人们试图用对钱塘江大桥的祝福,来唤醒施工单位和管理部门,用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用心建好、管好每一座桥梁建筑,彻底杜绝“桥脆脆”。  相似文献   

7.
杭州地铁2号线钱江路站一钱江世纪城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钱塘江,由于钱塘江临近出海口,其独特的"洪冲潮淤"现象使过江隧道上方覆土发生大面积剧烈变化,因此可能导致结构反复产生向上和向下的位移,从而引起较大不均匀沉降.文章详细论述了针对钱塘江隧道设计难点进行的计算和分析,阐述了过江隧道的设计方法,其原则和措施对国内其他过江隧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先生以及那段可歌可泣的建桥史,像一面面历史的明镜见证过去,也激励着一代代架桥人。追忆历史,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了开工典礼,翌年1月正式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所谓的"在钱塘江上架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人无法建造铁路公路特大桥的屈辱史。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滚滚东逝,六和塔巍巍伫立,周边有一座杭州人民的精神高地——革命烈士纪念馆。这里传颂着一则感人的英雄事迹——1966年10月10日凌晨,一列由南昌开往北京的火车向杭州钱塘江大桥飞驰而来,就在列车距离桥头仅百余米的时候,哨兵蔡永祥突然发现铁轨上横卧着一根大木头,干钧一发之  相似文献   

10.
她,91岁,头发花白,身材瘦小,却神采飞扬,精神矍铄。除了耳朵有些许背,眼神还非常好使,每日坐在摇椅上读读报纸,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她,与人常说,"现在社会流行官二代、富二代,我告诉你们,我是桥二代!"说着说着,眼睛还闪出光。"桥二代",这是最让她自豪的一个身份;而父亲,是令她最为骄傲的亲人。她,就是桥梁专家李文骥的女儿,李希。1934年秋,李文骥作为铁道部部派工程师,参与钱塘江大桥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来者佛呢?""来者佛怎么还没有来?"1987年9月,钱塘江大桥通车50周年之际,昔日曾各奔东西的工程师们在阔别半个世纪后,第一次聚首。当茅以升和8、9名建桥同伴落座后,大家的脑子里突然蹦出同一个名字——来者佛呢?可是,当地百姓的回答却让这群昔日伙伴沉痛不已。原来,这个众人口中的"来者佛",已经去世35年了!来者佛,究竟何许人也,让如此多建桥精英牵肠挂肚,惦记了50年?"救命"文章结下桥缘1934年11月11日,杭外闸口隆  相似文献   

12.
档案是什么?档案保存着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讲可能并不完全知晓。而走进档案馆就会明白: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社会发展轨迹的显现。专家学者在这里能追溯历史的进程,国家公务员在这里能得到资政的借鉴和启迪,青少年在这里能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普通群众在这里或能得到文化的熏陶,或能利用档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开启尘封中的钱塘江大桥档案,记者走访了浙江省档案馆,这里保存清朝乾隆以来档案近50万卷,这里陈列着记录鸦片战争以来浙江沧桑巨变的档案精品。在众多档案中,记者有幸看到了钱塘江大桥档案的原貌,并了解了档案得以保留在此的始末细节……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刘晓光获得"茅以升铁道科技奖"。颁奖仪式上,播放的《架桥人》纪录片令刘晓光震撼不已。"这是我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茅以升先生关于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故事,当时带着获奖的喜悦去观看,首先感到的是震撼和敬仰,然后是深觉作为桥梁建设者的责任重大。茅以升先生在钱塘江大桥建桥、炸桥和重建该桥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当时条件下的爱国热忱,也反映出他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实践大师的风范,他是桥梁大师和先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提起5年前的这一幕,刘晓光说,作为一名桥梁建设者,不仅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信仰,更要扛  相似文献   

14.
<正>过去的杭州地图上,杭甬高速与上三高速公路在上虞境内形成了一个"丁"字。钱塘江上,由于缺少一座大桥,而无法继续北行。如何将"丁"字变成"十"字,成了绍兴、嘉兴两地人多年来的梦想。经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从模型到雏形、从水下到水上、从地面到空中,嘉绍大桥终变为跨江飞虹。嘉绍人的大桥梦,变成了鲜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八旬老翁李康贤,作为老一辈杰出新闻工作者,5次对话桥梁巨匠茅以升,并于1985年编导、拍摄首部以钱塘江大桥为背景的纪录片——《茅以升和钱塘桥》,获得行业内外好评。1995年,65岁高龄的老李更凭借着自己浓厚的热情自行创作八集电视剧剧本《桥魂》、《江魄》,记录他眼中的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八月下旬,记者在杭州城中一个普通小区见到了李康贤。即便早已白发苍苍,老人依然精神尤佳,思维和语言清晰,反应速度并不比年轻人逊色。谈起茅以升,他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茅以升救过上海!"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江东大桥第二合同PM26自锚墩为浅水低桩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基础,位于钱塘江主河槽.采用无底双壁套箱围堰施工承台,速度快,质量优,效益好.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09年,孙峻岭就曾在本刊刊登他的部分研究成果。在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之际,记者又联系了这位美籍国际知名桥梁设计大师,由于地域限制,记者通过视频采访了孙峻岭。在他办公桌背后的墙壁上,一幅由他设计负责的白沙河大桥的图片静静地悬挂在那里,与他的交流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记者:中国现代桥梁发展曾经历哪些阶段?请简要介绍。孙峻岭:建桥修路可以说从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的基本状态,桥梁的建设、发展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从满清后期到共和国建国前,战火纷飞,很难有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那时  相似文献   

18.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预期承受火车承载轴重50吨,汽车载重15吨,通行时速20公里,使用期限50年。75年过去,这个年逾古稀的"老翁"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仍坚强超期服役。"老翁"每日扛起的不仅是数万奔驰的汽车、时速超100公里甚至200公里呼啸而过的百余辆火车,更是扛起了中国人"钱塘江上能架桥"的自主尊严,扛起了中华民族"我能行"的厚重底气和"行健不息"的自强自豪!  相似文献   

19.
<正> 交通工程 我国第二条准高速铁路——广(州)珠(海)铁路1月中旬动工兴建。广珠铁路为国家一级双线,设计时速为160公里,由地方自筹资金修建,将延续至澳门。计划1996年建成。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创下众多世界之最:60年代,我国独立修建的公铁两用桥被收入了吉尼斯纪录;70年代,成昆铁路线上的金沙江大桥又成为世界上采用跨度最大简支梁铁路桥;80年代,“中取华东”的“重中之重”的钱塘江大桥又创下了预应力混凝土最长连续梁的世界纪录;90  相似文献   

20.
我们告诉茅老,钱塘江大桥建成70年后,中国现代桥梁技术登上了美国国际会议的讲坛。我作为团长在大会上作了第一场学术报告,介绍中国桥梁的技术进步和挑战,在"中国桥梁专场报告会"上,8位平均年龄45岁的青年桥梁专家介绍了中国8座世界级桥梁的建设业绩。中国建设成绩,赢得了数百位美国同行经久不息掌声的肯定和尊重,令在场的中国同志和为数众多的美籍华人专家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