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汽车悬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一种汽车面向悬架性能分析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应用仿真模型对某型号IVECO汽车进行了随机不平路面输入下的汽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得出了该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优化结果,经该车优化后的道路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汽车行驶平顺性指标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比优化前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西某汽车公司的S108项目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及路面模型,并进行整车的随机路面输入和脉冲输入平顺性仿真.通过仿真分析结果可知该车平顺性能良好.进一步改变前后悬架的弹簧刚度及减震器的阻尼,讨论其变化对该车的平顺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后,发现前悬架弹簧刚度的影响相对于后悬架稍大,而减震器阻尼的影响相对于后悬架稍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某款国产大排量摩托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问题,通过测量该车型的三维结构设计参数,应用摩托车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VI-Motorcycle建立摩托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再对模型分别进行低速和高速直行通过减速带路面仿真试验,分析摩托车的平顺性能,把仿真试验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作对比。研究表明:该车在驶过减速带路面时平顺性能优异,仿真数据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对大排量摩托车的平顺性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ADAMS的空气悬架客车平顺性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机械系统仿真分析软件ADAMS,创建空气悬架客车前悬架、后悬架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转向系、发动机、车身、前后轮胎等在内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并通过编制路面谱文件对虚拟模型进行平顺性仿真和悬挂系统固有频率仿真试验,结果显示该车的平顺性能比较理想。将仿真结果与样车道路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比较吻合,从而验证了所创建的虚拟样机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试验可以有效地分析汽车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5.
轿车转向轮高速摆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文章  林逸  刘岩 《公路交通科技》2000,17(5):73-75,88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ADAMS软件建立轿车麦弗逊式前悬架多体系统模型,并对悬架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在大量的道路试验和仿真计算的基础上,提出在工程上可行的克服该车转向轮高速摆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装备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在油门踏板快速松开时的意外换挡问题,通过采集车速、油门和制动信号并结合2参数换挡规律,找到了该车辆意外换挡的原因.对该车TCU换挡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建立整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实车采集到的油门、制动信号作为模型的输入量进行了仿真试验,并通过实车试验对优化后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双轴转向8×4货车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了弹簧、阻尼器以及橡胶衬套的非线性特性,并以ADAMS软件为二次开发平台,建立了整车非线性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对双轴转向8×4货车整车模型的参数化自动建模功能;按照国标试验工况的自动仿真分析功能;符合汽车评价标准的仿真结果数据后处理功能。最后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车的随机输入平顺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优化白车身的模态频率与振型为目标,通过预试验技术定量指导试验模态的激励点及响应点的选取;采用模态置信准则贡献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影响模态参数的关键位置,并对关键位置的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最终确定优化参数,实现了仿真模型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参数有效提高了仿真模型与试验模型的一致性,得到了更准确的白车身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使我国乘用车满足2013版Euro-NCAP要求,分析了2013年实施的新版Euro-NCAP评价规则,并总结了更新点,同时介绍了2014-2017年Euro-NCAP的更新规划内容及其关注点.基于评价规则的更新内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已进行过2012版E-NCAP试验的车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YNA及MADYMO软件仿真分析,获得了该车在2013版E-NCAP评价规则中的表现,基于该车的评价结果,探讨新版评价规则对未来汽车安全开发的星级评价影响,为新车安全性能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SUV转向随动性不足问题,利用后轴变形转向效应对该车五连杆后悬架上摆臂重新布置,并在ADAMS中建立了后悬架运动学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脉冲输入的仿真结果分析和对原车按新方案改进后进行的操纵稳定性主观试验验证表明,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向随动性问题,减少了特殊工况时后轮侧滑及甩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