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16列8节编组的增能列车中的首列列车9月3日驶入梅陇基地,在经过一系列车辆和信号系统调试后,将于年内投入1号线运营。这是上海首次使用8节编组地铁列车,以缓解客流高峰时的拥挤状况。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城轨车辆的编组及连挂运营现状,采用车钩装置内部可控触点来代替继电器进行安全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车辆独立运行和连挂时安全回路的形成,使之满足列车灵活编组时逻辑控制的需要。该设计可使安全回路更加简单、合理,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线路和客流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存在不同编组列车混跑的情况。针对无锡地铁1号线4节编组和6节编组列车混跑情况,屏蔽门系统与信号系统、车辆车门位置等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既保证乘客安全又要满足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4月19日,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首列地铁车辆在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下线,将于9月份试运行。该项目每列车初期采用6节编组的B型车,最高运行速度80 km/h,最大载客量可达2 000人,较之1号线的4节编组列车多近700人,远期还可通过列车扩编增加2节编组,进一步提升运能  相似文献   

5.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铁线路开始研究采用不同编组列车混合运营,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运力要求.以4节编组和6节编组为例,介绍了不同编组列车混跑的实施方案,对各专业(土建、信号、站台门、PIS/PA、车辆、运营)实现不同编组管理、混跑需要重点关注的设计内容,以及建议的方案分别进行探讨,为混跑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京地铁宁溧线和机场线贯通运营的要求,空港新城江宁站至无想山站小交路需要支持4/6节编组列车混合运行.为此,信号系统需对车载信号和轨旁信号进行特殊设计,除在轨旁增加混合运行控制设备,并配置不同的车载数据库,实现自动识别列车编组外,还需对不同编组列车的定位、超速防护、对标停车、试车线测试以及站台门联动进行设计,增加混合运行功能,实现4/6节编组列车的安全运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条件下地铁车辆选型和列车编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化条件下,地铁车辆选型和列车编组关系到车辆运用、维修、资源共享和网络内地铁列车的互联互通等。以大运量常规地铁为研究对象,从车辆选型原则、A型车和B型车比较、列车编组的不同动拖比等方面对地铁车辆选型及其编组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对网络化条件下地铁车辆选型和列车编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上海地铁1号线增能扩编项目8节编组A型地铁列车的特点,对车辆基本参数、主电路、牵引、制动、列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新旧车匹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能与运量的耦合度,解决非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列车灵活编组模式。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对灵活编组模式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对信号系统和车辆网络传输作业的分析,研究了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流程,得出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时间分别为84.2 s及103.2 s。结合全日客流时段的形态分布,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灵活编组转换衔接方案,建议早高峰前采用列车以小编组形式出段运行,高峰转非高峰过渡时段采用正线上列车解编的方式。针对高峰转非高峰过渡时段内列车不同运行场景,以“3辆编组A型车+3辆编组A型车”灵活编组列车为例,通过铺画车站作业图的方法进行列车通过能力分析,验证了灵活编组模式下正线上列车解编作业可以满足过渡时段的列车通过能力需求。对灵活编组条件下的重联列车中部不贯通的疏散问题,以及极限状态下列车救援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灵活编组模式可提高行车组织与客流时间分布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0.
高速列车车间悬挂对运行平稳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建立了带车端悬挂系统的5辆车编组、3辆车编组以及单车的垂向及横向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高速列车的运行平稳性进行研究。对单车和3辆车编组的列车模型的频域分析表明车辆间加入车端悬挂系统增加了车辆间的耦合,能有效地提高列车高速运行时的平稳性。运用5辆车编组的列车动力学模型,采用时域仿真的方法,对车端悬挂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车端的横向及垂向刚度和阻尼分别对列车的垂向和横向运行平稳性影响较大,车端的纵向能同时起到抑制车辆点头和摇头振动的作用,但需要设置较大的数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广州地铁一号线、三号线及二八线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分析了西门子网络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并对其功能及发展趋势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以一定客流时段内城际直达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为研究对象,确定列车开行频率和列车编组。对旅客出行的广义费用进行分析,将城际直达客流的广义出行费用分为票价费用、候车时间、延迟费用、拥挤费用。得出了广义出行费用下客流乘车选择的一般规律:选择各列车的客流,其期望出行时间连续分布在所乘列车两侧,各个列车的客流吸引范围具有一致性。建立了以客流总出行费用最小和企业效益最好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列车编组和开行频率是列车开行方案中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小编组和高密度的开行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轨道列车气动特性以及底部部件对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针对三节车模型进行简化,保有底部部件较高完整性,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预测列车周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列车气动阻力分布呈现出尾车阻力最大,占三节车总阻力的48%;中间车阻力最小,占总阻力的14%。其中转向架分别占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总阻力的15.1%,56.4%和23.0%。车底设备分别占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总阻力10.5%,10.3%和8.6%。因此对于头车、尾车采取减阻方案首先是采用流线型头型的方式减少流动分离现象。对于中间车减阻方法则要首先针对底部部件,采取密封舱的方式减少其产生的压差阻力。通过优化列车头型发现列车气动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列车头车、中间车和尾车阻力分别为原始情况下的61.4%,70.1%和58.3%。在流线型外形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列车底部区域流场也有效改善了底部区域部件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14.
精确的列车位置信息是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针对地铁独特的隧道环境和列车运营特点,提出一种VLC(可见光通信)和RSSI(接收信号强度检测)相结合的列车定位方法。首先,以朗伯光源模型为基础,构建LED可见光通信的CBTC系统的列车定位模型;其次,利用RSSI值计算隧道壁上LED灯与列车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使用三边定位原理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列车定位结果;然后,引入VLC与RSSI相结合的列车定位观测模型和误差模型,对运行中的列车实时定位与误差分析;最后,以成都地铁1号线的真实线路数据和设备参数为依据,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列车定位方法的最大定位误差为39.23cm,平均定位误差为13.36cm,满足CBTC系统对高精度列车定位的要求,可以作为传统列车定位方法的一种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无线传输技术在列车安全监控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保证.应铁路大提速要求,开行跨局直达特快旅客列车,实行单司机值乘,因此,机务部门迫切需要知道列车运行情况.机车信息传输系统就是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机车的运行情况传递给调度指挥部门,机务部门可以据此对机车运行中突发情况进行应急处理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珠三角城际铁路开行4辆编组动车组的必要性,并针对由此引发的CTCS2+ATO列控系统的适配性改造和互联互通需求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开行4辆编组动车组信号专业与站台门联动控制的适配性技术,并提出了4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对重我列车运行区段内旅客列车影响区和非影响区进行分析,计算旅客列车单发和连发的概率并结合既有繁忙干线重载运输实际,将区段内运行的列车分类,按运行列车组分别计算各种运行方案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得出重载列车运行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表达式.以扣除系数分析法为基础,提出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并针对兰新线兰武段(兰州西-武威南)重栽列车停靠站的站间距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兰新线重载列车停靠站间距应为30~50 km.  相似文献   

18.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列车综合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上海轨道变通3号线列车技术参数、列车编组等概况.描述了列车综合管理系统的结构,分为列车级和单元级两级列车监控系统.介绍了监控信息的分类及信息数据结构,并分析了监控信息的三种功能:故障/安全监控功能,非安全性监控功能,所有列车故障和非正常状态的收集、记录、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19.
摆式列车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国外摆式列车的特点,运用和发展概况,指出运用摆式列车提高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是一种在保持原有运输方式的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方法;阐明了摆式列车在我国的运用实践和前景,并根据外国的运用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发展摆式列车的模式,预示了应用摆式列车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克服数学模型不能反映列车运行的真实情况,利用Adams/rail建立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高速动车组8车模型,提出了基于一般模糊控制的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环境中对高速动车组模型与被动控制和简单开关半主动控制、一般模糊控制、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模糊控制和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比简单开关半主动控制控制品质好,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控制效果最佳;半主动控制策略在降低车体横向加速度,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方面,明显优于被动控制。在提高列车运行平稳性,乘客乘坐舒适度和运行安全性方面显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