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4年,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对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环境监测,新增了沿岸排污口污染物排海和贻贝监测,首次在我国近岸海域设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继续加强了河流污染物入海、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海水浴场、倾倒区和油气区等海洋功能区的监测力度。2004年,承担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机构130余个。动用各类监测船只200余艘,航时12000多小时,总航程约10万海里;出动海监飞机218架次,航时528小时,总航程近12万公里。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4800多个,获得100余万组监测数据。日前,国家海洋局发布《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公报,公布了海洋监测结果。公报称,2004年,我国全海域海水水质污染加剧,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大面积有毒赤潮多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6,(11):26-29
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国务院已先后制定了防止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海洋、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鉴于海洋工程也是一个方面,国务院决定颁布实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约84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 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一、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近岸以外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朱静  陈新永  孙丽 《中国水运》2014,(6):152-155
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近岸海域局部污染严重,污染范围持续扩大。文中以现有污染源为基础,以本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为控制目标,以混合区面积为限制条件,计算了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陆源污染控制方案,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它相关海洋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于长江  高正军 《中国海事》2013,(4):22-25,32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速保持在7%~9%左右。这一形势下,陆域、海域污染物输入量将大幅度增加,对海洋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我国海域污染防治将面临新的挑战。海洋治污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利益多且杂,不但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其职能效应,更需要第三方民间机构发挥公证以及鉴定功能,国外一些先进的海洋治污和管理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水道港口》2005,26(4):221-221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海洋办公室主任陈明剑介绍,近年来我国海洋环保工作主要在6个方面取得进展:(1)加强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全面推进《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国家重点环保工程之一。这一计划的实施已初步遏制了渤海海洋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钮战英 《中国海事》2006,(12):22-23
10月26日上午,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四家直属海事局在天津滨海新区签订了《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协作备忘录》。至此,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机制经过近一年的酝酿,正式宣告启动,并将为抵御渤海海域船舶重大污染事故,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我国海洋防污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的实施,海上石油进口运输量的剧增,海洋环境污染风险的提高,以及我国防治船舶污染管理的现状等分析,阐述了代表国家行使海洋环境保护职能的海事主管机关所应采取的对策,以确保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运输安全和海域环境免受污染。  相似文献   

9.
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秦  方照琪 《中国水运》2003,(11):30-31
不容乐观的海洋环境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衰竭,海洋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近几十年,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万km2的近海海域受到污染影响,此外,海底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等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船舶污染事故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完善的船舶污染损害索赔机制,保证受损方获得及时的赔偿,是恢复海洋环境、维护受害者利益所必须的。文中从民法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国家海域所有权、海域使用权等进行了论述,并按照民事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对索赔权利主体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海洋开发的脚步不断加快。由于存在无序开采,使得大面积的海域遭到污染,海洋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实时监视海洋环境状态,有些研究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海洋环境监测研究部门。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数据处理仍然是薄弱环节,信息化程度较低,智能化水平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的特性,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一种自动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2.
海洋石油开采业迅速发展,海洋污染日趋严峻,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不容忽视。本文阐述了海上油田工地作业船舶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因素,并提出防止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措施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是保障国家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涉及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止对象主要有陆源污染物、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倾倒废弃物、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等五项。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沿海海域防污染现状,从目前海洋环境污染的焦点方面入手,了解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实施海洋监管的必要性。针对海事监管在防止海域污染中的作用方面,从船舶污染事件的教训介绍,对建立立体海事监管和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建立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建立海事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对海事监管在防污染中的新举措进行分析,最后对污染善后处理机制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伟  谢军 《中国水运》2012,(11):30-3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海洋运输也日益发展壮大,由此引发船舶污染海洋日益严重,而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完善我国现行的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立法,保护海洋环境是当务之急。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有益的相关立法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内信息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将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签署第561号国务院令,公布《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本条例共9章78条,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条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1983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是由于船舶污染引起,为此从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方面分析了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途径及其污染特征,以限制船舶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环境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船舶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随着航运业和海洋开发的空前发展,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船舶上排入海洋及大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同时,船舶作  相似文献   

18.
林海峰  李宏 《珠江水运》2004,(10):35-36
海洋环境污染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不同海域有不同的特点、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多种多样,污染可能是人为造成的也可能是偶然造成的.因此,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规范."谁污染谁治理(承担责任)"原则是制订环境保护行政法律法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防治海域污染行政管理中,这个原则体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三十九条,<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第三条;这个原则还体现在有关的国际公约中,如<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等.应用这一原则,在处理污染海洋环境事故中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今天,如何有效防治海域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治理理论这一视角,对当前我国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围绕构建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政府、市场、社会共享权力、共担责任、协调合作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目标,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科学研究及其它活动的任何船舶、平台、航空器、潜水器、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排放有害物质,倾倒废弃物,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损害的,也适用于本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