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评定轮胎翻新对社会、环境及企业的影响程度,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确定载重车辆翻新轮胎生命周期组成,构建翻新轮胎生命周期能量消耗模型、碳排放模型及经济性模型;提出轮胎翻新、机械粉碎、低温粉碎、燃烧分解、燃烧发电等5种再利用方式的能量替代模型、碳削减模型及成本利润模型;提出翻新轮胎生命周期能量消耗、碳排放及经济性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翻新轮胎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能量消耗、碳排放量及成本利润,获得翻新轮胎5种再利用方式的能源恢复率、碳削减率及利润成本比。结果表明:翻新轮胎生产阶段的能量消耗、碳排放量均最大,运输阶段的能量消耗、碳排放量均最小;5种再利用方式中轮胎翻新的能量回收效果、碳削减率及经济性均较为理想,是废旧轮胎再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处理和利用废旧轮胎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旧轮胎翻新;二是废轮胎综合利用。翻新是利用废旧轮胎的主要和最佳方式,就是将已经磨损的废旧轮胎的外层削去,粘贴上胶料,再进行硫化,重新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翻新轮胎的力学性能并提高其使用寿命,构建工程车辆翻新轮胎静态接地工况三维模型、轮胎与地面接触模型、静态接地工况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承载-接地力学特性试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静态接地工况、接地压力及接地摩擦力在轮胎与地面接触区域内中心位置达到最小值,沿轮胎滚动方向及宽度方向呈现不同程度增大的"V"型分布规律;当载荷较小时,接地印痕形状近似为圆形,随着载荷不同程度地增大,其形状变化由近似圆形到近似椭圆形,再到近似矩形,最后到近似马鞍形的变化规律;当胎压一定时,随着载荷的增加,接地面积逐渐增大,增大趋势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工程翻新轮胎胎肩部位接地压力及接地摩擦力均最大,该部位较容易发生橡胶崩花掉块、撕裂脱层的失效损坏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同交通方式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研究了综合交通体系融合发展中缺乏一体化交通分析技术的瓶颈,提出了以交通枢纽为关键,覆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以及城市道路的“多网合一”的物理网络与虚拟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构建了服务各交通运输方式、结果量化可比的交通阻抗函数模型与优势运输距离模型; 研发了异质交通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交通分配模型与算法,提出了综合交通系统客运组合出行与货运多式联运的交通量分析方法,形成了服务于综合交通系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交通分析模型与技术体系; 通过完全自主的“交运之星——TranStar”综合交通版交通仿真分析软件,搭建了综合交通系统虚拟仿真平台,实现了对大规模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快速响应,并验证了分析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分析方法,提出的交通分析模型与算法可满足“多网合一”条件下综合交通系统的各类分析需求; 利用提出的交通分析模型与算法对综合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析,相对误差不超过3%,平均误差不超过2%,分析结果精度高,满足工程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简便矩阵方法,以Zn-Mn干电池为例,通过计算权重,定性研究其生命周期各阶段造成的环境负载.结果显示:5个阶段对环境造成负载大小为废弃阶段>生产阶段>原料获取阶段>销售阶段>使用阶段;在5个阶段全部环境要素中,废弃阶段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产生的环境负载最大,其次是生产阶段所造成的固体污染、废弃阶段的有害物质、废弃阶段的水污染;累积环境负载最大的4个环境要素是土壤污染、固体污染、有害物质、水污染.  相似文献   

6.
引言公路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施工阶段是工程资金的主要投入阶段,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对合理地利用资金,获取最大的利润而言十分重要.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以保证造价目标的实现,并尽可能将实际造价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城市客车燃用沼气的生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了城市垃圾厌氧发酵车用沼气燃料的生命周期能 耗和环境排放模型,对车用沼气在原料阶段、燃料生产阶段和车辆运行阶段的能耗和环 境排放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将城市客车燃用沼气和柴油的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指标进行 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车用沼气的全生命周期内,燃料的总能源消耗比传统柴油低 9.5%,全生命周期HC、CO、NOX、PM10、SO2、CO2等6 种排放物都比柴油低.从降低生命周 期能耗和环境排放角度看,城市垃圾厌氧发酵车使用沼气是一种较好的新能源燃料;从 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看,城市垃圾厌氧发酵车用沼气为城市垃圾处理寻找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在“双碳”背景下,高速发展带来的减排压力也与日俱增。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将某半盖挖地铁车站的物化阶段进行单元分解,界定碳排放系统边界,构建出物化阶段的3个碳排放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其物化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及规律。研究发现:半盖挖地铁车站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为86.29%,建筑材料运输阶段占比为1.84%,施工阶段占比为11.87%。整个物化阶段,车站主体结构碳排放强度总额为3.51tCO2/m2,附属结构碳排放强度总额为1.83tCO2/m2。根据计算结果,从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方式、施工机械和能源使用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9.
多方式协调发展的运输通道布局规划体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中国运输通道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状规划与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当前运输通道在规划建设理念、对象、功能、衔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立足于运输通道经济与运输特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多方式协调发展的运输通道布局规划的理论体系、规划研究内容及实现方法。分析表明,将区位理论、功能分析、方式优势分析等环节纳入通道布局研究,可包容当前各方式规划的有效环节,并可弥补不足,增强运输通道线位确定、功能规划、衔接规划、技术评价方法的协调性,将多种运输方式在规划布局阶段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多式联运网络枢纽饱和度高、枢纽到城市直达运输成本高且效率低等不足,提出采用混合轴辐式多式联运网络研究扩增枢纽选址,同时优化运输线路;基于允许枢纽间转运和需求城市间巡回运输的运输网络,考虑低碳因素构建了最小化总运输成本、二级枢纽开放建设成本、枢纽处转运成本和总碳排放成本的数学模型,将问题分解为选址-分配与路径优化2个阶段,并针对两阶段特点分别采用0-1编码和数字编码设计了两阶段遗传算法;针对现有实际案例采用设计的算法进行求解,并将求得的最优运输方案与现实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算法进行10次运行获得的最优解与其平均值的差值百分比仅为4.7%,且平均求解时间仅为90.6 s;优化后网络扩增了2个枢纽,弃用了1个不合理枢纽,网络转运能力提高了11.3%,枢纽的平均饱和度降低了15.7%,不同枢纽的饱和度比原网络更均衡,不仅缓解了饱和枢纽的压力,还提高了空闲枢纽的周转率,从而提高了转运效率;优化后运输方案对应的总成本、运输成本、中转成本和碳排放成本分别降低了68.41%、68.14%、56.55%和86.76%,且碳排放减少最为突出。由此可见,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对扩张轴辐式网络选址和混合轴辐式多式联运网络运输方案的组合优化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土石方调配是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有重要意义。土石方调配问题中的填挖匹配与运输路径规划是密切联系的两个阶段,传统的土石方调配问题主要聚焦于如何解决填-挖方间的土石方匹配问题,而对施工机械运输路径规划研究得较少。为此,以最小施工费用与最小机械转运距离为优化目标,对土石方调配中两阶段问题进行了模型构建与算法研发。针对填挖匹配问题,构建了土石方填挖匹配模型与线性规划求解算法,获取了最优填挖匹配方案;针对土石方运输路径规划问题,分别采用禁忌搜索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获取了土石方运输路径方案。最后,以某土石方调运项目为例,采用土石方两阶段调配模型与两种求解算法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两阶段调配模型与算法可有效地对土石方调配问题进行求解,算法求解时间可控制在5 s以内。  相似文献   

12.
公路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施工阶段是工程资金的主要投入阶段,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对合理地利用资金,获取最大的利润而言十分重要。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相似文献   

13.
全寿命设计理论是基于生命周期造价最低的理念,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耐久性设计、管养设计、拆除、回收再利用设计、风险评估及保险策略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等方面,使桥梁设计达到安全、经济、耐久及环保等。在分析斜拉桥拉索体系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平行钢丝拉索和钢绞线拉索的各项技术指标以及两者在施工过程中的特点,结合全寿命设计理论,从全寿命造价最低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得出钢绞线拉索体系较平行钢丝拉索体系优越的结论。建议在斜拉桥的施工中,多应用钢绞线拉索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远海岛礁战储物资的战时供给问题,利用海空协同运输的优势,以系统总时间最短、 物资保障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两阶段优化模型(2E-MLRP),并利用解的结构特征改进拥挤度比较算子和精英保留策略,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遗传算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所建模型及算法求解得到的最优方案符合“性价比”的要求;相对于全海运模型,海空协同的系统总时间降低53.15%,而成本增幅仅为22.27%,且第一批物资送达时间也减少2.95 d。算法对比结果显示: 改进后算法得到的SP指标值与MSP指标值均优于传统遗传算法,可知改进后算法求得的Pareto 解集具有更好的分布性。本文运输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成本大幅降低,运送时长增幅较小,可保证运输装备的高效利用,且单个航线内待补给岛数量合理,可满足战储物资运送的要求,为战时远海岛礁战储物资供给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一座三跨矮塔斜拉桥为工程依托,利用Midas/FEA有限元实体分析软件对该桥0号块进行结构细部分析研究,采用Midas/Civil建立整体分析模型并提取相应内力施加于局部分析模型上,分析其在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以及成桥阶段下的空间应力分布状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0号块结构整体处于受压状态,局部位置出现了较大拉、压应力,可通过加强配筋设计和改善结构构造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为减缓运输过程中碳排放较多带来的环境问题,研究在考虑环境税条件下,邮政快递企业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利用多式联运进行路径优化的问题。基于轴辐式运输网络构建运输费用模型,通过调整目标函数中的环境税税率,改变环境税在运输总费用中的占比。采用改进的A*算法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模型,得到不同时间成本及环境税税率下的路径规划结果,并提供对应决策。算例分析显示,时间成本系数为5 000,环境税占比分别为低于32%, 32%~78%以及78%以上时,最优方案分别为仅公路运输、公水联运及公铁联运。这表明单一运输方式适用于时效性要求较低的运输作业,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运输作业,多式联运不仅可提高运输效率,且能降低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7.
成本组成 公路施工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材料、间接费、利润、设备机械费以及税金等方面组成.要加强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做到及时对成本的预测.对成本进行预测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与中标的价格相结合以项目施工的条件和设备以及人员的素质为根据来进行成本的预测.人工费单价的确定;材料的费用以及材料的购买方向,对材料的购买地点运输的方式,购买的价格以及装卸费用的落实;对计划所要使用到的材料以及费用进行预算,在工程进行投标的时候,对设备的选择是利用定额当中的施工方法算出来的,因此与实际的施工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要对实际的机械费进行测算.  相似文献   

18.
针对考虑铁路运输规模折扣的集装箱公路直运与经陆港公铁联运的均衡定价问题,选用包含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碳排放成本的集装箱公路直运与公-铁联运广义费用函数,构建上层以承运人利润最大化,下层以托运人广义费用最小化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结合算例采用基于灵敏度的启发式算法求解,并对托运人效用敏感权重系数进行敏感度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发现:公路和多式联运的价格博弈会促使双方运价下降;铁路运输规模折扣可以使多式联运通过降低运价提高货运分担率和利润,减少广义运输费用和碳排放;20%的铁路运输折扣可以使多式联运分担率从 29.44%增长至 45.37%,利润增加 14.20%,使所有集装箱运输广义费用下降 2.71%,碳排放减少16.70%;铁路直达海港可以使经陆港多式联运的货物分担率上升13.82%,利润上升33.27%,使所有集装箱运输广义费用下降4.24%,碳排放减少14.16%;托运人运输服务偏好会影响陆港的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计算沥青路面养护过程中的能耗和CO2排放基准值,构建了沥青路面养护工程原材料 加工、混合料生产、材料运输和施工阶段的能耗与CO2排放评价体系,并以CO2排放强度和年化 CO2排放强度为核心指标,定量评价了温拌沥青混合料、同步碎石封层、再生沥青混合料、超薄 磨耗层等技术的CO2排放强度。评价结果表明:同步碎石封层、稀浆封层、超薄磨耗层等预防性 养护技术均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温拌沥青混合料减排16%,可有 效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阶段的CO2排放量;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HMA) 相比,添加50%旧沥 青混合料的HMA减排33.2%;采用温拌添加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减排效果更加显著,温拌加50% 旧沥青混合料生产沥青混合料的CO2排放强度相比普通HMA,下降了49.3%。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RHAM)在后生产阶段新旧沥青混融程度演变及其对RHAM水稳定性的作用,在调研后生产阶段中RHAM的温度耗散规律与耗时的基础上,以时-温当量为指标构建了4种典型后生产阶段工况,采用Pb标记新加沥青,借助能谱仪分析了时-温当量对新旧沥青融合的促进作用;通过沥青混合料水敏感性试验模拟了轮胎运行作用下雨水对再生沥青路面的冲刷效应,解析了时-温当量与RHAM在动水冲刷条件下水稳定性的定量关系;对比了5个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工程中7种RHAM在后生产阶段前后的强度差异,并论证了时-温当量对再生沥青路面压实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后生产阶段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与时-温当量呈正比关系;提高时-温当量可抑制动水冲刷下RHAM的空隙发育,从而改善其水稳定性;时-温当量每提高10%,RHAM在未冲刷和弱、中、强冲刷下的马歇尔稳定度分别增大了0.86%、2.94%、2.13%和3.34%,冻融前后的劈裂强度分别提高了1.24%和0.21%;RHAM经历后生产阶段后的稳定度均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增幅介于9.0%~32.4%;在保证压实温度和规范施工的前提下,时-温当量与压实质量之间没有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