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公路小客车驾驶员安全注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高速公路设计与运营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人-车-路协同过程中的驾驶员视觉注视特征,选取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453个线形组合路段,对13名小客车驾驶员在路面范围内的动态视觉注视点位置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组合路段路面范围内的注视点分布规律,得出驾驶员受不同运行速度和线形条件影响时在路面上的注视点集中区域特点,提出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驾驶期望视距概念,并建立了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期望视距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期望视距与车辆运行速度和平曲线半径相关;当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800 m时,驾驶员的视野会随运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需采取适当限速措施以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
凹形竖曲线路段防眩板高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平直路段和凹形竖曲线路段眩光、驾驶人视线与防眩板高度的关系,考虑凹形竖曲线路段半径、汽车前照灯高度、驾驶人视线高度、路段横断面结构和中央分隔带宽度等参数,提出了凹形竖曲线路段防眩板高度计算方法.以京化高速公路防眩板设计高度为例进行实例验证,并将计算结果与《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规定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汽车前照灯的灯距为120 m,凹形竖曲线路段半径在12 000~32 000 m时,按照现有规范,防眩板设计高度为1.712m,按照提出的方法,防眩板最小设计高度为1.720 m,防眩板最大设计高度为1.800m.  相似文献   

3.
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的防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平、竖曲线路段绿化植物的防眩效果,提出了平直路段防眩植物株距和高度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不同植物冠径和防眩角条件下的株距,以及不同道路横断面和交通组成条件下的防眩植物高度.对平曲线路段,提出了改进的防眩植物株距计算方法,计算了防眩角修正值;对竖曲线路段,提出了改进的防眩植物高度计算方法,计算了凹曲线路段防眩植物高度增高值,提出了凸曲线植物下沿防眩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平直路段,平曲线路段防眩植物株距应减小0.3~3.8 m;凹曲线路段防眩植物高度应增加0.03~0.43 m.  相似文献   

4.
基于道路行车视距的研究,综合考虑雨天影响下的环境能见度、路面附着系数以及道路平曲线半径、横坡值等参数,构建一种适合多雨地区道路平曲线路段的安全限速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及雨天条件下的低能见度是影响平曲线路段限速的重要因素,依据计算结果,可对多雨地区的平曲线极限半径进行优化设置,同时针对多种降雨强度给出不同平曲线路段对应的限速设计值。  相似文献   

5.
公路平曲线路段防眩板间距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直线路段相比,在公路平曲线路段上,车辆前照灯光束与防眩板距离的空间关系有所改变,为确保防眩效果而提出的一种对平曲线路段上防眩板间距的修正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
与直线路段相比,在公路平曲线路段上,车辆前照灯光束与防眩板距离的空间关系有所改变.为确保防眩效果而提出的一种对平曲线路段上防眩板间距的修正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7.
在高速公路设计中,防眩设施高度一般采用固定值,在某些特定的区域,这样设置的防眩设施不能有效的避免眩光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防眩设施高度模型。根据纵坡分类,建立了纵坡恒定的平直路段和纵坡不断变化的竖曲线路段的防眩设施高度模型,在分析最不利的车道、车辆组合的前提下,确定模型的参数,并通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分析,对防眩设施的高度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段的防眩设施高度值。结果表明,防眩设施的高度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长大下坡路段防眩设置高度应为2.1 m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运行车速认知因子虚拟仿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预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微观路段的运行车速,确定了三级公路的驾驶员安全性认知模糊集,建立了基于Multi Gen Creator软件的15个路段的三维仿真模型,开发了基于Vega的虚拟仿真系统,组织了53名驾驶员,在大型三通道柱面投影仿真系统中,进行了运行车速认知因子的评价试验。应用模糊统计方法对795组有效认知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包含道路平曲线半径、纵坡度和行车视距认知因子的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评价模型。虚拟仿真试验与道路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平曲线半径、纵坡度和行车视距认知因子评判等级的平均贴近度分别为0.63、0.74和0.70,因此,虚拟仿真试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视距不良问题是我国高等级公路运营安全的潜在威胁.小客车视距位置不良主要在于车辆在超车道行驶时中分带防眩设施对视距的遮挡.大货车视距主要遮挡来自于曲线内侧的路堑边坡.隧道内行驶视距与车辆行驶速度和隧道线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解决防眩设施统一高度在凹形竖曲线路段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从最不利车道与车型组合角度出发,根据发出眩光车辆、防眩设施位置、受眩光影响车辆3点是否在凹曲线内,建立了一般意义下的凹曲线防眩设施高度计算模型,并推导出防眩高度计算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凹形竖曲线路段及其前后一段距离内防眩高度比平直路段高,应按修正值进行高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浅谈山岭重丘区公路行车视距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在直线上行驶时,一般行车视距是容易保证的,但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时,若遇到内侧有人工构造物、树林、路堑、边坡等均不能保证视距,为保证规定的行车视距应将平曲线内侧横净距范围内的障碍物清掉。  相似文献   

12.
将车辆运行速度、路面摩擦因数作为随机变量,分别构建了基于质点模型与考虑车辆侧倾作用的侧滑失效功能函数,分析了曲线路段行车安全可靠性。计算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规定的各极限最小半径下发生车辆侧滑的概率,并通过改变路面摩擦因数和车辆运行速度,对比研究了2种不同功能函数下的行车失效概率,提出了公路平曲线半径的可靠性设计流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车辆侧倾作用计算的侧滑概率明显高于由质点模型计算出的侧滑概率;在同样道路环境下,卡车发生侧滑的概率会大于轿车;公路平曲线设计将车辆简化为质点,忽略侧倾作用以及车型间差异会导致对卡车行驶安全不利。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获取驾驶员行驶状态信息与监控行车状况,通过车载CCD图像传感器获得序列图像,应用数字图像理解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摄像机的透视投影模型和汽车行驶轨迹状态模型,根据平面图像上的点推导出车辆在空间道路上的实际位置,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相对道路标线的行驶轨迹进行研究。该方法获得的行驶轨迹曲线能够正确判断驾驶员压线行驶、越线行驶与逆向行驶等违章行为,是判别驾驶员行驶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分析城市道路绿化的合理性,深入剖析城市道路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考虑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从防眩效果、视线视距、行车缓冲效果、驾驶员心理效果和侵入道路情况5个方面建立城市道路绿化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大程度反映指标的原始信息,结合TOPSIS模型建立安全评价模型,通过比较相对接近度值反映评价结果,选取淮安市内6条城市道路的绿化进行实例分析,为城市道路绿化安全评价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视距审计是道路安全审计的重要内容。讨论了几个比较关键、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视距问题,包括平曲线路段中央分隔带护栏、桥墩和绿化对邻近车道的视距遮挡问题,凸、凹竖曲线的夜间视距问题以及因运营不畅造成的车辆排队视距问题等。力求通过安全审计,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安全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颖 《交通标准化》2011,(12):132-134
通过选取山区某三级公路的某一路段为研究对象,该路段内含有不同半径大小的平曲线。采用动态GPS仪,现场测试车辆行驶的动态速度,并与路段内各种平曲线半径相对照,收集不同半径曲线段的线形资料及速度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获得该三级公路平曲线半径与行车速度的回归模型,并利用运行速度理论分析该路段平曲线设计指标使用的恰当性和平曲线上实际行车状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曲线路段中央分隔带植树防眩的效果,根据直线路段植树防眩的计算公式,利用平面几何有关定理推导出高速公路曲线路段植树防眩株距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便于高速公路夜间行车安全、中央分隔带植树防眩的实施操作和成果验收检查,同时对推导的理论计算公式使用Auto CAD进行图解法的验算和验证。  相似文献   

19.
视距是评价汽车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从医学和工学相结合的角度,以行车实验为依据,对驾驶员心率和血压变动规律与山区公路平曲线通视距离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基于人机工程学实验研究表明,山区公路平曲线通视距离,应比现行理论计算通视距离增加5-10 m的安全距离,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山区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对已经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得知,在高速公路平曲线路段上,防眩板高度设置不合理也会引发夜间交通事故.并且其引发的安全事故的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探讨分析防眩板高度和交通安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这方面的成果较多.对具体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从最不利车道组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来分析防眩板高度,给防眩板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