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跨超过200 m的大跨径箱形混凝土梁桥的长期挠度问题,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的关注。桥梁设计人员通过有限元程序计算分析得到的长期下挠量和发展趋势都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有较大出入。分析了目前计算中被忽略的因素,箱梁截面不均匀收缩对悬臂施工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箱梁截面的非均匀收缩对大跨径混凝土结构的长期下挠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建议在设计计算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大跨径刚构桥梁在实际运营中跨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挠,对产生下挠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示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设计及构造缺陷、施工及监控缺陷、混凝土裂缝均对刚构桥跨中下挠影响较大.以某跨径为(95+160+95)m连续刚构桥梁设计、施工为例,介绍跨中下挠的控制措施.实桥实施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与施工,大跨径刚构桥梁的跨中下挠问题能得到一定抑制,但不能完全避免.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竖向接缝不良品质是导致大跨径梁桥运营期间下挠过大的原因之一 ,分析了影响竖向接缝质量的因素及接缝质量对桥梁竣工后期挠度的影响 ,从构造上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双主跨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中跨合龙时,施加水平顶推力的方法能有效消除合龙温差、成桥后收缩徐变等引起的主梁下挠、主梁主墩水平偏位以及结构附加内力。结合某双主跨连续刚构桥实例,考虑高桩承台基础对基础以上桥梁结构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建模计算,阐述双主跨同步合龙时顶推力的确定与实施,分析顶推效果。  相似文献   

5.
特大跨度连续刚构主梁下挠及箱梁裂缝的体外预应力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首绪  詹建辉 《中外公路》2007,27(3):146-149
结合某主跨245 m五跨连续刚构桥,针对大跨度连续刚构跨中下挠及箱梁裂缝病害,在模拟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方案,对加固用材料及其力学性能指标进行验算,确保特大跨径桥梁的加固措施安全。  相似文献   

6.
大跨径预应力砼箱梁桥运营中梁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下挠,严重影响桥梁的运营安全。文中以湖南省涟源龙塘至新化琅塘高速公路白芦大桥为依托,采用倾角仪对其挠度进行监测,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挠度预测。结果表明,倾角仪实测挠度与灰色模型预测挠度基本一致,采用灰色模型预测大跨径预应力砼箱梁桥挠度的整体精度高、可靠性强,能实时预测桥梁变形。  相似文献   

7.
主跨跨中持续下挠是大跨PC梁桥一大病害,至今都无法有效解决。而徐变是造成梁体下挠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在悬臂施工阶段张拉临时体外束来加快徐变发展,从而减少桥梁运营后由混凝土徐变产生的下挠。以红岩溪特大桥为依托工程,并考虑4种临时体外束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了各方案对梁体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临时体外束对预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工阶段使用临时底板体外束后,能显著降低成桥后负弯矩区结构转角及主跨跨中下挠,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跨中截面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优越性能,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箱梁结构,目的是利用材料的高强度及新结构的轻型化,解决常规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易开裂、下挠和自重过大、跨径难以突破300 m的难题.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主跨400m的UHPC连续箱梁桥进行了整体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优化内容包括桥梁边跨长度、梁高、板厚等主要参数,以得到其合适的取值范围,根据优化结果建议:边跨与主跨跨径比范围为0.55 ~0.65;中支点梁高与主跨跨径比范围为1/20 ~ 1/25;跨中梁高与支点梁高比范围为1/1.8~1/2.3.整体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运用UHPC及新结构,能轻松实现连续梁桥400 m跨径的突破,并具有较大的整体刚度及安全储备.综合考虑长期社会经济效益,在主跨跨径300 ~ 500 m范围内,该新型结构可与斜拉桥、悬索桥等其他桥型形成强有力的竞争选型方案.  相似文献   

9.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长期下挠问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近年来,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下挠现象日益威胁结构安全,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仍然没有完全明确。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预应力效应、箱梁开裂的影响、现有计算与防治手段等方面,对国内外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下挠问题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综合评价分析;对导致下挠问题的主要成因与研究难点在机理上进行了解释。最后,对桥梁设计计算、桥梁混凝土施工及箱梁下挠的防治技术进行论述,并对开展控制结构长期下挠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斜塔桥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一般采用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来跨越大江大河。跨径越大,索塔越高。悬索桥主跨跨径将受悬索强度限制,斜拉桥上部结构则将因斜索水平力加大而难以承受。本文提出斜塔桥梁结构的新思路,以降低塔高和减小悬索及上部结构的内力,从而促进大跨径桥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在公路、铁路等工程中运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桥梁的运营安全问题,为确保桥梁运营结构的安全,需对大跨径桥梁进行长期监测.封闭连通管法由于简单可靠、适用性好、动态性能提升明显,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介绍了基于压力传感器的封闭式连通管在乐广高速公路一座跨越北江的大跨径桥梁(跨径组合为100m+180...  相似文献   

12.
郑为  高水堂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3):99-101,112,163,164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如各种裂缝的形成、跨中的下挠,这不仅会影响桥梁的美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该文阐述了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中常见的病害,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预防和补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引起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主要原因的分析,提出克服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防治措施,供桥梁建设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刚构桥以其跨越能力大、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势在桥梁结构中被广泛采用。但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箱梁在运营过程中跨中过大下挠,已成为该类结构的一个非常普遍且非常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以某省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实例,针对目前大跨连续刚构较普遍存在的跨中下挠问题,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国道310线大河家(甘青界)至清水公路工程索同坡独塔叠合梁斜拉桥为背景,采用RM Bridge软件建立全桥三维杆系单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对比了成桥阶段和收缩徐变10年后斜拉桥主梁、主塔受力和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运营阶段的收缩徐变对叠合梁的受力影响较为显著,使得叠合梁主梁内力发生了重分布,钢梁下缘的应力增大、桥面板压力储备减少,同时主跨主梁在靠近过渡墩的1/4跨径附近产生了下挠;另外主塔在收缩徐变过程中朝主跨方向产生了一定偏位。  相似文献   

16.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总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是主跨330 m的世界第一大跨径梁桥,大桥主跨跨中103m梁段采用了钢箱梁结构,这样有效地降低了主梁的弯矩和剪力,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才使得如此大跨径的桥梁在技术和造价上都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广西某高速公路特大桥的设计与计算.该桥为连续刚构桥,跨径布置为131 m+198 m+131 m,边中跨比例0.66,大于一般同类桥梁.采用MIDAS/Civil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和抗震分析,并针对新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在运营阶段的跨中下挠和结构开裂问题,设置了预应力备用束.  相似文献   

18.
李洪涛  阮欣  刘高  魏祎 《公路》2023,(6):47-51
汽车荷载是超大跨径桥梁的重要活载之一,直接影响桥梁构件的承载性能和长期服役性能。现行规范中,汽车荷载主要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中小跨径桥梁,对于大跨径桥梁,特别是跨径超2 000 m的桥梁,其适用性有待评估。文章以主跨2 300 m的张靖皋长江大桥为背景,研究了超大跨径桥梁结构性能以及汽车荷载效应相关问题。研究结论可为超大跨径桥梁设计荷载取值提供参考,对完善发展车辆荷载标准、提升桥梁建设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夏江泉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23-126,M0014,M0015
大跨径PC梁桥运营期常出现持续下挠,甚至发生开裂,该现象广受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对长期下挠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对该桥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桥梁施工现场环境多样,工序复杂,施工过程的相关因素对PC梁桥的长期下挠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将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结构长期下挠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影响因素的施工控制和管理方法,为相关桥梁长期下挠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跨径斜拉桥结构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斌  林道锦 《公路》2006,(6):97-100
随着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斜拉桥主跨跨径目前已达到千米级,选择怎样的结构体系已成为设计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文中介绍了大跨径斜拉桥结构体系的几种形式,并结合主跨为730 m的双塔钢箱梁斜拉桥结构体系,介绍了分析过程和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