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预测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内旅客运输分担率,结合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的旅客运输特性,通过将不同特性的变量引入效用函数,对Logit模型的应用加以改进,以成都-重庆运输通道为例,进行了旅客运输方式分担与线路分配的联合应用。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有效地进行双核都市圈运输通道旅客运输方式分担与线路分配的预测;成渝(成都-重庆)运输通道中,成渝(成都-重庆)高速公路、成遂渝(成都-遂宁-重庆)高速公路、成遂渝(成都-遂宁-重庆)准高速铁路的分担率约为29%、33%、38%。  相似文献   

2.
运输线路的选择是大件运输的基础,对于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线路选择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线路选择评价指标模型,同时采用基于语言变量及TOPSIS的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外几个发展相对成熟的综合运输通道发展经验的分析,得到沪宁综合运输通道未来发展的经验借鉴和启示。在引入经济势能联系模型对基年运量分布情况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客货运量进行预测,研究沪宁综合运输通道内各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并从分担通道压力、加强枢纽建设以及注重路网衔接等方面提出未来沪宁运输通道规划的优化方案建议,为我省乃至全国其他类似的城镇和经济走廊运输通道提供发展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输通道公路旅客中长距离OD模型构造及分段客运量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运输通道公路旅客中长距离出行特征及调查点OD不一致问题,通过对各运输线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影响区域交通小区划分及变化的分析,提出利用既有的不同线路上各个调查点的OD调查结果,采用合并、拆分的方法构造通道OD的基本原理及旅客中长距离出行OD模型约束条件和修正方法,进而利用构造的OD模型预测未来年OD分布,推算通道内公路旅客中长距离出行的分段客运量,并结合京郑运输通道的公路分段客运量预测阐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为南京1.5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浦仪高速公路、国道312、宁杭高速公路及南京五桥,是串联南京江南江北重要的过江通道之一。大型过江通道的总体及其重要,事关过江通道的功能发挥以及城市的交通格局。路线方案选择需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快速路网规划,接线路线方案均需综合考虑;出入口布设需要综合考虑相交道路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尽可能增设过江方向出入口。本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壁面沸腾换热模型、两相间换热系数模型、曳力升力等系数模型在内的多相流模型,建立多个发动机多相流过冷沸腾模型,比较各模型模拟结果差异,得到适用于发动机的多相流过冷沸腾模型,并建立不同结构的发动机冷却通道模型,通过多相流模拟分析发动机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式冷却通道温度分布更均匀,但需增加出入口;连体式冷却通道需要注重上、下冷却通道的串联和出、入口位置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运输通道中地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也会对运输行为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考虑运输方式本身的技术经济特性效用函数是不科学的,在效用函数中加上区位特征因素,并应用于运输行为选择模型,结果是可行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公路运输通道内的车辆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到影响运输通道内车辆出行路径选择的因素较为复杂,而现有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对多因素、微观指标的反应不敏感,本文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通道内的车辆出行路径选择微观模型,并以安徽省沪蓉通道高界段为例进行模型的辩识和参数的标定,该模型的应用对于通道内公路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一条过江通道,承担了25%的车流量及28.04%的客流量。目前该桥因维修而封闭,其他过江通道的车流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车辆运行速度降低,通道压力提升。文中根据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前后车流量和客流量的变化情况对人群的出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后,不少人群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包括地铁及公交车;大桥封闭,造成早晚高峰出行量有所变化,且出行时间及出行距离有所提升。进行桥梁维修时,应提早对交通进行疏导并对公共交通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目前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新疆阿克苏至喀什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运行,南疆、北疆实现高速公路连通。阿喀高速公路全长428.5 km,起于阿克苏南,止于喀什北,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120 km/h。该公路是我国通往中亚及欧洲的重要运输通道,对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如何正确判定城市客运交通走廊是进行城市大运量客运交通方式规划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对交通源和交通方式的集聚效应特点,提出采用效应场和场中介质的概念来模拟交通走廊对交通流和交通源的吸引作用。应用衰减函数或磁感函数作为效应场函数模拟分析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对附近范围产生的集聚效应,采用人口密度、出行生成密度或潜力密度作为介质函数来表现走廊附近范围的土地利用形态,提出了一种直接根据用地来确定城市客运交通走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符合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政策要求,在质量、工期等方面较现浇法施工有较大优势而被广泛运用。对于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其接缝形式和防水施工都直接影响其功能和正常运行。本文结合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防水结构主要类型,对常用的三种防水构造和接缝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对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防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沥青混合料由沥青结合料、集料和空隙构成,在离散元模型中的数字重构包括沥青结合料的重构、集料的重构和混合料的重构。以二维圆形颗粒对不同组分指定相应的接触特性,以反映各组分的力学机理,从微观角度给出了沥青混合料的结合特性,并利用离散元方法生成3种具有代表性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微观模型,以颗粒间的接触力矢量反映不同沥青混合料的骨架变化。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试验线工程于2010年2月建成通车投入使用,此项目在国内创新地采用了"封闭走廊"+"灵活线路"运营模式,也是目前亚洲第一大运力的快速公交系统。该文阐述了该项目运营模式的研究、设计过程和实施效果,包括车站与专用车道设置、线路管理,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公路绿化需要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思民 《公路》2006,(6):182-185
通常把防风固土,改善(美化)环境作为公路绿化的主要目标,而公路绿化带作为重要的生态廊道,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应该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前公路绿化大多借用园林绿化模式,不仅增加了绿化和管护成本,而且其生态功能和生态安全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公路绿化应该符合生态走廊的建设要求,采用恢复天然植被的方法进行绿化,才能充分发挥公路绿化的综合生态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干线道路共线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共同敷设路线,涉及到多系统、多层级的廊道及节点问题。规划、建设实践中,共线模式逐渐从“被动为之”演变为“主动而为”,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之一。本文分析国内外干线道路共线案例,并依据空间形态和连接条件差异,对共线形式进行分类和梳理。对于道路共线设计,从功能定位、系统结构、横断面布置、车道数设计、端部连接方式、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共线系统结构分析和共线影响范围特征路段定义。  相似文献   

17.
廊桥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廊桥是桥梁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瑰宝。近年来,由于功能和打造景观环境的需要,全国建造了不少形式和风格各异的廊桥,许多已建成的廊桥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关于廊桥的研究和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科技人员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廊桥的基本功能、造型特点、廊与桥梁的关系、现代廊桥的特点和实例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客运通道运输方式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输通道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研究通道内交通方式的竞争力对乘客和运营部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灰色关联度法,以成渝客运通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各种交通方式竞争力的演算,并通过与其他方法所研究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其合理性与实用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沥青稳定碎石铺筑层竖向离析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将沥青稳定碎石铺筑层的现场芯样切割成3部分,对其竖向离析程度进行检测,并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其竖向离析的机理。分析表明:铺筑层上部及下部离析严重,离析主要发生在摊铺机布料器螺旋、导料板处。采用大功率低转速的摊铺机、合适的公称最大粒径、粘度较大的沥青和连续级配是减少竖向离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In convention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odels, it was always assumed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given and fixed in the study areas.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travel choice have not been explici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se existing models for long-term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eanwhile, travel choice models in previous studies are usually developed by using discrete choice theories or user equilibrium principle. Thus, many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ers’ behaviors, such as risk preference and learning process over time, cannot be considered in these conventional model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onvex prospect theory-based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e travelers’ mode-choice behavior under an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TIS) in a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It is shown that population density is closely co-related to the modal split results and depend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ailway mode in the study corridor. The park-and-ride mode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areas with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This article also investigates the travelers’ reference points on the generalized travel costs by modes. 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 proposed model together with some insightful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