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针对大小鱼山南防波堤工程爆破挤淤地基处理时未能爆穿深厚软基中砂夹层的问题,进行了补救措施的研究。结合施工工艺,分析未爆穿砂夹层的原因,采用简化毕肖普法复核未爆穿段海堤的稳定性,提出补救措施进行稳定计算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对海堤内侧增加侧爆、外侧加厚加宽反压平台的措施,可有效提高海堤整体稳定。为含砂夹层复杂软基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宽平台生态景观海堤结构稳定计算突破规范适用范围的问题,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验证。首先根据使用需求确定海堤设计的主要功能;其次通过理论计算挡浪墙、护面块体稳定及波压力值,初步确定海堤设计断面;最后根据波浪模型试验验证设计断面,对比分析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宽平台生态景观海堤堤顶挡浪墙与堤脚距离宜大于1.5倍波长,堤顶越浪量较小,背海面可种植绿化,挡墙稳定验算基本可忽略波浪力作用。距离堤脚1倍波长位置,护面块体应选择稳定可靠的形式,消浪作用显著。研究成果为宽平台生态海堤设计提供试验验证及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海堤工程以防御台风灾害为主,很少考虑环境保护、人文景观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城市滨海地区发展的需求.综合考虑防洪安全、生态景观、城市交通和休闲旅游等因素,决定采用宽平台海堤结构.物理模型试验论证表明:宽平台海堤结构具有堤体低矮、结构安全、景观好、亲水性强、综合成本低等特点,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分析海堤工程的地理特点和施工条件,从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效益等方面入手,简单介绍了软基处理工法在海堤工程中的应用,并对比了不同工法之间的优缺点,希望为相关的海堤工程施工人员提供技术帮助,促进海堤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海堤工程建设中,受海滨地区复杂地质情况的制约以及海上施工条件的影响,往往易出现工程安全问题.通过建立信息化监测平台,及时掌握海堤及其地基土体的变形参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天津中心渔港海堤工程实例,通过分析沉降、位移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信息化机制对施工的指导作用,验证信息化监测平台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析城市生态防护林的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防护林是体现城市面貌的主要景观之一,合理选择植物,科学和艺术地配置植物是高水平建设生态防护林的关键措施。针对城市生态防护林建设中存在树种不丰富、林带结构单一、规模小、植物配置单调的问题,提出从树种选择和配置两大方面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成结构合理、群落稳定、景观优美、防护效益高的城市生态防护林。  相似文献   

7.
滨海滩涂区软土较厚,压缩性较高,在填土作用下易产生较显著的变形,会对临近桩基产生不利的侧向挤压变形影响。结合杭甬复线高架桥中部分桥段从外海侧斜穿跨入泥螺山围垦区问题,研究了在海堤内侧大面积填土对海堤外侧桥梁桩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即使既有海堤存在隔离效果,但是海堤内侧大面积填土仍对海堤外侧160m范围内桥梁产生显著的影响。随着距离海堤越远,桩身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减小,最大水平位移深度位于0.16~0.26L。随着距离海堤越近,承台发生转动越显著,出现偏心受压,而且距离海堤小于10m时桩身拉应力显著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8.
航道护岸工程不仅要满足强度、稳定、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还要考虑生物、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和协调。通过常规生态护岸及浙江省限制性航道护岸结构型式的分析,阐述了直立式护岸作为断面的原因,本着"以人为本",建设美丽航道的思路,考虑了护岸的生态性及景观性,并结合游步道、亲水平台的布置,从而实现内河限制性航道护岸在工程、生态、景观、亲水性等多方面功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生态海堤作为一种海岸防护新模式,对其进行生态化建设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举措。本文通过浅析海堤生态化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路径,指出可通过堤前岸滩生态化建设、海堤结构型式生态化建设、海堤材料生态化建设和海堤绿植化建设的措施展开海堤的生态化建设,以期为我国生态海堤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爆破挤淤与塑料排水板衔接堤段条件复杂的特点,对其衔接位置选址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堤基范围内地质条件特征,结合海堤建设时序、整体稳定性、差异沉降及工程投资等因素,选择软土层薄、砂层厚及轴线拐角的堤段作为衔接位置。基于爆破振动影响,减少衔接位置的爆破挤淤进尺,预留排水板安全距离,先进行爆破挤淤再施工排水板。采用简化肖普法对衔接段海堤进行稳定复核,增加反压平台,与相邻海堤平顺过渡,并经现场验证。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衔接位置可有效减少工程投资,确保海堤安全可靠、平面平顺衔接。  相似文献   

11.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等为背景,结合建设"生态城"的理念,探讨如何为现阶段的港口环境保护规划逐步补充港口生态规划;讨论式地提出"生态港"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港口实例和港口生态分析,提出"生态港"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港”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等为背景,结合建设"生态城"的理念,探讨如何为现阶段的港口环境保护规划逐步补充港口生态规划;讨论式地提出"生态港"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港口实例和港口生态分析,提出"生态港"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将港口生产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转换成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四种生态生产性用地,利用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能源生态足迹、建筑生态足迹构建港口生态总足迹模型;同时,基于港口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构建港口生态承载力模型。最后,以北方某港区为例计算其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算例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该港区生态承载力指数为5.8,出现生态赤字,港区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该港区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占港区总生态足迹的95.3%,是该港区生态足迹的主要来源。该港区生态承载力全部来源于港区水域,港区拥有的水域面积有效提高了自身承载力,使港区生态承载力指数低于港区所在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指数。  相似文献   

14.
丁坝是常用的航道整治建筑物,在发挥整治功能的同时,也会影响所在河段的生态质量。丁坝对河段生态的影响机理比较复杂,通过改变流场、流速、水深和河床冲淤情况,影响河段生境质量,其中坝田间的回流区是控制生态影响有利或有害的关键水域。文章以西江底栖动物和鱼类对栖息地流速、水深和底质的要求为依据,分析西江广东段的虎跳门口门浅滩和界首滩浅段,以及北江洪奇门水道玉米地段航道整治工程中丁坝对河段生态的影响。最后从合理选择丁坝坝址和构建生态保护型丁坝两个方面提出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河段水文泥沙、河床组成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研发了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立体网状、生态软体排等潮位变动区生态护坡结构,土工格栅加十字块压护、隔室模袋混凝土等高滩生态防护结构,空间排体、主动式钩连体、扭双工字透水框架等生态护底护滩结构,开孔半圆形构件、开孔梯形构件等生态型坝体结构,分析了各种结构的作用机理。各种结构均已用于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中,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江航运具有运量大和能耗小的低碳环保优势。在长江生态航道建设过程中,强化生态航道的设计、科研与实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显著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又充分释放水运的绿色属性,实现航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融合。下一步将在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成套技术凝练推广和生态环保技术提升等方面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7.
程铁军  张俊  李善奇  肖衎 《水运工程》2012,(10):128-131
在对比分析各种航道整治工程护坡结构优缺点及适应性的基础上,对新材料、新结构——生态型护坡结构钢丝网格的特性及其运用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其在整治工程的运用效果,对其优越性进行总结。通过分析航道整治工程中钢丝网石笼垫护坡施工工艺,结合植草护坡施工工艺研究,探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长江生态航道的建设,依托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工程,针对工程河段生态环境特点及保护需求,研发多种生态型整治建筑物结构。在工程受影响区域,探索人工鱼巢、生态浮床等生态修复尝试。计算与分析潮汐河段施工引起的水体悬浮物浓度对取水口及水源地影响,提出防护方案。在研究噪声对江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声学驱赶与声学诱导技术。提出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管理办法。成果均已应用于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结果表明生态效果良好,无生态环境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生态港口,是指既能满足环境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港口。讨论了生态港口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国际先进港口的生态保护措施及生态港口建设经验。对我国生态港口现状进行分析。从港口发展模式的改变、生态港口的规划与建设、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公路建设中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烟台公路生态路网建设为模板,构建区域生态公路建设的指标体系,对生态公路建设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