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邦全 《船舶》2007,(6):65-67
5.2.3.2 国际航行海船号灯与号型的配备 国际航行海船的号灯与号型的配备应符合经修订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或ZC1999年《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规定.两者完全一致.现将除帆船、划桨船和渔船以外的船舶号灯与号型配备的有关规定,综合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描述了海船航行信号灯基本原则,以及特殊水域和挂旗国当局对航行信号灯的特殊要求,并着重介绍了基本号灯和特殊号灯类型及其表示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晓宇 《船舶》2016,27(6):60-65
为保证航行安全,国际公约要求船舶必须配备航行灯。对航行灯的型式以及布置的掌握可以保证航行灯安装的准确性,以保障航行安全。文章针对50 m以上的国际航行海船,从船舶航行灯本身的设计及其在船上的布置两个方面对船舶航行灯的应用要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及相关标准,对航行灯在船上的设计与安装提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20)》(简称《规则》)于2020年8月1日生效实施。新版《规则》对船长20m以上的国内航行海船的检验制度、安全和防污染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修订,全面覆盖船舶种类,简化船舶检验要求,技术标准更加趋向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下称《国际规则》)和((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下称《国内规则》)对船舶号灯的要求,都是源于《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下称《避碰规则》)。其中,为满足舷灯自正前方到各自一舷侧后方225°总计为1125°水平光弧的要求,上述法规对舷灯做出了如下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翁长俭 《中国海事》2010,(10):45-45
《中国海事》编辑部:近阅贵刊2010年第8期,发现"谈谈海船吨位丈量"一文有一些不足,希予以更正。该文主要内容系摘录《海船法规》第2篇。1.P53,船舶吨位包括"总吨位"和"净吨位","总吨"和"净吨"只是口语简称,非法规用语。2.P53,"无量值"一说不明确,应为无单位。3.P54,船长大于、等于24m的船舶要求全部按"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吨位丈量计算,表述有误。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由《2016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可知,我国注册船员1 392 751人,其中:海船船员672 961人,国际航行海船船员497 197人;3 000总吨及以上船舶的船长15 426人,大副9 663人,二副14 269人,三副22 080人;500总吨及以上船舶的值班水手85 993人;主机功率3 000 k W及以上船舶的轮机长14 469人,大管轮7 950人,二管轮13 278人,三管轮17 544人;主机功率750 k W及以上船舶的值班机工60 964人。  相似文献   

8.
宗小猛 《世界海运》2019,(10):50-52
介绍一起船舶首向信息未接入AIS设备和雷达的船舶安全检查典型案例及缺陷纠正情况,解读《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4》及修改通报的相关要求,对国内航行海船配备船舶首向传送装置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5.3.5船舶消防器材的配置与存放各种船舶按其用途在各部位配置足够数量的消防用品、消防员装备和紧急逃生呼吸装置。5.3.5.1手提式灭火器的配置与存放海船起居处所、服务处所、控制站、车辆处所、特种处所和滚装处所应配备适用型式和足够数量的手提式灭火器,详见表5.3.5.1。对于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其货物处所应配备总容量至少为12kg的干粉或与其等效的手提式灭火器。这些灭火器应是表5.3.5.1所要求的手提式灭火器以外的附加要求。注:"危险货物"详见ZC1999年《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4篇第7章第2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宫山  李友 《中国船检》2002,(3):50-51
SOLAS公约新V章规定:所有300总吨及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和500总吨及以上的非国际航行船舶,以及不论尺度大小的客船,应从2002年7月1日起到2008年7月1日分阶段配备一台自动识别系统(AIS).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航运市场的持续景气和我国造船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船舶改造现象,由于原来按照国内航行的技术规则设计的船舶其主要依据的是《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与国际航行的船舶在设计规范上有一定差距。针对这类船舶,作为港口国监督如何在安全检查中更好把握其共性,便于更好的对这类船舶进行监督检查。本文以干货船(500吨以上)为例,以船舶的图纸资料、结构及设备配备上比较国内航行船舶与国际航行船舶的不同作为对这类改造船舶的检查参考,提供一种针对该类船舶的安检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期在港口国监督检查中,我们注意到因某些航行设备的失灵(如计程仪故障)而被滞留的船舶呈上升趋势。这不仅给船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也直接威胁着我国脱黑降滞的成果,分析其原因,发现很多船长,驾驶员对驾驶台航行设备的配备及其性能要求不是很了解,为帮助船长和驾驶人员掌握驾驶台航行设备的配备及其性能要求,对本船航行设备的配备及其性能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减少船舶被滞留的机会,现撰文介绍船舶航行设备的配备及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船载AIS用于向其他船舶、陆地船舶交通管理控制站(VTS)或授权单位提供来自船舶的信息,以便对船舶进行识别和跟踪. 根据SOLAS公约配备要求:所有300总吨及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和500总吨以上的非国际航行船舶以及不论尺度大小的客船,应按下列要求配备一台全球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  相似文献   

14.
《船舶工程》2006,28(2):46-46
SOLAS公约2003年修正案海安会决议MSC.142(77)第五章航行安全第2条定义增加了“船长”的定义,定义说明“船舶长度是指它的总长”。第22条驾驶室可视范围将适用范围由原来的船长45m以上改为55m以上。第28条航行活动的记录在日报告方面增加了新的段落,修正案要求所有500总吨及以上从事国际航行超过48小时的船舶,应每天向公司提交报告,内容包括船舶的位置、船舶航线和航速,以及其它影响到船舶航行或正常安全操作的外部或内部详细情况。修正案旨在解决船舶营运人向负责该航线上的有关方面提供有利信息的责任问题。SOLAS公约2004年修正案海…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1988年修正案的生效,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逐步投入运用,在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提高海上搜寻救助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航行海船均已按航行区域配备了相关GMDSS设备,但主管机关尚未将GMDSS系统纳入内河航行船舶的法定检验规范的要求。本文将就长江干线航行内河船舶配备遇险安全系统设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船船行波对游艇航行安全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焱  马隽  赵杨 《水道港口》2010,31(1):45-50
采用不同比尺的物理模型,研究了3万t级海船及游艇在进出港航道中航行产生的船行波特性;利用造波机模拟海船船行波,试验分析了海船船行波对游艇航行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航道两侧挡沙堤出水后,对海船航行具有较明显的限制性航道特点;海船航速8节时在游艇航道中产生的最大波高为0.46m,对单游艇航行安全没有影响;当海船和2艘游艇三者同时相遇时,游艇航速宜小于等于10节。  相似文献   

17.
罗迅 《水运管理》1998,(10):33-35
自1998年5月1日起,港监对国内航行船舶开始实施最低配员证书检查.此举对于加强船员管理,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不容忽视当前船舶在配备船员方面,尤其是地方公司、联营、个体所属船舶在船员配备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问题1.船员所持适任证书超越航区限制.该问题突出表现在船舶甲板部驾驶员,包括船长、大副、二副等持C类船员适任证书,在国内沿海任意驾驶船舶航行,超越航区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考试发证规则》第十一条明确指出:持C类适任证书船员适用于担任近岸航区(Ⅲ类航区)船舶的船长、驾驶员.近岸航区指距船籍港的航程不超过400海里.而实际情况是,持有C类船员适任证书的船员,突破距船籍航程400海里限制,在沿海航区(Ⅱ类航区)驾船航行.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内河船航行安全,对内河自航船的号灯、号型、号旗、声响信号等信号设备的配备、安装要点进行梳理和介绍,结合信号设备的用途及法定检验实践,剖析信号设备在配备、安装、检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供内河船舶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于部分船舶如近海供应船、拖船、救助船和半潜船等,鉴于其特殊结构布置导致号灯的配备及布置不能完全满足《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要求,依据IMO通函的指导思想,对该类船舶号灯配备及布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免除办法。  相似文献   

20.
李庚 《中国港口》2010,(2):54-54
<正>一、连云港航道概况连云港航道长约22海里,底宽228m,深度-16.5m,深度-12m以上的部分坡度比为1∶10~1∶7,且42号灯浮~44号灯浮之间的航道与旗台嘴调头区、港池连成一体;44号灯浮~46号灯浮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