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对某种轿车空调HVAC内部结构以及蒸发器、加热器等关键部件设计进行改进。改进后的HVAC空调系统在满足整车装配的前提下,通过台架性能试验和环境模拟试验,表明其制冷性能和整车降温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并且HVAC的噪声和功耗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降低HVAC内部风阻,提高暖风芯体能力、增大吹脚出风口面积,来提供暖风能力,克服发动机水温低,结构布置等限制,进行方案设计和环境模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设计改进,整车的暖风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汽车空调温度传感器位置及控制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夔宁  廖强  吕妮娜  李庆岷 《汽车工程》2007,29(11):1002-1004
以某款微型汽车为对象,对空调蒸发器表面结霜对制冷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温度传感器位置和控制参数(切断/接通温度)进行了优化。汽车环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空调各出风口平均温度降低了1.7~2.7℃,压缩机的切断次数降低了79%,提高了车内环境的舒适性和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黄志春  公茂兵 《汽车技术》2013,(1):45-47,61
针对某汽车在适应性试验中出现的空调系统制冷效果不佳问题,对其进行了整车降温试验和蒸发器表面热成像试验,确定了导致制冷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汽车空调系统采取了优化蒸发器内部管道流向、调整蒸发器表面温度传感器横向位置及更改放大器断通值范围等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措施后,蒸发器表面温度均衡,空调高、低压管路压力正常,制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对新型车用空调平行流蒸发器湿工况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层叠式蒸发器进行了比较.动态浸渍试验结果表明平行流蒸发器凝水排除能力较优;焓差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稳定工况下,与层叠式蒸发器相比,平行流蒸发器的制冷能力较强(最高差3.3%),空气侧压降较高,全换热系数大21.3%~29%,除湿率略高.试验结果总体表明,新型平行流蒸发器性能优良,完全可以取代层叠式蒸发器.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热舒适性的车内外温差、空调出风口风速及车内温度分布三方面提出指标要求,并通过多方案分析及实车验证,对城市客车热舒适性空调系统结构提出推荐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减速器中多对齿轮复杂系统因湍流作用造成的搅油损失计算精度偏低的问题,基于拉格朗日体系的半隐式运动粒子法,结合Smagorinsky湍流模型和多面体壁面模型壁面湍流切应力计算方法,提升了搅油损失的计算精度,并采用仿真与试验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不同搅油损失对循环工况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减速器搅油损失计算精度,平均精度由47%提升到91%,高速工况下提升效果尤为明显;在循环工况中,搅油损失对减速器效率影响显著,降低搅油损失能够有效提升减速器循环工况效率。  相似文献   

8.
某液力缓速器在台架试验高转速工况排气口出现了大量的油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扰流柱回位弹簧刚度偏小,导致内腔形成空气循环将内腔的残余液体汽化产生油雾。针对该问题,运用田口方法对弹簧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现有车用空压机的窜油故障率较高,影响机油耗率和空压机的可靠性,用户反映强烈。经试验研究,优化制动系统进排气管路,并对空压机缸套进行设计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排气废热温差发电对于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而提高输出功率是温差发电装置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论述了包括废热通道内部结构在内的诸多设计因素对废热温差发电装置输出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废热通道.并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和红外热成像试验,对该废热通道结构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所采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平行流蒸发器具有紧凑、高效的特点,在汽车空调中使用得越来越多。但其存在冷凝水排放不畅、制冷剂在扁管内分配不均等问题,在高湿情况下易发生结霜现象。本文针对某平行流蒸发器,在不改动空调系统其它部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蒸发器本身结构、温度传感器位置及温度区间,实现了无结霜、出风温度均匀,空调系统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a parallel flow condenser and laminated evaporator for an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ere modified to improve performance. Gas-liquid separation type condensers, in which the condenser and receiver drier are integrated, and one-tank laminated type evaporators were developed, and their performances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HFC-134a.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denser are examined by means of air temperature, air velocity entering the condenser and inlet pressure of the refrigerant;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vaporator are examined by means of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flow rate of air, outlet pressure of refrigerant and superheat. Pressure drops for both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also measured, and correlations for pressure drop are derived for the condenser and evaporator, respectively. Air velocity and mass flow rate of the refrigeran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flow pass is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ooling capacity of the condenser.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evaporator increases as air flow rat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二甲醚的热物理性质对二甲醚的制冷循环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在R134 a汽车空调系统上对二甲醚的制冷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由于二甲醚的气相和液相黏度都比较小,使用二甲醚作为制冷剂可以减小系统的阻力,有利于系统制冷性能的提高。二甲醚可以直接灌注式替代R134 a,但会造成蒸发器出口过热度降低,需对膨胀阀弹簧预紧力进行调整,才能充分发挥二甲醚的制冷性能。  相似文献   

14.
内燃机润滑系统主油道压力特性的多工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样机为对象,介绍了多工况下测取主油道压力的试验研究方法,结合试验结果,对润滑系统工作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重点考察了负荷、转速和油温等工况因素对主油道压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速变化对主油道压力影响十分明显,油温变化对主油道压力的影响次之并且呈现较强的非线性,而负荷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鲍伟  曹将 《中国公路学报》2019,32(5):162-171
为了实现对湿式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传感器的冗余校验和自我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粒计算约简的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的模糊预测方法。首先分析出油口甩出油温度的影响因素,将主要影响因素作为预测输入量,并采用模糊推理理论预测当前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在设计模糊预测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实车数据得到车辆行驶时离合器处于高滑摩功率过程和低滑摩功率过程的不同特性,分别确定相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预测规则,从而进一步提高出油口甩出油温的预测精度。为了提高模糊预测算法的实时性,基于模糊预测规则创建模糊决策表,模糊输入量和模糊输出量分别作为决策表的条件属性集与决策属性集。利用粒计算理论对模糊决策表的条件属性集进行属性约简,通过削减冗余信息有效降低模糊输入量和模糊预测规则的个数。最后利用实车采集的数据对比分析约简前后模糊预测算法的单步运行时间和预测误差等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粒计算约简的模糊预测算法能够有效保障预测精度,同时拥有更少的模糊预测规则数和模糊输入量,有效解决了模糊预测算法占用资源较多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在变载过程中存在的电堆温度波动较大、热管理子系统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电堆功率、电堆进出口冷却液温差、冷却液流量等多参数跟随的热管理控制方案.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某款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建立了一维仿真模型,并在典型工况下对不同控制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 表明:水泵转速跟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用居里温度为60℃的陶瓷基PTC材料作为加热元件,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模拟了两种不同燃油流量下用PTC材料加热柴油的温度场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利用PTC材料加热可有效提高燃油温度,改善冷启动性能,且随着燃油流量的增加,喷油器出口温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提高柴油机尿素SCR系统氮氧化物转化效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柴油机Urea-SCR后处理系统,为了有效提高NOx转化效率,考虑了包裹保温材料减少排气管散热从而提高载体温度、调整喷嘴位置、安装混合器等3种方法,并进行了不同温度和空速下SCR的NOx转化效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包裹保温材料能够在ETC循环中提高SCR载体温度20℃左右,从而使发动机更多工况处于SCR催化剂反应高效区域;喷嘴安装在更靠近发动机涡轮出口处(沿排气流反方向移动20 cm后),各工况下NOx转化效率均有所提高;安装混合器后在各工况下NOx的转化效率均有5%左右的提高,尤其在低温220℃时NOx的转化效率提高7%。  相似文献   

19.
采用Numeca数值分析软件分析了3种不同出口结构形式的压气机叶轮性能,等出口大径情况下径流叶轮压比最高,斜流叶轮压比最低,效率方面则是半斜流叶轮最高。通过压气机流场分析发现,各转速小流量下,径流叶轮在叶轮出口轮缘一侧产生大范围的回流,斜流叶轮则在轮毂一侧产生较大范围的回流,而半斜流叶轮兼有径流叶轮和斜流叶轮设计特点,轮毂和轮缘两侧的流场均得到明显改善。在堵塞流量附近工况点,半斜流叶轮和斜流叶轮出口相对马赫数较径流叶轮略小,利于堵塞流量的增加。通过轴向载荷分析发现,由于斜流叶轮和半斜流叶轮相比等直径的径流叶轮压比较低,导致由压气机轮背指向压气机进口的轴向力减小,使得整个增压器转轴有向涡端运动的趋势,由此容易导致止推轴承压端磨损严重;与此同时,转轴移动也会使得叶轮与压气机蜗壳的轴向间隙增大,导致半斜流叶轮与斜流叶轮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氧化催化器(DOC)出口温度控制是实现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控制的关键。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氧化催化器出口温度控制方法,首先结合DOC系统的实际特征以及DOC传热及化学反应特性建立了一阶延迟DOC出口温度模型,然后在温度模型基础上基于神经网络建立了DOC出口温度预测模型,最后将DOC出口温度预测值作为闭环反馈输入建立反馈控制器计算HC喷射量进而控制DOC出口温度。本方法采用整车试验中连续变化工况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DOC出口温度在DPF再生过程中控制在600±20℃范围内,满足DPF精确再生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