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针对新型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海相软土的适用性问题,在铁路正线进行了应用试验。分别对新型搅拌桩施工过程中的桩土扰动和成桩质量,路基填筑期及静置期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分布、孔隙水压力变化、沉降和变形进行了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搅拌桩复合地基适用于苏北地区海相深厚软土加固;双向搅拌桩和双向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对加快地基沉降收敛和减小地基的沉降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双向水泥搅拌桩因其可充分利用地基土,对地基扰动小,可减少下卧层沉降,同时因加固形式多样,造价低廉,污染小,被广泛应用于滨海地区吹填土地基处理。双向水泥土搅拌桩与加筋褥垫层构成的复合地基,可以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地基稳定性。由于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效果也有较大差异。为此,以唐山—曹妃甸新建铁路TCSG-3标段双向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运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间土弹性模量的提高可有效控制复合地基沉降及侧向位移。  相似文献   

3.
结合太原西南环铁路工程实例应用,介绍软土地基处理施工采用的双向水泥搅拌桩技术施工原理、施工工艺,并说明利用钻心法分析确定水泥搅拌桩桩身质量,利用载荷试验分析确定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过程与方法。实例表明,采用双向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效果良好,桩体强度及地基承载能力均明显提高,地基沉降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进行了端承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悬浮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监测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桩顶和桩间土沉降、桩顶和桩间土应力及软土中不同位置处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分析了2种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桩体荷载分担比、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等变化规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端承型搅拌桩较悬浮型搅拌桩可以明显减少复合地基的总沉降量与工后沉降;由于桩土刚度差异导致的桩土差异沉降引起了桩间土承担的荷载向桩体转移,桩间土承担的附加应力减少,桩土应力比增大,桩体荷载分担比增加,进而加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端承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较悬浮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差异沉降大,桩间土荷载转移现象更加显著,固结速率也更快;水泥土桩在复合地基中的排水通道作用并不显著,但因其模量较桩间土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复合地基固结。  相似文献   

5.
复合地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已在各类地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同天然地基相比,其应力场和位移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大小随桩体刚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水泥搅拌桩的工艺较为复杂,成桩强度较小,质量较难控制,极易出现悬浮桩.通过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承载力试验,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为施工提供可以参照的现场桩身强度的验收方法与标准.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段内桩土应力的现场监测结果,探讨了柔性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期期内,随着上部荷载的桩体、桩间土应力不断增大,桩土应力比的总趋势为增大。路基固结稳定期内,桩土应力比值变化不大。在填土高度5 m以内的柔性路基作用下,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范围为2.18~2.71,远小于单桩承载力测定的3.0~10.0。  相似文献   

7.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土搅拌技术,解决了常规水泥土搅拌桩施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在申嘉湖杭高速公路试验段采用大直径、钉形、双向搅拌的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超过20 m的深厚软土地基获得成功,这一开创性的成果大大拓宽了水泥土搅拌桩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在地质条件和填土高度相近的情况下,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较常规水泥土搅拌桩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全面系统研究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扰动效应,可在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建立考虑剪切的空间圆孔扩张理论,建立并求解考虑土体结构性和施工扰动的复合地基固结微分方程,进而提出搅拌桩施工扰动的评价方法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常规水泥土搅拌桩存在的施工问题,结合工程实践,开展了常规水泥土搅拌桩、双向水泥土搅拌桩和钉形双向水泥土搅拌桩的现场对比试验研究。标准贯入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常规水泥土搅拌桩和双向水泥土搅拌桩的桩身强度均较高,且不同深度桩身强度均匀性较好。双向搅拌桩可适用于珠三角深度超过20m以内软土地基的加固工程。钉形桩承载力特征值为210kN,加固效果良好,且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便于理解和应用《广东省公路路堤软基处理技术标准》,介绍了相对《广东省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定》(GDJTG/T E01-201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卸真空后的软土抗剪强度、基于抗压强度的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固结度计算、考虑桩间土绕流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考虑桩土差异沉降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既有路堤换填轻质土厚度计算等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1.
对粉喷桩施工过程中桩土界面处应力及桩周土应力状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室内试验结果分析,探讨了粉喷桩处置软土的施工扰动问题,得出了粉喷桩施工中的土体扰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即扰动度与土体的固结屈服应力之间呈负幂指数关系,土体屈服应力随扰动度增加而急剧减小。剪应变qε随空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桩距比增大呈指数规律减小。粉喷桩施工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比较大的范围为3倍桩半径范围,即正常在0.8~1.0 m之间。  相似文献   

12.
水泥土粉喷桩和软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进行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特性研究。在静载荷试验基础上,分别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桩土应力比以及桩间土所承担的总上部荷载的百分比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粉喷桩的桩身强度上部较大而下部较小等结论,旨在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特点、桩土作用机理及规范规定,结合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沿线松软土地质条件,介绍了水泥搅拌桩技术在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提出了施工中的一些关键工艺参数和注意要点,为铁路工程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何长明 《路基工程》2018,(5):202-207
针对横琴地区最大深度逾40 m的深厚软基,根据低填土路堤的特点,结合工程地质、岩土层特点,对路基的填土高度、软基处理深度、验收标准进行分析,分别对一般路段、既有路基衔接路段、结构物衔接路段、净空受限路段等,提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双向水泥搅拌桩、长短桩复合地基和高压旋喷桩综合处理方案。工程验证,软基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填土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对不同桩距的CFG桩复合地基在路堤填筑施工期和载荷试验承栽板下的桩土应力比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桩土应力比随荷栽和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路堤荷载条件下与刚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差异,在路堤施工期测试的桩土应力比较刚性荷载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昆明铁路枢纽工程路基泥炭土地基,选择两种胶凝剂(水泥,水泥加粉煤灰)、五种配合比,在室内测试了不同配合比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通过现场四种配合比的成桩工艺试验、取芯试样强度试验和荷载板试验,测试了单桩承载力、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桩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验证了水泥砂浆多向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泥炭土地基的可靠性。此外,结合荷载试验测得了桩顶土压力和桩间土土压力,对水泥砂浆多向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贺月年  李殿勤 《公路》2007,(5):30-35
对于复合地基来说,地基承载力的确定至关重要,它是设计复合地基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采用了搅拌桩复合地基及管桩复合地基进行软基加固处理,通过在这两个加固区设置静土压力盒来掌握桩土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传递性状,并推荐了合适的桩土应力比数值。这不论是对复合地基承载力传递性状的分析研究,还是对工程实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泥土搅拌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缺点,提出了在水泥土搅拌桩内插预应力管,形成抗渗性好、强度高的复合桩。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内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水泥土搅拌复合围护桩为例,叙述了该复合围护桩的支护机理,同时对其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