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关联,明确公共空间在交通综合体进行复合功能的组织与衔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层次化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公共空间层次构成进行剖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改造后的日本JR新大阪站为例,论述了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层次化组织策略,尝试建立系统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JR西日本博多综合车辆所动车组检修基地的基本概况,并阐述了日本新干线动车组检修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提出了我国动车组检修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交通安全委员会已经开始对西日本铁路N700型列车转向架上发现裂痕的事故展开调查。根据日本政府于2001年建立的分类系统,这例首次影响高速列车运行的事故被定为"严重"事故。2017年12月11日,西日本铁路从福冈开往东京的希望34号列车在按计划于13点33分离开博多站时,有乘客和车组人员报告有烧焦的味道。在冈山站,维护人员登车后听到第13节与第14节车厢之间发动机有  相似文献   

4.
简析日本大阪轨道交通在线网结构、服务特征和运营组织方面的经验。日本大阪轨道交通系统由新干线、JR铁路、私营铁路、地铁和新交通5个层次组成,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具有不同的服务和技术特征。新干线服务都市圈对外城际交通需求;JR铁路和私营铁路服务都市圈内市郊通勤需求,一般采用多交路组织和跨线运营模式,运营班次根据需求有特急、快速、普通等多种类型;地铁服务大阪市内部的交通出行,平均站距在0.6~1.2 km之间,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运力提升空间;JR铁路、私营铁路和地铁间可实现直通运营;大阪中运量新交通主要起到衔接补充地铁、JR铁路和私营铁路的作用。最后借鉴大阪轨道交通的经验,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急需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的创新,以期切实落实公交优先,破解大城市交通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5.
1概况日本福冈市地铁运行的机场线(13.1km)、箱崎线(4.7km),都与JR鹿儿岛正线、筑肥线、西铁天神大牟田线、新干线相衔接。2005年2月开通运行的七隈线(3号线,长12.7km),是作为缓解福冈市西南部地区交通阻塞而建设的项目,从桥本站到天神南站大约需要运行24min。七隈线采用3000型  相似文献   

6.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综合体的人流快速集散,而且也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非高峰时段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客流支撑。通过分析城市综合体的功能构成及人流特点,确定适宜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融合的功能类型,并进而总结出城市综合体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空间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的紧凑化建设产生了交通、环境、社会等各类需求,而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所构建的轨道交通综合体,通过全面吸纳城市交通资源、集约开发城市土地资源、良好整合城市产业资源等方式,回应了紧凑城市在交通、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需求。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对于紧凑城市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体实例,从交通整合、建筑立体开发、流线一体组织、外部功能开发等方面形成符合紧凑城市形态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策略,以对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深圳前海合作区核心片区,是集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境口岸、道路公交、出租、旅游大巴等交通设施及商业、办公、酒店、公寓等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是前海合作区的对外交通中心及通勤中心。采用以乘客体验为核心的站城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遵循集约化枢纽布局、管道化交通组织及站城一体设计原则,制定了前海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对后续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述站域综合体开发的内涵和类型:站域综合体开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触媒,是"公共交通引导发展"模式下"24 h活力城市"的核心部分;站域综合体开发可分成市中心商业型、城乡结合部交通枢纽型和新城发展型三大类。为克服站域综合体开发遇到的体制和政策等问题,建议我国站域综合体的开发模式为"分开立项、分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轨道交通站点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协调性入手,选取与站点相连且较为成熟的3个站点4个综合体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总结轨道交通综合体与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私家车交通的接驳问题,进而提出轨道交通综合体与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策略,以期为后续轨道交通综合体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大型复杂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大型复杂地下空间在规划与功能布局、防灾设计、人性化设计、复杂结构设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本研究试图从总体上为大型复杂地下空间设计提供一个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研究结论:大型复杂地下空间规模大,功能组成复杂,设计应充分贯彻"安全、舒适、绿色、效益"的理念,做好规划及功能布局,处理好内外交通组织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结构、机电系统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必须适应大型复杂地下空间的特点及功能需要,充分发挥大型复杂地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优势,以促进大型复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浩林 《铁道建筑技术》2020,(3):109-111,141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时期,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通过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将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光谷广场地下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型综合深基坑支护稳定、地表建筑物结构安全、既有枢纽交通不中断、复杂地下管线迁改、市区施工环保达标等问题,提出并应用了基坑开挖可视化交底、围护桩干法灌注、多层深基坑不平衡支护、围护结构爆破拆除等多项关键技术,显著减少了大型基坑工程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对周边交通的影响(不中断交通),实现了各类管线的顺利迁改,为以后城市地下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及施工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城市地下立体多元化交通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铁站域空间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与"地铁站域城市空间"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区别。结合地铁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空间与地铁车站空间、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整体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在地铁站域空间语境下空间设计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分析,阐述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主要内涵,研究一体化的要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体化、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与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综合体的一体化、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体化以及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等,对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项目建设中,通过新建通道实现了综合体与2号线光谷广场站付费区换乘连通;通过改建通道实现了综合体西端与既有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光谷国际广场地下一层连通;通过预留接口实现了珞雄路站与世界城地下一层连通;通过近接开孔实现了综合体与2号线光谷广场站非付费区连通及行车区间连通。4种方式9处连通接驳,整体实现了新建地下大空间与周边既有地下空间的连通接驳,形成了光谷超级地下城,大幅提升了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今后城市地下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及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指标需综合考虑客运效果、线网布局、线路走向、与城市总体发展的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了涵盖5个层面,12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5个层面分别是城市交通服务、城市空间拓展、居民出行改善、线网自身效率和线网外部效益。同时,对票价票制、交通政策、土地开发、公交衔接和行车间隔等影响效果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确保线路网络效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北京市中心城区重点功能区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站点覆盖率不足等问题,以北京CBD重点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及空间分割方法,建立CBD地区道路网空间句法模型,量化分析该区域内可达性与交通流量的关系,结合既有轨道交通网络,对CBD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设计、路由选择提出指导性建议.结果表明,将可达性评价指标与交通流量相结合,能够定量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及结构绩效,并选择可达性较高轨道交通线路路由.该方法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及不同规划方案的比选和评价,可以作为方案评价方法之一,同时应该结合其他线网规划要素,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种市域铁路引入城际铁路的电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域铁路引入城际铁路工程难点多、外电源及用电负荷情况复杂,现行规范标准尚不适应电力设计需求。结合某项目充分研究市域铁路接驳工程特点,提出铁路贯通线与双环网电力线路组合的电力供电方案。解决了市域铁路引入城际铁路并接驳市内轨道交通的电力设计问题,实现了集约化电力资源共享和运营管理网络化,符合交通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且对类似工程电力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了。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深入、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本文试图结合地铁交通网络的高效与便捷,来进行地下空间的商业开发;在设计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表达湖湘文化的悠久和绚烂。研究结论:(1)通过地下空间二层与地铁站厅层相连通,实现了人行交通的无缝对接,做到了站商一体。(2)结合广场的中庭采光来营造地下空间的舒适环境,将阳光引入地下商场,为市民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舒适的魅力空间。(3)在地下空间设计中还应考虑火灾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  相似文献   

20.
TOD 本身作为高强度开发的地区,具有空间组织方式相对复杂、功能多元丰富、空间服务半径人性化等 特点,这将在理论上建构起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新图景。回顾 TOD 的相关理念及典型图示,试图从空间句法的 角度剖析 TOD 的空间模式与内涵,以此分析 TOD 作为单纯的交通节点与活跃的场所中心的区别。探讨 TOD 适 用于跨越空间的超链接隧道与强化多层折叠空间的精细化转换的区别,以及 TOD 推动随机个体吸引点的体验与 促进复杂空间结构的集体呈现的区别,这些都能刻画真实 TOD 的某些景象。而空间句法则提供一种思考和验证 的定量工具,从物质空间构成、交通出行模式、社会功能组合、人类行为感知等角度,描述这些复杂而有趣的 TOD 建构过程,寻求 TOD 所带来的空间价值溢出,优化 TOD 本身的空间体验行为。研究表明,空间句法将为 TOD 的空间动态营造提供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