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大骨节病为地方病之一,以侵犯软骨为主,同时也累及肌肉等软组织。儿童发病最多,无性别差异。正常软骨组织发生在骨形成之前。所以,在软骨罹病后可造成骨的发育障碍。不同部位的骨骺,骺板软骨生长发育受阻,能造成各种不同的骨关节畸形。如膝外翻,膝内翻,肱骨  相似文献   

2.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的以软骨变性及坏死为主要病变的骨软骨疾病。近年来病理学的研究提示,深入了解大骨节病骨软骨的代谢变化,尤其是骨软骨基质成分(胶元及蛋白多糖等)的代谢变化,可能对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以及该病的早期诊断等具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认为,尿中排出的羟脯氨酸及酸性氨基多糖是反映体内胶元和蛋白多糖代谢状况的两项  相似文献   

3.
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发生坏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综述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发生坏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有关大骨节病与关节病的研究现状。结果大骨节病核心家庭有家庭聚集性趋势,患者软骨除表现有深层软骨细胞坏死外,还表现有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和去分化;与骨关节病比较,大骨节病尚未开展STR多态性、软骨胶原基因和基因芯片方面的研究。结论应采用STR多态性、软骨胶原基因、基因芯片技术深入研究大骨节病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骨节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侵犯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表现为软骨的变性、坏死和修复性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软骨细胞的坏死和基质的变性变化已有较多的叙述。我们在探讨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特点和发病机理时,曾注意到软骨细胞的变化居于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查明软骨细胞的病变,可能对探讨大骨节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大骨节病人关节软骨和骺软骨的软骨细胞超微结构。由于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本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记述可资参考,因此本文只是初步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大骨节病和非骨关节病患者的关节软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活性。结果表明,大骨节病患者组织蛋白酶D 活性不论是游离型或是酶的总活性均较非骨关节病患者的酶活性升高,游离型与酶总活性的比值也增大。  相似文献   

6.
大骨节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至今原因未明,目前以我国西部地区最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依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总结分析了大骨节病三种病因假说的研究进展及其尚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大骨节病除经典的软骨细胞坏死外还表现有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和"去分化",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血清蛋白表达谱及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不同于病区内外正常人与骨关节病。确定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坏死发生的基因与蛋白标志物,以及何种环境因素如何与大骨节病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而选择性的损伤深层软骨细胞及其干预措施,是未来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股骨头内骨缺损自然修复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本实验分脱位组、未脱位组及正常组 ,对犬股骨头内骨缺损修复过程进行计量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结果 脱位组股骨头均塌陷 ,未脱位组囊腔硬化带形成 ,两组囊腔均未完全闭合。脱位组的骨小梁体积及软骨下骨厚度、软骨下骨生物力学特性均较正常组及未脱位组低。脱位组松质骨的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较未脱位组低。结论 股骨头脱位可致股骨头坏死塌陷 ,股骨头塌陷与软骨下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厚度有关 ,后两者间亦存相关关系。囊腔硬化带形成是一种代偿反应 ,但可产生应力遮挡 ,不利于囊腔闭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增龄过程中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50只健康纯种SD大鼠,喂养22个月,建立老龄大鼠模型,进行股骨、胫骨、腰椎等组织学观察,并评价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指标(椎间盘软骨Ⅱ型和Ⅹ型胶原表达、软骨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软骨终板钙化层/非钙化层厚度)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指标(骨皮质厚度指数、骨小梁相对面积、骨密度、骨最大应力和应变)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相关指标骨皮质厚度指数、骨小梁相对面积、股骨密度、椎体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指标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非钙化/钙化层比值、Ⅱ型胶原定量之间存在中度到强度的负相关,而与Ⅹ型胶原表达存在中度到强度的正相关,其中椎体骨密度与软骨终板的Ⅹ型胶原相关性最强。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变形和最大负荷与椎间盘退变的各个指标无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这种相关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环境因素;而骨生物力学最大变形、最大负荷和椎间盘退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骨节病儿童及成人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因子Bcl-2、Bax在大骨节病(KDB)儿童和成人关节软骨中的表达及分布的异同。方法收集15例大骨节病儿童和12例大骨节病成人,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糖核酸缺口标记(TUNEL)技术和Bcl-2、Bax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碱性磷酸酶(B-SA)法染色,比较正常儿童和成人与大骨节病儿童和成人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因子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KDB儿童关节软骨中层凋亡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关节软骨显著增多(P<0.01);成人KDB关节软骨凋亡阳性细胞分布以表、中层显著(P<0.05)。②KDB儿童关节软骨表、中层Bcl-2、Bax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关节软骨中的表达(P<0.01),其中表层最高。③KDB成人关节软骨各层Bcl-2、Bax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关节软骨中的表达(P<0.05),其中表层最高。④KBD成人关节软骨各层凋亡细胞、Bcl-2、Bax阳性表达率均较KBD儿童显著增高,且Bax的表达较Bcl-2表达增多。结论KBD成人关节软骨凋亡细胞、Bcl-2、Bax阳性表达率均较KBD儿童显著增高,且Bax的表达较Bcl-2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大骨节病研究工作的进展,很多学者注意到了内环境,尤其是大骨节病患者体内机能生化代谢的研究。做为反映胶元代谢转换率的指标——尿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有的兄弟单位也进行了此项工作,但目前还未见到正式发表的资料。根据大骨节病病理改变,即软骨组织的变性坏死,这些坏死物质的分解包括着胶元成份的分解,显示大骨节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2800例4岁至13岁大骨节病儿童掌指骨X线征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手部掌指骨干骺端X线征随年龄增加而趋于下降,骨端、骨骺、腕骨X线征的类型与检出率则随年龄而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大骨节病关节病变的范围有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和增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低硒大骨节病病区粮对大鼠软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软骨溶酶体游离组织蛋白酶D及酶的总活性病区组均显著高于加硒组和西安组。大鼠软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病区组显著低于加硒组和西安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Legg Perthes病早期关节软骨功能状态及其对该病发展的影响。 方法 选择健康杂种幼犬 2 0只 ,雌雄不限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任选一侧髋为实验侧 ,另一侧作为对照。应用TH胶股骨颈内注射法制作Legg Perthes病动物模型 ,于注胶后 8周、1 2周时幼犬分批处死取材 ,观察组织学变化 ,行软骨基质及软骨下骨蛋白多糖 (Proteoglycan ,PG)和碱性磷酸酶 (Al kalinephosphatase ,AKP)测定。 结果 随着实验时间延长 ,关节软骨病变与骨骺坏死病变逐渐加重 ,实验侧关节软骨增厚 ,早期即可观察到软骨细胞分布较稀散 ,软骨深层空缺软骨陷窝明显增多 ,软骨基质及软骨下骨PG含量显著下降 ,软骨下骨AKP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Legg Perthes病时关节软骨功能早期已有明显障碍 ,其与股骨头骨骺坏死病变可相互促进 ,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骨节病(KBD,在中国发生的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患者软骨CD44和蛋白聚糖的代谢及相关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分化抗原-44(CD44)、BC-13以及3-B-3(-)在所采集KBD患者和正常人软骨切片中的表达;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CD44(sCD44)、白介素-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水平.结果 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甲苯胺兰染色显示,在KBD病患儿以及成人软骨中有细胞坏死和蛋白聚糖的缺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KBD成人和儿童患者软骨组织中CD44、BC-13和3-B-3(-)具很强的阳性表达;sCD44、IL-1β和TNF-α在KBD成人和儿童血清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成人及儿童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有意思的现象是,KBD病区正常儿童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亦明显高于非KBD病区正常儿童的水平,这些都提示可能还有一些未被确定的因素(例如遗传因素)或许对KBD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大骨节病患者CD44、IL-1β和TNF α代谢发生的改变,以及KBD成人和儿童软骨由于聚集蛋白聚糖酶活性增强所产生的蛋白聚糖的丢失,可能是KBD发病机理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因素,可以引起病态的关节形成和关节的不稳定,这些都可以导致在KBD患者中发生继发性的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患者踝关节距骨CT测量特点及其诊断的有效性指标。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40例来自大骨节病病区踝关节疼痛患者,CT测量冠状位距骨内上-外下、外上-内下距离,矢状位距骨后上-前下、前上-后下距离,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径线纳入ROC曲线分析。结果踝关节距骨CT测量结果显示,大骨节病组踝关节距骨外上-内下距离、前上-后下距离分别低于骨性关节炎组[(3.76±0.34)cm vs.(4.26±0.34)cm、(4.98±0.36)cm vs.(5.40±0.37)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99、4.646,P=0.001)。ROC曲线面积分析显示,中距骨外上-内下距离cut-off值为4.055时,灵敏度70%,特异度90%;前上-后下cut-off值为5.41时,灵敏度65%,特异度95%。结论大骨节病踝关节距骨冠状位外上-内下(cut-off值为4.055 cm)、矢状位前上-后下距离(cut-off值为5.41 cm)可作为成人大骨节病踝关节损害的特异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将14例家兔的肋软骨膜移植于剥去关节软骨的下颌髁状突骨床上,以电镜为主观察了自体软骨膜再生关节软骨的过程。结果见软骨形成开始于术后第14天,此时膜中出现软骨细胞,形成软骨基质;1月时软骨分层并开始改建,软骨细胞呈典型形态,伴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氏器,提示其分泌活动旺盛;术后2月时细胞器减少;4~6月时软骨细胞呈现退变,而软骨形态已接近正常的关节软骨。作者还讨论了软骨膜移植物形成关节软骨以及软骨改建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蛋白聚糖是一类由核心蛋白与1条或多条共价连接的氨基聚糖所组成的糖复合物,是细胞膜、基底膜、特别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份,与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息息相关。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聚糖代谢与骨软骨发育和退变、神经组织的发育和退变、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仅对蛋白聚糖代谢与软骨结构和功能及骨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共存地区360名小学生手部 X 线、心电图和发、尿硒分析,结果,干骺端病变检出率为16.16%,X 线异常率为37.22%,心电图异常率为13.06%,大骨节病阳性体征和(或)X 线异常总检出率为56.11%;异常心电图与异常 X 线、阳性体征和(或)X 线征符合率分别为53.19%和72%.心电图和 X线2项检出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心电图、干骺端病变检出率与发、尿硒呈负相关关系.本文结果结合文献报道低硒地区有单独大骨节病、克山病存在的事实,提示病区不同人体硒水平可造成发、尿硒含量与心电图、干骺端病变检出率间有相关关系,也使心电图与 X 线2项检出率间有相关关系。不能单从两病共存地区心电图、干骺端病变、发尿硒间这种相关关系及心电图和 X 线有较高符合率,说低硒是大骨节病、克山病的共同病因,也不能说大骨节病和克山病是同病异症。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媒浇铸、粒子滤取技术与气体发泡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磷酸盐/CPP/PLLA骨与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支架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及降解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磷酸盐/CPP/PLLA骨与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具有三维、连通、微孔网状结构,并具有较高的空隙率和较好的压缩模量,还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是比较理想的骨和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 T.J.骨水泥是丙稀酸类化合物.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固定植入物于话体上,可以避免松动所引起的疼痛、利于早活动、特别是对近年来兴超的双髋关节成形术、作用较大。实验目的:观察骨水泥在活体上应用的粘固性能与反应。方法和材料:成年家兔10只,雄性,体重在六市斤上下,在无菌条件下作以下手术:①在膝关节髁部及滑车中央,取浅层软骨、浅与深层软骨以及全层软骨带骨质者,分别用骨水泥原位粘固。②股骨下端滑车中央钻孔,深达髓腔,直径为2.7mm,以骨水泥填充。③滑车部中央钻孔并填充骨水泥,其上覆盖全层软骨、压之使粘固。除三例早期感染死亡外,余四例于第56日取材、进行肉眼观察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