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交路口的延误是影响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有轨电车平交路口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着重介绍该系统的构成、功能及控制原理,为有轨电车平交路口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一种新型道岔结构和基于此道岔结构的一种新型信号控制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平交路口社会信号相位与有轨电车进路之间的矛盾和不同厂家设备共线问题,有效提高有轨电车在混行平交路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多沿地面敷设,与道路平面交叉。为提高有轨电车通行效率,应在平交路口给予有轨电车优先通行权。结合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的实际情况,分析并比较了有轨电车平交路口信号优先控制方案。详细描述了实时交互式方案的设计。实时交互式方案的灵活性、适用性好、安全性高,其控制策略易调整,便于管理,能较好地满足相关需求。  相似文献   

4.
结合丽江市有轨电车1号线的线路特点及实际情况,对现代有轨电车平交路口信号系统控制方案进行研究,详细阐述路口控制系统结构、功能、接口,以及平交路口信号设备布置设计,对有轨电车通过平交路口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侧重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路口,通过设备布置及有轨电车路口控制系统与市政交通控制系统完成信息交互,实现有轨电车安全高效的通过平交路口,对同一线路平交路口种类较多的情况提出解决方案,说明针对不同类型路口的不同路口通过处理逻辑,充分保障有轨电车行车安全和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5.
有轨电车的平均旅行速度不高。影响有轨电车旅行速度的关键因素为平交路口不停车通过率。从车站布局、平交路口设计、优先策略、时刻表匹配等视角分析了如何提升平交路口不停车通过率,提出了合理的车站布局、平交路口的优化设计、灵活配置路口优先策略及增加控制中心的协同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有轨电车路口类型和路口优先方案,重点分析3种信号优先控制策略对平交路口交通的影响,提出有轨电车信号优先设计思路。建议在有轨电车路口优先设计中,结合路口特点选择合理的信号优先方案,实现有轨电车运营效率及路口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有轨电车的站台一般设于道路平交路口附近,其形式以岛式、侧式站台为主。不同的站台布置形式对应不同的停站方式,其产生的延误时间也不同,而延误时间与信号周期、绿灯时长、平交路口宽度、发车频率、停站方式等因素有关。结合算例对分离岛式站台两种停车方案的运行过程及延误时间进行了计算分析,利用概率论的观点理论上证明了分离岛式站台采用上游停站方案平均延误时间比下游停站方案少。  相似文献   

8.
现代有轨电车运量大、造价低、灵活方便等优点使其成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良好选择,处理好电车与社会交通在平交路口的优先通行问题,不但带来很好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是保证其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基于有轨电车与社会交通同步检测下的电车有条件信号优先与社会交通协调控制方案,通过设置不同的优先响应等级,兼顾与均衡电车与社会交通路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有轨电车优先通行的关键在于对路口交通的处理,通过连续设置有轨电车检测器,实时获取有轨电车通行的位置信息,实现有轨电车信号控制器和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之间的信息实时交互。基于交互信息的类型,设计优先控制流程和控制方式,实现现代有轨电车的主动优先控制。应用结果表明,现代有轨电车路口不停车通过率达到86.02%,平均速度由原先的21.7 km/h提高至25.6 km/h,有效地提高了现代有轨电车路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有轨电车和储能式无轨电车都属于节能环保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以广州都会区规划的金融城线为例,对半专用路权下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的运营组织和运能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二者的路口通行能力和车站通行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半专用路权条件下,路口通行能力是系统运能的瓶颈;在提供同样运能服务水平的条件下,无轨电车所占用的路口通行相位时长比例低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在车站段占用的道路宽度大于有轨电车。二者各有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目前大部分有轨电车采用与社会车辆共有路权的运营方式,当岔区与路口区域重合时,就需要司机根据路口信号机状态,选择合理时机手动办理进路。基于上述需要,讨论几种应用于现代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司机手动排路方案,并试图减小手动排路操作的复杂度,提高手动排路正确性,从而保障有轨电车安全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现代有轨电车与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平衡感应信号控制方法,通过对现代有轨电车交叉口各入口排队车辆数的监测,实时改变信号配时,从而平衡各入口车辆排队长度;通过赋予现代有轨电车更高的排队权重,使现代有轨电车与同向机动车流减少停车时间,获得更多的通行时间,从而在保证其他机动车辆通行效率的同时,间接地实现现代有轨电车优先通行权。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比分析各入口车辆平均排队长度、最大排队长度、总停车次数、平均延误与平均排队时长,确定各信号相位近似最优的最大感应绿灯信号时长。仿真结果表明,在排队长度与车辆延误方面,感应信号配时远优于定时信号配时;相比单纯的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感应信号控制更注重现代有轨电车和机动车每个乘客的通行权利。  相似文献   

13.
有轨电车交叉口信号优先控制策略,在保证不影响交叉口整体通行能力的前提下,使得有轨电车优先通过交叉口。利用VISSIM工具,对无信号优先,绝对信号优先和条件信号优先控制下的有轨电车交叉口进行模拟和评价,验证信号优先和条件信号优先控制策略的适用性。通过仿真得出结论,若给予有轨电车最高的优先权,使有轨电车平均延误时间最小,停车次数为0,采用绝对信号优先控制策略较好;若在基本上不影响整个交叉口的平均延误和服务水平的情况下给予有轨电车信号优先,采取条件优先信号控制策略较好。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与有独立运行空间的地铁不同,其线路常与道路交通交叉,通行需求经常发生冲突。通过建模计算,设定相应路口信号周期、绿信比及相位差,铺画特定的有轨电车运行图,使得有轨电车控制与道路交通控制相协同、适应。同时,结合有轨电车运行过程中的信号及通信技术,实现道路交通车辆"绿波"并实现有轨电车"绿波",确保有轨电车旅行速度,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能,增加准点率和兑现率。  相似文献   

15.
最小发车间隔是确定现代有轨电车开行密度和运输能力的参数。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中低运量的地面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其最小发车间隔的确定与地铁、BRT(快速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均有所差异。通过对道路交叉口、列车停站、列车折返及区间长度等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了现代有轨电车最小合理发车间隔,并对其运输能力与车辆配属进行了探讨,为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有轨电车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对有轨电车认识不充分,定位不准确,片面追求城市景观、经济带动、示范试验等作用,忽视有轨电车基本交通功能,而出现诸如客流效益差、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选取国内已运营有轨电车项目中的典型案例,分别从实际客流、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对交通影响和运营安全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有轨电车的建设应以发展交通、解决交通问题为初衷,先规划后建设;应把投资用在关键部分,降低建设成本;应提高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7.
丁强 《都市快轨交通》2013,(6):107--111
本文论述现代有轨电车路权形式、车道布设方式、车站类型及站台布置位置交通要素的研究,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非相互独立,直接影响现代有轨电车及市政道路的通行效率。另外本文还阐述了现代有轨电车、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组织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Unity3D引擎,对现代有轨电车进行路口场景仿真,设计前期的场景模型、社会车辆行驶模块、行人行动模块、交通信号灯变化模块、雨雪天气变换模块等。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运用C#脚本语言进行场景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有轨电车、社会车辆和行人能按信号灯正确有序行驶和行走,能够真实反映路口场景,为有轨电车司机提供了一个提前熟悉路口场景的学习平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但各地只是重视轨道交通本体工程建设,而忽视了公共交通配套体系的建设,所以需要对公交线路及站点、步行体系、出租车、非机动车、机动车停靠和停放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并应加快与轨道交通配套设施体系的建设,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能和城市交通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缩短居民的出行时间,降低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