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和教学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本文试图运用“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结合军体教学的专业特点,以优化人才的智能结构为出发点,在自学、精讲和演练的基本环节上,逐渐加大培养学员能力的力度,不仅使学员“学会”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员“会学”的本领。  相似文献   

2.
在阐释“就业导向”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航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就业导向并不意味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相反“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坚持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坚持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海高等教育是一类特殊的职业应用性高等教育,采取类比方法,分析应用型本科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基本特征,明确航海技术专业培养规格以“职业应用型”为主,设计了“1+1”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工作过程为目标、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科知识为基础、素质教育为取向构建“学科一应用”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及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航海类专业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4.
“互动式教学法”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上,突破了将教学过程视为知识和技能的“讲授”的过程局限,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认识客观的知识,进而发展社会适应的能动的反映过程,以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加以实施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航海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专业,因而不能以一般工程类专业来对待。航海技术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而这种实践技能不但要通过陆地上的理论学习、实验室教学去培养.更需要模拟器训练和海上的实船实践和训练.否则很难胜任现代化船舶的管理要求。改革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是培养新时期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高职邮轮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据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从高职邮轮英语复合型人才规格、不同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英语教学为本位加邮轮专业双语教学的高职邮轮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该培养模式的效果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到来,以培养实践技能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如何结合专业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高职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结合核心课程《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以如何利用课程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为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本文介绍了为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海洋污染而制定的国际安全管理(ISM)规则的背景,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发展现状,以及ISM规则的有关内容。从新的角度来看,国际海运业越来越重视“人为因素”在船舶安全中的作用,国际海事组织(IMO)致力于“航行更安全和海洋更清洁”这个目标,要求航运公司和船舶经营者在这方面起更重要的“先锋作用”。本文分析了现有航海教学课程的特点,它把重点放在培养“技术知识和技能”上。但是,由于履行IS规则并由此引起生产模式的变化,强调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宏观的全面管理能力。因此,最后形成下列新的观点:中国航海教有在调整其教学计划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即技术知识和技能+管理知识)的合格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9.
结合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采取的“3+2”的模式进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实践,探讨中高职教育衔接“3+2”模式的优点,论述该模式在对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3+2”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航运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机工专业培养机工船员的具体实际,分析课程体系、船员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掌握机工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及对应的知识目标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最后探讨如何构建适合岗位职业需要、体现动手能力为本位的机工专业课程改革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与沪东造船集团合作,研究制定专业理论+工程实践的“3+1”模式,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卓越航运类工程人才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船舶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进行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品设计、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基本能力的人才,努力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STCW78/10公约将于2012年1月1日生效,航海技术专业教育必须按照公约的新要求改变教育思路和模式,才能达到履约要求。本文分析公约相关新内容,阐述航海技术专业教育应该从航海职业技能、电子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三方面入手,培养符合公约新要求的高素质航运人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面对江苏南通船舶行业迅猛发展的态势,船舶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远远跟不上船舶及相关产业迅猛扩张的步伐,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已经成为制约南通及江苏省船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的局面,从“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质出发,以校企合作的实际案例研究分析船舶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及运作流程,认为通过校企合作的“厂校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船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来培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可提升高职院校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实效,从而为船舶及相关产业输送更加适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开放水上训练实验室的实践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以集美大学为例,结合学校水上训练实验室的特点及海上专业的培养目标,探讨水上训练实验室开放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介绍航海教育“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方法与实践,分析其主要优势,提出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指出“订单式”培养是符合目前航海教育发展趋势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市场对于租船业务人才的要求,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采取工学结合的租船运输业务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探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材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面临国际市场新形势对中国船员的挑战,从而对中国航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航海院校与航运企业“订单式”培养和合作办学是培养航海人才重要的途径和教育模式。文章从船员市场资源现状入手,对我国航海教育的现状、内容、对策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了简扼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我国的海洋工程专业方向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积极开展“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从“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实施基础、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设计与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介绍,为今后更好开展“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为导向,针对目前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设计改革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工智能专业内容变化迅速、前沿理论与新技术层出不穷、专业应用实践与社会生活及经济联系紧密的特殊性,探讨构建以递进式、多层次实训课程为框架,结合专业课程、各级竞赛、创新科研等培养要素的人工智能专业导师制实训课程模式。实践证明:在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实施导师制能建立紧密的师生互动关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导师制实训课程体系能够解决人工智能专业实训教育缺乏结构性和持续性、教育成果转化困难以及缺乏层次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