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血脂水平、心脏功能及MACE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PCI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63例。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强化组20mg/qd,对照组10mg/qd,均连续用药8周。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和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及炎症指标在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强化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强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为6.35%,远低于对照组的19.05%(P<0.05)。不良事件共发生7例,强化组4例(6.35%),对照组3例(4.76%),主要为恶心、发热、ALT升高。强化组有1例肌酸激酶升高,没有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短期内适当地提高瑞舒伐他汀的用量,其降脂疗效更佳,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成功进行PCI术后随访并再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再狭窄组(non-ISR组,113例)和再狭窄组(ISR组,102例),又根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HsCRP>1mg/L(113例)和HsCRP≤1mg/L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ISR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高于non-ISR组的30%(P<0.05);ISR组年龄明显大于non-ISR组(P<0.05);ISR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non-ISR组(P<0.001);ISR组血清CRP水平高于non-ISR组(P<0.05);ISR组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non-ISR组(P<0.05);ISR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non-ISR组(P<0.05);ISR组冠状动脉的病变明显较严重,Gensini评分较高(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HsCRP水平以及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是ISR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血清HsCRP水平和Gensini评分是PCI术后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C和LDL-C水平与ISR相关,但不能独立预测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1例成功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5.6%)、B组(HbA1c5.7%~6.4%)、C组(HbA1c≥6.5%),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术后6月~24月,以造影显示支架置入节段管腔直径狭窄≥50%参考管腔直径确定为再狭窄,初步探讨HbA1c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3组间HbA1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91例患者共231处病变,造影随访显示PCI术后再狭窄18例,再狭窄率7.79%,其中A组、B组、C组再狭窄率分别为3.26%、7.46%、13.89%,3组间IS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C组ISR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水平与ISR发生率独立相关(P=0.001)。结论 HbA1c水平与ISR发生率密切相关,HbA1c水平升高是ISR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内皮炎症与无复流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120例,其中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40例为病例组,未出现无复流的AMI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无复流组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4例、两支病变组10例和三支病变组16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对上述患者术后即刻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病例组PCI术后即刻循环血EMPs及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EMPs和sICAM-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701,表明EMPs和sICAM-1水平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EMPs随病变支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EMPs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AMI患者循环血EMPs及sICAM-1水平能够较好地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并对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13例冠心病患者成功置入单个药物洗脱支架,术后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术后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CI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Ang-2浓度。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12例患者,无再狭窄组101例患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术前Ang-2浓度[(849.6±234.6)pg/mL vs.(796.9±19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ng-2浓度[(629.7±137.3)pg/mL、(504.3±107.6)pg/mL]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狭窄组术后Ang-2浓度降低更为明显,低于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Ang-2浓度均明显降低,且无再狭窄组降低更明显,推测Ang-2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相关,可作为预测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GRACE评分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甘肃省人民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1 118例。记录主要人口学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并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无复流判定至少由2名有经验的心脏病专家独立进行评估。使用标准的计算机程序进行GRACE风险评分的计算。所有病例均通过医疗记录、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进行随访,并分析GRACE评分对实施PCI的STEMI患者冠脉无复流和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在中位时间36个月的随访期间,1 118例患者中有58例(5.2%)失访,其余1 060例患者中,118例(11.1%)发生无复流现象,147例(13.9%)发生MACE事件。无复流患者GRACE评分显著高于正常血流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RACE评分是STEMI患者PCI过程中发生冠脉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34;P=0.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陕西地区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因rs228505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rs391824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CAD)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92例PCAD患者(PCAD组)和95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rs2285053(-735C/T)、rs3918242(-1562C/T)基因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判定其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ELISA法检测血浆MMP-9的水平.结果 MMP-2 rs2285053位点多态性在PCAD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249).MMP-9 rs3918242位点PCAD组C/T+T/T型高于对照组(χ2=6.22,P=0.013),T基因频率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2=7.75,P=0.005,OR=2.66).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ematur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CS)C/T+T/T型高于对照组,与早发稳定性心绞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1,P=0.003;χ2=2.29,P=0.13),早发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3,P=0.2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 rs3918242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为P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MP-2 rs2285053(-735)位点多态性可能与PCAD的发病无相关性,MMP-9 rs3918242位点可能与PCAD及PACS发病相关,rs3918242(-1562)T等位基因可能是PCAD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与诊断价值,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的冠心病患者261例,按造影复查结果分为再狭窄(ISR)组(70例)和无再狭窄(non-ISR)组(191例),测定CAG复查前外周血big ET-1、NT-proBNP及其他血液学指标。结果与non-ISR组相比,ISR组血浆big ET-1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CAG复查前big ET-1预测ISR的最佳截断值为2.03,灵敏度为55.7%,特异度为91.6%;lg NTproBNP预测ISR的最佳截断值为2.72(相应的NT-proBNP值为624.0),灵敏度为65.7%,特异度为83.2%。相关性分析显示big ET-1和lg NT-proBNP呈显著正相关(r=0.488,P<0.001)。结论血浆big ET-1和NT-proBNP关系密切,并且在预测和诊断ISR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对治疗前后肝穿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结果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水平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0水平略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血清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72.22%。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组(G≥3级)与炎症活动度低组(G≤2级)经治疗后观察,前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88.89%,后组达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可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失衡,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力的恢复,特别是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明显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的老年患者1 188例,平均随访24.8个月,得到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的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和非MACCE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筛选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对1 188例行PCI术的老年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到随访期间共有341例(28.7%)发生MACCE。和非MACCE组相比,MACCE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症更多,冠脉病变更复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病史和尿酸升高是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合并糖尿病及尿酸升高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这一类患者的监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以及普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 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单支或二支以上≥ 70 %狭窄。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和非普伐他汀组 ,测定其PTCA术后即刻、5、10、15、2 0min冠状静脉窦血以及同时相外周血中内皮素 (ET)及一氧化氮 (NO)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PTCA术后即刻、5、10、15、2 0min冠状静脉窦血中ET含量较同时相外周血中高 (P <0 .0 1) ;NO含量较同时相外周血中低 (P <0 .0 1)。PTCA术后普伐他汀组冠状静脉窦血及外周血中ET含量较非普伐他汀组同时相低 (P <0 .0 1) ;NO含量较非普伐他汀组同时相高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应用普伐他汀可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降粘抗栓片对犬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制剂降粘抗栓片对健康犬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阻力的影响。方法 分离犬的冠状动脉左旋支及主动脉根部 ,用电磁流量计探头 ,测定降粘抗栓片 1 g/kg、2 g/kg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冠状动脉流量 ,计算冠状动脉阻力 ,并以生理盐水及硫氮 艹卓 酮为对照组。结果 降粘抗栓片生药 2 g/kg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降低冠状动脉阻力。结论 降粘抗栓片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降低冠状动脉阻力 ,从而调整和改善心肌供血 ,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SBP、DBP和PP高低与冠脉病变支数、记分及临床表现的差别。结果①高SBP组[≥140mmHg(1mmHg=0.133kPa)]和高DBP组(>81mmHg)较低SBP组(<140mmHg)和低DBP组(≤80mmHg)年龄大,女性比例高,不稳定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比例低。②高PP组(≥50mmHg)较低PP组(<50mmHg)年龄大,女性比例高,UA和AMI比例差别消失,多支血管病变多。结论与高SBP组和高DBP组的临床表现不同,高PP组多支血管病变多,而患UA和AMI的比例与低PP组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Apo-A)及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Apo-B/Apo-A)比值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234例,收集血脂指标并计算血脂比值(非HDL-C、TG/HDL-C、TC/HDL-C、LDL-C/HDL-C及Apo-B/Apo-A),并根据CAG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意义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Gensini积分组间在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吸烟指数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中积分组病程长于低积分组及高积分组(P=0.023,P=0.002)。Apo-A水平在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01,P=0.013)。高积分组的TC、Apo-B及LPα水平低于低积分组(P=0.008,P=0.001,P=0.002),中积分组及高积分组的HDL-C与Apo-B/Apo-A比值低于低积分组(P=0.008,P=0.001)。各危险因素与Gensini积分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HDL-C、Apo-A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66,r=-0.294),LDL-C/HDL-C及Apo-B/Apo-A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59,r=0.170)。Gensini积分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Apo-A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β=-62.249),Apo-B/Apo-A比值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β=31.311)。结论 Apo-A及Apo-B/Apo-A比值是冠心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判断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肥胖及非肥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ACS患者394例,以BMI≥28.0kg/m2,或WHR男性>0.9,女性>0.85为肥胖标准,分为ACS肥胖组(n=78)和ACS非肥胖组(n=316),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101)。根据198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分段评价标准和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比较ACS肥胖组和非肥胖组肥胖指标、血脂指标及Gensini积分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肥胖组Gensini积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肥胖患者LDL-C/HDL-C比值与Gensini积分正相关,ACS肥胖患者Gensini积分、TC、ApoB浓度在LDL-C/HDL-C高值亚组显著高于低值亚组(P<0.01),ApoA1在LDL-C/HDL-C高值亚组显著低于低值亚组(P<0.05)。Gensini积分在LDL-C/HDL-C低值亚组与高值亚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511,P<0.05),而Gensini积分水平与LDL-C水平无明显相关性(t=-0.706,P>0.05)。结论 ACS肥胖患者血清LDL-C/HDL-C比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LDL-C/HDL-C比值较单纯LDL-C浓度能更好地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关系。研究与Hcy相关的某些因素。 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 30人 ,对照组 30人 ,冠心病患者 2 3人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Hcy的测定 ,同时测定血叶酸 (FA)、维生素B12 (VitB12 )及血脂的浓度。结果 ①三组间在性别、年龄、吸烟情况上分布均衡 ,无显著性差异。②高血压病患者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冠心病患者血Hcy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③年龄与Hcy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 (P =0 .0 0 1)。④高血压病患者FA及VitB12 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⑤Hcy与FA、VitB12 及血脂均无相关性。结论 Hcy与高血压病有关 ,它的升高可能参与某些人高血压的发生及造成血管病变。Hcy是冠心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临床筛查价值。方法将78例胸痛患者按ACC/AHA标准确诊ACS 4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7例,其余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PO水平。结果 ACS组M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MP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PO≥212.59μg/L组MPO、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及ACS患者例数明显高于MPO<212.59μg/L组(P<0.05);MPO水平与neutrophils、肌酸激酶同工酶及ACS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年龄、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绘制ROC曲线(A=0.927,P<0.001),MPO诊断界值为212.59μg/L,MPO诊断ACS的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86.5%。本法与临床诊断ACS方法进行Kappa检验,P<0.001,Kappa系数值为0.819;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MPO预测ACS总正确率为94.9%。结论 MPO是一种预测易损性斑块的炎症标志物,其能有效地早期筛查ACS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经验。方法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1 0例 ,2例左前外侧小切口 ,1例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 ,7例胸骨正中切口。搭桥支数 1~ 4支 ,平均 ( 2 3± 1 3)支 ,均应用左侧乳内动脉搭于左前降支。结果  1 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2例出现并发症 ,经治疗痊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安全 ,但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 ,需要特殊设备 ,且应具有一定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9.
动脉僵硬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僵硬指数(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S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四川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4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与40例健康人的ASI。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三个亚组:1支血管病变组(n=14)、2支血管病变组(n=16)及3支血管病变组(n=10),分析血管病变支数与ASI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ASI值分别为124.4±22.9、88.2±15.9,冠心病组的ASI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1支血管病变组、2支血管病变组及3支血管病变组的ASI值分别为107.2±9.1、121.4±12.6、153.3±22.0,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ASI值也相应增加,三亚组之间ASI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I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个新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支架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支架相关的病理主要表现为支架内再狭窄引起的进行性心绞痛和支架内血栓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再狭窄是由生物、机械、技术及与患者自身相关的复杂相互作用介导形成的病理性新生内膜增生,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通过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外基质重构、炎症反应以及新生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