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芪、三七不同剂量配伍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考察通脉口服液方中黄芪、三七不同剂量配伍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其最佳配伍剂量.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不同剂量配伍的通脉含药血清,体外检测其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的影响.结果 通脉口服液,黄芪、三七不同剂量配伍含药血清,无论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还是在脂多糖(LPS)刺激条件下,均对GMC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剂量配比组之间比较,通脉3∶1含药血清抑制作用优于通脉6∶1、1.5∶1含药血清.结论 原方黄芪、三七剂量按3∶1配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麝香酮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初步了解麝香酮单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提取大鼠BMSCs,培养至第3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成脂诱导,鉴定认为培养成功后,利用制备的不同浓度麝香酮含药血清干预。测定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盐沉积量、骨钙素分泌量等,研究麝香酮含药血清对大鼠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筛选纯化的BMSCs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以长梭形为主;表型鉴定:CD45阴性,CD44、CD95均呈阳性表达;用含药血清干预后的增殖率、ALP活性、钙盐沉积量、骨钙素分泌量、钙化结节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麝香酮含药血清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肾衰口服液 (SSOL)的作用机理 ,采用细胞培养与细胞分子学技术相结合方法 ,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该药 ,研究其对系膜细胞 (Mesangial cell,MC)增殖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的影响。结果 :SSOL加入 MC培养体系 6 d后 ,MC数 (活细胞个数 )为 4 6 70 0± 3819,明显低于对照组 14750 0± 13919(P <0 .0 1) ;该药抑制 MC增殖作用亦较对照组显著 (P <0 .0 1)。MC上清液中 TNF-α含量对照组为 (8.98± 1.11) mg/ L ,治疗组 (1.6 4± 0 .57) mg/ L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提示 SSOL对肾小球 MC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HUVECs并分组:正常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过氧化氢组(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终浓度为0.5mmol/L过氧化氢);葛根素25mg/L、50mg/L、100mg/L、200mg/L组(先分别加入相应质量浓度葛根素干预30min后,再加入过氧化氢)。各组培养24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观察HUVECs功能;取培养上清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Annexin V/PI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s凋亡率,并检测caspase-3表达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过氧化氢可明显降低HUVECs增殖活性(P<0.01),t-PA活性下降及PAI活性增加;而预防应用不同浓度葛根素能够不同程度对抗其作用,且最佳保护浓度是100mg/L。与过氧化氢组比较,葛根素能够显著降低HUVECs的MDA水平、细胞凋亡率、caspase-3阳性率及线粒体损伤率,能够显著提高HUVECs的SOD水平(P<0.05)。结论葛根素对氧化应激诱导HUVECs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减低caspase-3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测定143例高血压病、108例冠心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RP、空腹血糖(FBG)、血脂及体积指数(BMI)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和冠心病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1级与3级间CRP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CRP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与年龄、TG、FBG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①CRP是炎症标志物,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显著升高,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②CRP水平反映了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华蟾素、吉西他滨及华蟾素与吉西他滨联合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的影响,研究华蟾素作用HepG2细胞后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epG2细胞对华蟾素、吉西他滨及华蟾素+吉西他滨的药物敏感性差异;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epG2细胞中OPN的表达.结果 华蟾素和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用药对HepG2细胞的增殖呈抑制作用且呈现时间与浓度的依赖性,并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联合组凋亡诱导作用强于单药组(P<0.05);华蟾素能下调HepG2细胞中OPN的表达.结论 华蟾素与吉西他滨联合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OPN的表达发挥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测定99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及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小板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与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PO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水平小于103IU/mL的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比较,HBV-DNA水平在103~106IU/mL及HBV-DNA水平大于106IU/mL的血小板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区别肝硬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影响的,血清TPO水平在慢性乙肝肝硬化中增高,其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不大,而乙肝病毒载量高低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抑制剂二甲基鞘氨醇(DMS)与5-FU联用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胃癌MGC-80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DMS和5-FU单药及两药联合对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GC-803细胞中SphK1、TS、DPD、NF-κB p65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DMS和5-FU单药对MGC-80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药联合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DMS和5-FU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MS单药作用MGC-803细胞后其细胞周期的各期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而不同浓度DMS和5-FU单药作用后MGC-803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且两药联合凋亡率明显高于DMS和5-FU单药组(P<0.05)。DMS单药组和联合组SphK1、NF-κB p65和Bcl-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而TS和DPD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DMS能够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与5-FU联用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phK1、NF-κB p65、bcl-2蛋白表达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9.
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rEg14-3-3蛋白免疫组和PBS佐剂对照组,每隔2周背部皮下免疫1次,连续免疫3次。在第3次免疫后6周,用细粒棘球蚴活的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4周杀鼠取脾,分离培养脾细胞,MTT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IL-10和IL-4水平,同时检获棘球蚴包囊数并计算减囊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比较,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84.47%,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a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gE略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rEg14-3-3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抗原刺激后增殖显著,免疫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4、IL-10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Eg14-3-3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免疫保护力,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超声形态与性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超声形态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30例有正常排卵功能的育龄妇女,于尿中黄体生成素(LH)阳性日经阴道超声确定子宫内膜超声形态类型。按Gonen等子宫内膜超声形态的分型标准分为A、B、C三组。于月经周期第3天、尿LH阳性日和排卵后第6~7天放免法测定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结果卵泡早期及围排卵期的血清E2浓度:A组>B组>C组,A、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排卵期LH和黄体中期血清P浓度为:A组>B组>C组,A、B组与C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呈现不同的超声形态与雌激素的增殖效应、内膜分泌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凋亡基因PDCD5 mRNA在初诊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半定量RT-PCR法检测53例初诊G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CD5 mRNA表达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35例PDCD5 mRNA在GD患者PBMCs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66.1%,较正常对照者(55.6%)升高;其表达水平(1.01±0.1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52±0.13,P<0.05),且GD患者高T3水平组PDCD5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低T3水平组(P<0.05)。结论PDCD5 mRNA在GD患者PBMC表达升高,可能与GD淋巴细胞凋亡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etroNectin,RN)诱导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免疫特性及对人类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分成两组,应用CD3单抗、IFN-γ、IL-2培养CIK细胞,一组含RN(RN组),一组不含RN(Non-RN组)。记录两组细胞增殖速度;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测定免疫细胞表型;用CBA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IFN-γ、TNF-α及IL-4的分泌;用CFSE/PI双标法测定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RN组细胞生长明显快于Non-RN组(P<0.05);CD3+CD8+的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3+CD56+细胞所占百分比在第5天和第10天时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15天时RN组有大幅度升高,第15、20、25天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毒杀伤活性结果显示,RN组与Non-RN组对K562细胞毒活性亦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细胞因子IFN-γ、TNF-α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分泌量逐渐升高。结论使用RN诱导的CIK细胞增殖速度快,杀伤肿瘤细胞活性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126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3例)和对照组(43例)。冠心病组按冠脉狭窄积分又分为三组: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5例)、重度狭窄组(33例);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酶法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胆红素。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为(12.30±3.84)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07±1.4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8.23±2.82)μmol/L;正常对照组总胆红素为(14.59±4.3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66±1.5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9.93±3.33)μmol/L。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降低(P<0.05)。冠脉积分与胆红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胆红素r=-0.263,P<0.05,与直接胆红素r=-0.187,P<0.05,与间接胆红素r=-0.261,P<0.05)。冠脉狭窄三组间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②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取MS患者60例,随机分为MS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共4周。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和TNF-α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①MS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MS治疗组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hsCRP、TNF-α水平、血TC、TG、LDL-C及HOMA-IR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HDL-C、BMI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MS治疗组4周后血清hsCRP、TNF-α水平的下降幅度与血TC、LDL-C的下降幅度无相关性。结论短期应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即可降低MS患者血脂、HOMA-IR和血清hsCRP、TNF-α水平,有改善IR、抗炎作用,且独立于调脂之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胎儿宫内生长的关系,及其在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发病中的作用,从而对IUGR的病因作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选取20例分娩IUGR儿、10例分娩巨大儿及20例正常产妇,分娩后抽取母静脉血及脐静脉血,分离血清(各组产妇均无产科及内外科合并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中IGFBP-3的浓度。结果 ①母血IGFBP-3浓度显著高于脐血(P<0..01),且二者之间无相关关系(r=-0.18,P>0.05)。②脐血中IGFBP-3浓度在IUGR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巨大儿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脐血IGFBP-3的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重量呈正相关关系(r=0.63,r=0.48,P均<0..01)。③各组母血中IGFBP-3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①母血及脐血IGFBP-3的来源不同,母血中的IGFBP-3不能通过胎盘屏障。②胎儿自身分泌的IGFBP-3与胎儿生长关系密切,其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IUGR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和囊液CA125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A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囊)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卵巢良性囊肿患者血清及囊液CA125水平。结果巧囊组囊液CA125高于血清CA125水平(P<0.01);巧囊组血清和囊液CA125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分别与病情程度成正相关(r=0.8564,r=0.8118,P<0.01);血清CA125与痛经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545,P<0.01);而囊液CA125水平与痛经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A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血清和囊液CA125随着病情程度增加而升高,血清CA125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测定CA125有助于EM的诊断及病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机体液递物质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分为TIPS组和内科组,每组20例。另选健康成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放免法及生化分析法测定各组各时段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TIPS术后所有患者出血停止,一般状况改善明显,TIPS术后1 d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7 d有所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40例患者血清NOI、L-6及血浆MDA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健康正常人(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与内科组治疗一周后相比明显升高(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近期疗效显著,术后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术后血清NO水平升高,其机制可能与TIPS引起门脉及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MDA无明显变化,表明肝脏总的血流灌注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然排卵周期中子宫内膜超声形态与子宫动脉卵巢基质血流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30例有正常排卵功能的育龄妇女,于尿黄体生成素(LH)阳性日经阴道超声确定子宫内膜超声形态类型。按Gonen等子宫内膜超声形态的分型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A、B、C组。尿LH阳性日和排卵后第6~7天测定子宫动脉和卵巢基质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于月经周期第3天,尿LH阳性日和排卵后第6~7天放免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LH、雌二醇(E2)及孕酮(P);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VEGF浓度。结果①围排卵期子宫动脉和卵巢基质血流PSV为A组>C组(P<0.05)。②黄体中期,子宫动脉EDV为A组>C组,子宫动脉RI为A组C组(P<0.05)。③卵泡早期、围排卵期及黄体中期平均血清VEGF浓度A组>B组>C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回声子宫内膜容受性低可能与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卵巢血流速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糖对MMP-2与TIMP-2的表达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糖作用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剂-2(TIMP-2)的表达情况及高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及传代后,分为正常浓度葡萄糖组(NG组,5.5mmol/L葡萄糖)、甘露醇高渗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19.5mmol/L甘露醇)、高浓度葡萄糖组(HG组,25mmol/L葡萄糖)和GM6001组(25mmol/L葡萄糖+5μmol/L GM6001),在4组不同的培养环境下分别培养72h后,用RT-PCR技术检测MMP-2与TIMP-2的表达情况,同时用MTT比色法检测4种不同培养环境下VSMCs的增殖情况。结果 HG组与NG组相比,MMP-2与TIMP-2mRNA的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露醇高渗对照组、GM6001组与NG组相比,MMP-2与TIMP-2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组与NG组相比,MMP-2与TIM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比值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露醇高渗对照组、GM6001组与N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与NG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M6001组、甘露醇高渗对照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与N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这可能是通过MMP-2与TIMP-2表达失衡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