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了滕州市平安路隧道的总体设计方案比选过程,包括规划概况、现状概况、线位调整、横断面比选以及关键节点方案比选等,可为类似的城市水底浅埋长隧道设计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斜井进正洞交叉口挑顶施工难题,以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2#斜井进正洞为工程背景,对原挑顶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基于高强预应力支护理论,提出以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为核心的挑顶方案,取消原设计方案中的托梁和支撑梁,实现"以索代撑"。对小孔径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挑顶支护设计和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采用该方案对木寨岭隧道2~#斜井进行挑顶施工,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以花园大道隧道工程总体设计为例,通过对区域路网规划解析,分析花园大道交通功能,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总体设计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和现状建设条件,意在探求在城市隧道设计在线形及洞口位置、隧道进出匝道布设、双层立交隧道、“管幕+顶进”工艺的构思理念,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路梁子隧道设计特点,从方案比选、建筑限界及内轮廓、支护结构、防排水、运营通风及防灾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隧道设计概况。  相似文献   

5.
黄宗根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130-132,I0012
在桥涵箱体顶进路基范围外四周采用管幕支护顶推施工工艺已经成为新的趋势。桥涵箱体底板下面以管幕钢管作为滑道,采用钢刃角吃土顶进时,底板下土体无扰动,且阻力较小,顶进过程中底板部分可不用采取触变泥浆注浆措施。但箱体边墙及顶板部分为三面吃土顶进,摩阻力较大,需采取在箱体边墙及顶板外侧固定无孔注浆钢管,边顶进边开钻注浆孔的施工工艺,可更好地提高触变泥浆注浆效果,避免传统触变泥浆注浆时附加的各类问题和条件,同时有效避免了顶进时可能带来的两侧土体随箱体一起前进,扰动路基土体,造成线路路基产生塌方,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饱和软土地层中管幕法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海市中环线虹许路-北虹路下立交工程是我国大陆第一次采用管幕法隧道施工,也是世界上在饱和软土地层中施工的断面尺寸最大和最长的管幕法工程;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管幕结合箱涵顶进的施工工法;本文对该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为国内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断面矩形顶管上穿地铁隧道卸土量大,隧道变形难以控制等技术难点,通过数值计算等手段进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采用盖板加堆载措施降低地铁隧道的结构变形。施工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监测手段优化顶进速度、顶进压力等施工技术参数,确保穿越过程中地铁隧道的结构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
李同安 《路基工程》2015,(6):144-147
拱北隧道管幕工程所处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管幕由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组成,要求精准顶进,形成管幕,施工难度大。经过分析,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顶管轨迹控制及纠偏等关键技术用于拱北隧道曲线管幕工程的顶管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顶管机缓缓移出,由36根钢管组成的管幕,以曲线形式成功下穿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珠海拱北口岸,这标志着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突破重要节点,同时也宣告了世界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管幕工程全面完工。拱北隧道采用曲线管幕施工技术,沿隧道的开挖轮廓线,在336 m2的断面上,布置36根直径1.62 m、长255 m的钢管,组成环形支护体系,防止周围土层坍塌、地表沉降。这是目前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顶进长度最长、精度要求最高的曲线管幕工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港珠澳北岸工程珠海连接线中特大断面隧道——拱北隧道,对临海软弱地层隧道施工措施进行研究。针对上下双层隧道、管幕支护和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等特点,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建立管幕支护条件下隧道施工动态有限元模拟分析模型和程序,模拟双层隧道采用五台阶开挖的施工过程,从施工工序和施工力学的角度,通过分析管幕变形、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和稳定性等方面,验证其结构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洛阳市洛南新区,规划面积约71.3km2。城市排水采用管道+明渠形式,其中的一条明渠需穿越焦枝铁路和洛界高速公路。该文阐述了排水明渠下穿高速公路设计方案选择,隧道设计与施工步骤流程,以及施工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地铁18号线锦城广场站~世纪城站区间隧道下穿污水管为对象,采取对横跨隧道的DN800污水管道外部加钢套筒、在与右隧道并行且紧邻的废弃污水管中填充混凝土和注浆加固地层等四种组合方案,对盾构隧道近接既有管线并破坏部分既有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方案下既有管线竖向位移和第一主应力的特征,得出结论:仅对DN800污水管加钢套筒或仅在废弃污水管内填充混凝土无法保证施工安全,额外注浆加固地层能提高安全储备但造成浪费。综合考虑安全性、适用性,选取方案三最优方案,即对DN800污水管加钢套筒同时在废弃污水管内填充混凝土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管幕-箱涵法施工的超浅埋连接通道跨越运营地铁时,施工前对场地的土堆清理及基坑开挖工作已使地铁隧道产生较大变形,为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营,对后续管幕、箱涵的施工进行严格控制。利用解析计算的方法,根据箱涵相对原状土等效重力大小的不同,建立2种力学模型,分别按照弹性地基梁和普通梁2种模型对管幕的受力进行研究; 推导出2种计算模型下的力学公式,分析在箱涵顶进的过程中,箱涵下方管幕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管幕下方地铁隧道的受力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徐州新建彭祖大道下方的隧道开挖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徐州的地质条件研究了该地下工程近距离上跨既有运营地铁2号线对2号线的影响,并且采取了管幕加MJS工法联合加固地基的施工方案,对既有地铁2号线进行加固保护和控制地表的沉降。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看出,管幕法联合MJS工法可以有效控制既有2号线的变形隆起数值,在一级放坡施工阶段,铺设管幕数值为3.92 mm,未铺设管幕数值则为6.45 mm,并且在铺设管幕的情况下开挖基坑的变形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证实了联合两种方案可以有效地保护既有2号线和基坑的施工安全。最后以10 d为一个周期进行监测,数据呈现出正常的变化规律,监测的结果与施工工况、土质状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新建隧道下穿城市既有道路,当埋深较浅时上部道路很容易因沉降过大而导致路面结构开裂,甚至破坏等问题,因此研究隧道的施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以西安市开元路至建元路下穿通道项目为依托,在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管幕法支护对隧道结构、围岩稳定性及上部道路路面沉降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新建连拱隧道围岩竖向最大位移为7.4mm,满足规范要求,隧道结构安全可靠;(2)采用管幕法施工时,路面沉降最大值仅为4.39mm,说明管幕法开挖连拱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是可行的;(3)采用管幕法施工隧道二衬最小安全系数为2.05,大于规范最小安全系数,衬砌结构安全可靠。综上可见,采用管幕法作为超前支护措施,连拱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对上部路面影响较小,施工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湛江市霞山污水管网工程干管约7.8 km长的顶管工程施工。针对老城区填海地层复杂的地质特点,通过预先在沉井外侧设置复合止水帷幕,解决了动水、承压水、流砂层夹硬夹层(铁质胶结物)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沉井下沉问题;针对老城区工作井距离建筑物较近的问题,普通沉井无法施工的难点,提出了复合止水帷幕逆作井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程占  程勇  刘志刚 《隧道建设》2015,35(11):1214-1221
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需下穿拱北口岸,由于工程建设不能影响口岸正常通关,隧道口岸段采用了管幕-暗挖法,冻结管幕间土体进行止水的方案实施。隧道施工最大影响宽度22.24 m,高度23.84 m,与工法配套的类似规模工作井未有先例。从如何设计合适的工作井着手,研究工作井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工程建设条件、隧道施工工艺、运营管理需求等,找出工作井设计的关键点。采用多因素交叉耦合法选址、改进群管工作井限界计算公式、明挖顶管工作井实施方案、全寿命周期结构设计等方法对问题逐一解决。工作井在投入使用后达到了预期效果,工程实践证明,此类工作井设计的关键点是工程选址、限界拟定、实施方案选择、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吴颖宁 《隧道建设》2015,35(7):727-732
北京地铁2号线鼓楼大街站西北出入口通道与污水管线位置冲突,导致已完成的明挖结构需进行下沉改造。采用桩间止水帷幕及基底加固等措施,解决了富水条件下出入口明挖段加深改造围护桩嵌固深度不够的问题,确保了改造时基坑的安全; 通过防水方案优化及接缝处理等措施,解决了新旧防水结合的问题,实现了新旧结构的良好过渡,确保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复杂地质及多风险源地段修建地铁车站,传统的暗挖工法不能满足施工需要,STS(steel tube slab)管幕工法作为一种修建超浅埋地铁暗挖车站的新型施工方法被提出。以STS管幕结构修建沈阳地铁某车站为依托,结合现场施工,通过现场试验和监测对顶管过程中的注浆减阻、管间掏土、螺栓连接、混凝土灌注和地表沉降等进行研究,解决了钢管顶进准确定位的难题和大直径带翼缘板钢管减阻问题,得到清理管间土和混凝土灌注的施工方法,并确保了STS管幕工法修建地铁暗挖车站管幕结构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