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是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轨道交通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系统。AFC可分为车票、车站终端设备、车站计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原则,线路中央计算机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车站终端设备的组成及功能。分析了票制及票务管理的特点,以及系统的工程特点。该AFC系统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AFC系统的结构相同,实现了互联互通。12号线AFC系统还具有支持手机支付的功能,乘客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就能乘坐12号线,使日常出行更为便捷。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AFC(自动售检票)系统“一票换乘”建设中车站计算机改造的两种不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介绍了基于第二种方案(将新车站计算机串接在原车站计算机与设备之间)的AFC系统车站计算机改造的实施过程。新AFC车站系统具有实现一票换乘兼容性强、车站系统应用架构扩展性增强的特点。实践证明改造方案和实施步骤符合线路运营实际情况,最大程度降低了工程建设风险。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铁1号线FAS系统以预防火灾为主,实行两级管理,在控制中心大楼内设防灾控制中心(为主控级),在车站、车辆段、停车场、主变电所等设防灾控制室(为分控级)。该系统全线通信传输网络为独立的光纤环网。各分控级至FAS控制中心的通信光纤由通信专业提供,通信专业在地铁两条通信光缆中为FAS系统各提供两芯独立光纤,为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采用站间跳接方式组成双环拓扑结构的对等式环网(Peer-to-Peer Networking)。FAS中心主机与各分控级分机均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故障或离线时不会影响系统其它节点的正常工作。当网络光纤发生单点故障时,不影响整个系统正常通信,并在控制中心主机及车站FAS分机上显示故障位置;当网络发生多点故障时,通过路径自动选择后可自动重组生成多个子网络保持通讯。本系统采用三级控制方式,即FAS控制中心监控、车站综合控制室监控及就地控制。因全线各车站FAS系统与车站设备监控(EMCS)系统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两系统中心级与车站级操作控制台均在同一房间相邻设置,两系统微机间均通过标准接口联网。凡正常运行时由EMCS监控,而灾害时须由FAS系统管理的设备,当发生灾害时,FAS系统发...  相似文献   

5.
以宁波地铁1号线为例分析了地铁自动售检票(AFC)系统车站终端设备的故障数据,并找出其规律。车站终端设备中自动售票机故障率最高,而且车站客流量与终端设备故障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详细阐述了AFC系统故障的特点,总结了影响车站终端备置故障的主要因素。针对不同阶段运行的设备故障类型,提出设备维护与维修策略,可提高AFC设备故障维修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车站售检票设备使用的培训现状,从实际需要出发,给出了一种轨道交通车站售检票设备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AFC系统的车站售检票设备为厚型,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分布式三层结构的轨道交通车站售检票设备仿真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架构以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自动售检票(AFC)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介绍了AFC通信报文的模式和报文格式的抽象.沈阳地铁1号线及延伸线工程的通用报文封送、解封方案采用此方案后提高了AFC系统的设备兼容能力以及通信的健壮性、软件的复用能力,降低了AFC系统研发周期,从而整体上提高了系统集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铁三期工程新线各车站自动售检票(AFC)系统需统一接受多线路中心(CLC)系统控制。但如何接入CLC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结合深圳地铁三期中的7号线工程,分别针对普通站和换乘站AFC系统接入提出不同实施方案,并对接入过程中的重难点和需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动售检票系统主干网数据流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道全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1):100--102
介绍北京地铁5号线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构成,以及系统主干网数据流量的传输内容,以全线23座车站中终端设备数量最多的北土城东路站作为分析的参考基点,来验证主干网实时传输需要的数据带宽和主干网集中传输数据所需的时间是否满足运营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上海地铁1、2号线使用的自动售检票(AFC)系统是1996年从美国CUBIC公司引进的。从1999年3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运行平稳。 上海地铁AFC系统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 (一)机电及计算机设备系统。主要由:1.中央计算机(CC)系统;2.车站计算机(SC)系统;3.编码/分……  相似文献   

11.
以宁波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出入段线类矩形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在隧道内与地面布置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同步测试分析,测试分为一列列车运行与两列列车同向并行运行两种行车工况。结果表明:两列列车同向并行运行工况与一列列车运行工况相比,同一测点振动加速度有效值明显增大;各测点振动加速度级在绝大部分频段均有增大,且在4 Hz处增大最显著;两种行车工况下,过车引起的振动由隧道壁向地面各测点传播过程中,呈波动衰减趋势,高频段振动传递损失较低频段大,大部分测点在5 Hz以内频段传递损失均出现负值,说明此频段附近振动加速度从隧道壁传递至地面有放大现象;两列列车同向并行运行工况对环境振动评价影响较大,在线路设计时,建议考虑列车会车对环境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每条线路的设备规模庞大,与地下空间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硬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各种用于提升系统可靠性的冗余设备;运维成本高、运维效率低下;系统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并没有挖掘出其中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数据垃圾并占用存储资源等。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旨在高效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各项业务的同时,增加系统可靠性、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常情况下,计轴设备故障不会对CBTC模式下的列车运行产生影响,但当计轴设备故障发生在特定情境下时,会造成故障区域道岔无法转换,列车进路无法排列,列车无法以CBTC模式或点式ATP模式运行,对运营服务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该特定情境与计轴宕机的关系,并结合现有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可有效减小计轴CPU板宕机故障影响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宁波轨道交通始建于2009年,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后来者,却在近些年来以管理与技术创新为抓手,研发了类矩形盾构隧道、机械法联络通道等新技术,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从宁波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的技术发展理念、创新机制、团队建设,以及对未来的建设规划等角度,对宁波轨道交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创新体系进行阐述,并对未来宁波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宁奉城际各年度的衔接方式、线路长度、客流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并选择合适的运营组织方案。结合方案特点,从客流适应性、客流直达性、对相关线路影响、技术经济性、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推荐初近期宁奉城际与宁波3号线采用贯通运营,远期宁奉城际独立运营。研究推荐的运营组织方案获得专家及业主方的认可,目前宁奉城际铁路已按此设计并开工建设,相关设计成果亦纳入了宁波城市最新规划。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内外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传输系统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通信接口类型与传输系统容量需求,确定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宁波市福明路跨铁路宁波东站斜拉桥索塔锚固区U型预应力筋张拉工艺模型试验,通过对索塔锚固区U型预应力筋施工控制研究,对此类预应力体系在斜拉桥索塔锚固区中的应用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宁波火车南站枢纽改造工程临时铁路桥(宁波桥)为研究对象,探讨自重初应力对格构柱高墩-连续板梁桥的全模态和缩聚模态的影响。在考虑自重初应力与不考虑自重初应力2种情况下,分别采用子空间法和缩聚模态法,求得宁波桥包含局部振动的全局模态和仅考虑整体振动的缩聚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自重初应力对宁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轴向受力构件的局部模态,对整体振动模态几乎没有影响;2种情况下局部振动模态的频率差别很大,振型也有所差异;而整体振动模态的固有频率几乎是一一对应相等,振型也是一一对应相同。该结论对恒载自重初应力较大的桥梁动力特性分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宁波市福明路跨越宁波东站(甬台温客运专线)斜拉桥工程实例,运用多点同步步履式顶推技术,将4000t大跨度钢箱梁顺利顶推跨越繁忙大型客站,整个顶推设备自成一体,在计算机控制下,实现顶升、顺桥方向移动,同时还可以实现横桥方向的调整,在顶推过程中对钢箱梁随时进行纠偏,确保既有线施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轨交通项目的特点并基于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合同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城轨项目合同管理目标,即“规范化、体系化、动态化”:对宁波轨道交通起步4~5年来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城轨项目合同管理在“规范与效率的平衡、合同管理与技术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合同管理与项目周期的紧密契合”等3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