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隧道围岩分级是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基础,直接影响隧道安全与运行。为实现对隧道围岩进行快速、准确地分级,基于机器学习中softmax回归线性分类模型,构建多分类softmax回归分级方法(MSR)。首先,综合考虑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产状、地下水状况、节理风化状况及初始地应力状态6项分级指标,并对其进行量化;其次,采用argmax函数作为决策函数,建立多分类器;然后,给定专家修正训练样本,利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学习最优判别函数,同时比较不同学习率下模型的精度;最后,导入测试集数据,经过模型自动演算,得出合理的围岩分级结果。结合那丘隧道BQ法对围岩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1)该算法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准确率,证实了将机器学习应用到隧道工程中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2)与二分类器相比,多分类器能更好地解决围岩分级问题;(3)当学习率为0.01时,模型的分类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经常会遇到工程围岩岩体的正确分类直接关系到洞室开掘后怎样选择最安全、最经济的合理支护方案的问题,运用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十分科学又简便可行的优势。通过对杭千高速公路南峰双连拱隧道的勘探资料分析和计算,确定的三种不同围岩的支护参数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对于比较快捷、准确地完成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围岩压力是指在开挖隧道后围岩变形以及应力重新分布的一种物理现象。随着公路隧道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隧道工程中由围岩压力引起的围岩变形、坍塌以及支护变形等现象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围岩压力的存在,并加大了对其研究力度,以确保隧道工程的质量。但是由于隧道工程中岩体、施工等各方面的随机性,以及隧道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围岩压力的测量、计算较为困难。因此,在当下公路隧道建设大规模开展的形势下,必须要继续加大研究力度,认真分析压力计算方法,以提高公路隧道工程中围岩压力计算水平。  相似文献   

4.
探地雷达是公路隧道超前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隧道围岩的水区、裂缝区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掌子面前方的危险状况,本文以某隧道工程为例,对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楠木坑隧道围岩岩性特征、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地下水发育程度、物探解译异常带,采用以[BQ]值法分级为基础结合围岩岩体定性特征评价的综合评判方法,对楠木坑隧道围岩分级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楠木坑隧道围岩分级结论,其结果为该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岭回归与马氏距离判别法的基本原理,选取岩石质量指标RQD、完整性系数Kv、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w、纵波波速Vp、弹性抗力系数Ko和结构面摩擦系数f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岭回归分析确定其权重系数,根据权重系数的大小剔除权重较小的指标,最终采用Rw,Ko和f建立马氏距离判别模型,并利用广东省某隧道工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岭回归-马氏距离判别法预测结果与实际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岭回归-马氏距离判别法用于围岩分类预测是可行的。最后,运用建立的岭回归-马氏距离判别模型对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隧洞围岩进行预测,经计算分析发现,所选洞段围岩判别结果与《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的分类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用于隧道围岩分类预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公路隧道围岩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原理,结合公路隧道围岩判别的工程实际资料,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有师学习记忆和预测功能,对公路隧道围岩判别预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预测检验,证明了人工神经元网络在公路隧道围岩判别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隧道的稳定性是隧道设计与施工中重点考虑的部分,直接影响隧道在施工过程和后期使用的安全问题,而围岩应力是评价囤岩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之一.针对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围岩应力变化,采用钻孔应力计法对隧道围岩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获得多个深度的围岩应力状态.及其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重要信息。以大广高速烧锅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在隧道两壁安装钻孔应力计,测量固定点钻孔应力随隧道掘进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以典型山区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山区公路隧道在开挖施工、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灾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此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建立了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②研制了能模拟深埋隧道围岩受力情况的组合加载装置,并利用突变理论对洞室屈曲岩爆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研究;③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富水地段公路隧道进行三维流固耦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粘贴式集排水系统在内的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渗漏水控制技术,并成功地在常吉高速公路相关隧道顺利实施;④提出了推断岩土力学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的新方法,并对隧道衬砌可靠度进行了相关分析.这些研究内容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隧道的安全施工和长效运营提供系统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的隧道工程有了快速发展,岩土工程也在从小变形向着大变形岩土工程的方向发展。隧道开挖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确保围岩稳定性,而不同的开挖方法对于隧道围岩稳定性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不同开挖方法对于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能够对工程实践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岩石蠕变是岩石的重要力学特征之一。在隧道开挖完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围岩会因为蠕变而进行应力调整,蠕变产生的荷载由隧道的初衬和二衬联合承担。而当今隧道的使用寿命规定为100a,隧道设计中往往将二衬作为安全储备,没有通过分析围岩蠕变荷载对二次衬砌的影响对二衬进行设计。如不对此进行准确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长时间的蠕变将会对隧道二衬结构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分析隧道二衬受力以及健康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结合铜锣山隧道工程,利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的Bur-gers蠕变模型,分析了不同时间蠕变对围岩应力重分布以及对二衬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岩石蠕变造成隧道断面围岩应力、作用弯矩的大小及位置发生变化,对衬砌的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交通技术的发展,隧道已成为公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工程。对于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分析评价研究,目前的评判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判别法、理论解析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大量的数值分析与计算获得了围岩的应力、应变、位移、塑性区等指标,但这些评价方法计算量大,预设工况单一,结果偏差大等缺点,难以适应隧道工程动态开采的要求。 快速收集详细的地质资料,甄选影响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相关因素,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真实可靠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时对不稳定性区采取防护措施,保障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以关角隧道2#斜井发生的不良地质灾害为例,通过现场采样系统分析滑塌事故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了隧道围岩强度的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高原隧道的变形破坏机制:1特殊的工程地质环境(如隐伏断裂构造、不整合接触界面等)是控制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地下水的活动性直接影响到岩石的破坏深度及岩石力学性质的衰减速度;3隧道施工措施也是影响高原浅埋隧道围岩稳定的因素之一。对于高原隧道施工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冻融对围岩的破坏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路建设的兴起,公路隧道的建设也越来越广泛,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不断成熟,隧道施工方法不断在完善。为保证隧道施工更加安全,工程投资更加经济合理,对隧道进行监控测量,预报预测围岩变化情况,指导隧道施工和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公路隧道施工研究,初步探究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讨论隧道监控技术。  相似文献   

15.
鹰窝山隧道浅埋段下穿以运煤车辆为主的锦赤公路。车辆超载现象严重,隧道围岩为全风化花岗岩,围岩稳定性极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公路正常运营,施工难度大。基于现场试验获得了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数值方法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隧道变形结果均表明,所采用下穿公路的隧道施工方案是合理的,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下穿公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胡亮 《交通标准化》2013,(9):103-104
结合张涿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并对其隧道开挖围岩变形量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史寒冬 《交通标准化》2012,(11):125-127
针对西北地区某黄土隧道浅埋开挖现象,结合现场工程地质勘察和岩石力学试验,并运用有限单元法,使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对该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做出了客观评价,为隧道下一步的施工方案、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对实际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夏凌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11):101-101,10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等级公路得到了大力发展,隧道工程在工程中被广泛运用,为了能给今后隧道特别是软弱围岩这类隧道开挖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工程中探索出适合软弱围岩的开挖方法。以某公路隧道开挖施工为背景,介绍软弱围岩环境下隧道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施工技术,及与其他开挖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田兵  杨建国  张晓 《交通标准化》2010,(14):109-112
隧道围岩变形和应力场测试信息是工程围岩状态的动态反映,其为工程设计、施工、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岩土工程从强度破坏极限状态控制向着变形极限状态控制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分析量测结果并得出浅埋软弱黄土公路隧道围岩变形与衬砌受力特征,可为该工程后续施工和类似地质条件下隧道设计、施工与养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公路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段时的施工控制技术,结合老龙山隧道的工程实例,在全面总结分析其工程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台阶分部开挖法等施工控制技术,并利用支护状况现场观察、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监测等手段对其施工控制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施工控制措施后,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