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传统张拉技术预应力控制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新一代传感器测力自动张拉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和技术优势,通过现场测试统计验证了传感器测力自动张拉系统的适用性,张拉控制的可靠性和使用的便捷性,该自动张拉系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智能张拉技术已在全国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普遍使用,很好地解决了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操作随意性问题,但也存在智能张拉设备故障和性能劣化以及由于同步控制计算模型缺陷导致的难以真正同步张拉等张拉质量风险问题。针对这些智能张拉质量风险问题,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张拉:云张拉。云张拉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基于Hadoop的云张拉系统,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设备故障自动诊断模型及基于神经网络的PID同步张拉控制模型对预应力张拉过程进行自动化精确控制及故障实时诊断,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智桥"ZQ2000云张拉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智能张拉设备故障和同步控制质量风险问题,消除了预应力智能张拉的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的连续梁预应力施工中,较多使用传统人工张拉、压浆工作方式,然而传统施工工艺对钢束的张拉力孔道压浆压力的控制不够精准,智能张拉与压浆设备的出现使上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结合实际工程对智能张拉与压浆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主要是系统组成与施工过程。对未来桥梁智能化施工的推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桥梁工程预应力结构采用智能张拉系统,可有效建立结构预应力体系,避免传统张拉弊端,提高预应力张拉精度,大大降低了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桥梁工程预应力结构采用智能张拉系统,可有效建立结构预应力体系,避免传统张拉弊端,提高预应力张拉精度,大大降低了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智能张拉施工技术应用及控制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张拉施工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是保证桥梁质量、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关键,而传统的张拉技术受到监测手段的限制,无法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在同等条件下制作2片T梁以及在三角岩连续刚构大桥的节段预应力张拉施工中采集的50组数据,从伸长量、张拉力及预拱度三方面对传统人工张拉技术与智能张拉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智能张拉技术在现场施工中的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施工属于PC梁隐蔽工程,其施工质量事关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智能张拉设备运用,品质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预应力施工质量的提高,但是现场检测结果还是暴露出张拉质量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通过对检测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成因,提出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采用拉脱法检测预应力钢绞线受力时, 张拉力荷载测试曲线突变段和夹片咬合力的关系, 在夹片脱开时, 采用电阻式压力传感器高频采集技术测试了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具下方和锚具外侧钢绞线的受力, 共测试了20个样本; 设计了夹片咬合力测试方案, 共测试了326个样本, 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建立了考虑张拉力的夹片咬合力计算公式; 通过37个样本的验证性测试, 研究了咬合力修正结果的测试精度; 在实际工程中检测了257个样本, 并将实测结果与提出的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当钢绞线伸长超过4.5 mm时, 夹片会脱离原有咬痕, 而实际测试中夹片脱开时会及时停止张拉, 因此, 拉脱法测试不会改变预应力钢绞线锚下有效预应力, 不会影响工程质量; 夹片安装时, 若夹片与锚杯锥孔不完全贴合, 会使夹片在横向产生较大的弹性挤压力, 形成附加摩擦力, 该摩擦力需要在夹片退出至与锚杯分开时才能完全消失, 此时锚外张拉力变化不明显, 因此, 拉脱法测试所得张拉力曲线中峰值拉力后的下降段斜率存在离散性, 与夹片安装精度有关; 拉脱法测试中夹片与锚杯的咬合力由锚下和锚外瞬态内力重分布累加组成, 提出的夹片咬合力计算公式能剔除由夹片与锚杯间咬合力产生的测试误差, 可使测试精度提高6.78%;实际工程现场实测夹片咬合力大于拉脱法测试所得张拉力曲线突变段, 因此, 采用拉脱法检测预应力钢绞线时, 锚下有效预应力为拉脱法测试所得张拉力曲线峰值与咬合力的差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国目前土木建设工程中的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并深入分析其结构组成。该系统可在钢绞线、地锚索、先张梁和张梁等领域使用。其次本文还大致叙述了有效预应力测量方法,这种方法以磁通量技术的预应力张拉为基础。最后在结尾的部分描绘了智能张拉系统和有效预应力测量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使用本文所说的智能张拉系统有很多优点:第一,该系统有预定的程序,所以能够科学、规范地对预应力施工进行记录和监管。第二,因为该系统是智能技术,所以它可以将误差降到最低,能够提高预应力张拉施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讨论了预应力智能张拉施工技术的应用方法与优势,以求为未来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先简单讨论了预应力张拉施工技术的优势,再对预应力智能张拉施工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从该工程的应用效果来看,预应力智能张拉施工技术能有效满足其施工质量控制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满足多种施工条件下的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可以在更多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结合现浇箱梁的实际预应力张拉施工,分析自动张拉技术的优点,同时考察现浇箱梁短束预应力筋和长束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关键因素的控制情况。研究表明:自动张拉技术能够严格控制张拉过程中的张拉力、伸长量以及张拉同步性的现行规范要求,现浇箱梁的长束张拉应增加控制张拉第三行程阶段的控制应力的持荷时间,来保证有效预应力的传递时间,张拉第一行程的初应力大小应该根据管道的长短做适当调整,以保证张拉过程中管道全程非线性因素对伸长量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智能系统的高精度和稳定性,使智能张拉技术能完全排除人为误差因素,精确施加应力、及时校核伸长量实现"双控"、对称同步张拉、规范张拉过程并减少预应力损失、自动生成报表、杜绝数据造假。通过在预制小箱梁施工中的应用,给出了智能张拉系统在箱梁施工中的使用注意事项,并与传统手工张拉对比,分析了其技术性与经济性。实践证明,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桥梁预应力张拉和压浆施工工艺要求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主要阐述了智能张拉和压浆设备的技术原理、设备结构和操作技术要点,对桥梁预应力张拉和压浆施工具有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智能张拉压浆系统与传统的预应力张拉和压浆的特点以及智能张拉和压浆的工艺与传统的对比,并同时阐述了智能张拉和压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张拉力和伸长量计算方法 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张拉前,为了给预应力腱(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钢丝绳、预应力钢筋的合称)施加正确的张拉力,估计预应力损失(包括摩擦、管道局部偏摆、锚具回缩等)和伸长量的计算作为复核锚具的油表压力的双控手段,承包商工程师或安装人员需要提供计算书给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审查,其中张拉力即油表压力和预期伸长量是张拉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6.
张拉力和伸长量计算方法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张拉前,为了给预应力腱(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钢丝绳、预应力钢筋的合称)施加正确的张拉力,估计预应力损失(包括摩擦、管道局部偏摆、锚具回缩等)和伸长量的计算作为复核锚具的油表压力的双控手段,承包商工程师或安装人员需要提供计算书给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审查,其中张拉力即油表压力和预期伸长量是张拉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7.
张拉台座是先张法施加预应力的设备。它承受预应力筋在构件制作时的全部张拉力,张拉台座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随着先张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径梁上的应用,将梁从预制厂运至施工现场的运输条件受到了限制,且运输费用大大提高,这将限制了大跨径梁的推广应用,使桥梁结构始终处于不经济状态。为此,以上跨铁路立交桥预应力空心梁施工为例,介绍施工现场整体槽式台座的设计与应用,该张拉台座设计张拉力为500t,纵梁长度138m,以生产30m跨径宽幅空心梁为主,适用于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的张拉,能满足目前城市桥梁和高等级公路桥梁此类跨度的桥型结构的施工,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跨线桥跨径为20+2*25+20m跨径,该桥梁的下部结构采取柱式桥墩、∪型台,上部结构采取预应力现浇混凝土连续箱梁;基础采取明挖扩大基础。砼强度达到设计的100%时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10d时,方可进行预应力张拉和压浆工作。张拉力与伸长量双控制,两端同时张拉。为了有效地确保张拉施工质量,本工程对预应力张拉采取的程序为:0→0.1σcon(初应力)→1.0σcon→持荷2min锚固。  相似文献   

19.
结合拱式连续梁桥预应力张拉施工,介绍了预应力钢绞线混凝土箱梁的施工前期准备、预应力钢绞线下料长度和伸长量的基本计算原理、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通过现场张拉记录,控制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并对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以后类似预应力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智能张拉概念 智能张拉是指不依靠工人手动控制.而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通过仪器自动操作.完成钢绞线的张拉施工。在如今的桥梁道路建设中,预应力施工被广泛应用,其中关键工序张拉.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但是传统张拉施工,纯靠施工人员凭经验手动操作,误差率很高,无法保证预应力施工质量。不少桥梁因为预应力施工不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