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Ansys/LS-DYNA软件,模拟储油罐燃烧爆炸后冲击波的变化及分布特征,研究储油罐基础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仅考虑重力效应的环墙基础的应力状态与计入爆炸冲击的动力分析结果不同,差异明显.动力最大竖向压应力是静力值的30倍,最大竖向拉应力是静力值的54倍;环墙的最大压应力小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爆炸荷载作用下环墙的环向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结合环墙上点的环向位移可推断环墙竖向开裂,此与环墙基础的灾后调查相符.  相似文献   

2.
组合式爆炸容器冲击载荷及其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NSYS/LS-DYNA软件。通过容器壳体与分布载荷(流场)耦合方法,计算了椭球封头圆柱形组合式爆炸容器壳体在承受内部中心点爆炸的冲击载荷动力响应,并与实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反射超压由中环面向极点方向顺序加载,峰值逐渐降低,作用时间逐渐加长,在圆柱壳与椭球壳的结合部达到最小,而后又逐渐增加.壳体最大应变由近爆点向远爆点方向逐渐降低,在圆柱壳与椭球壳的结合部达到最小,而后又逐渐增加,在曲率最大处出现最大压应力.  相似文献   

3.
爆炸荷载作用下柔性支承钢筋混凝土梁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设置柔性支承提高。理想的刚性支承在实际结构中很难实现,通常都是柔性支承。通过在梁两端设置弹簧和阻尼器,建立了柔性支承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数值计算模型。运用LS-DYNA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所建立的柔性支承梁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与理想刚性支承相比,柔性支承对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有很大阻碍作用。梁的变形随着弹性支承刚度的减小而减小,并且结构的振动周期会随之增大。梁的挠度随着阻尼支承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因此,设置合理的弹性支承和阻尼支承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建立了舰船水下爆炸过程的力学模型,并利用LS-DYNA 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与计算功能,分析了舰船在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应力等响应,为舰船的抗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禁止使用砂土覆盖的物品 爆炸物品一般堆积、码放都不太高,也不是装在密闭的容器中,一旦发生着火,散装的不一定会形成爆炸。但是,禁止使用砂士压盖火火,因砂士可阻碍气体扩散,加速爆炸反应,增大爆炸威力。因此,可用密集的水流或喷雩状水扑救。  相似文献   

6.
基于氢能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是现代有轨电车的研究热点.结合有轨电车的总体性能需求,对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进行了系统设计,给出了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的总体方案与拓扑结构,进行了混合动力系统配置和有轨电车牵引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所配置的混合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分配可以很好地满足列车在0~35 km/h速度时加速度为1.2 m/s2、最高车速70 km/h的动力性能要求.研制的混合动力系统样机在有轨电车模拟运行工况进行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可以实现多套系统能量的分配管理.   相似文献   

7.
对丰田最新推出的混合动力(RPIUS)汽车动力部分进行研究,分析其驱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特点,研究各工况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工作状态和交换方式,进行丰田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环保等实用性的仿真,为混合动力汽车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动力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的原理及其动力性能的计算和评估方法。首先定义9项指标,作为衡量车辆对轨道动力作用的标准。然后研究这些指标的诸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实现低动力作用的基本途径。本文还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提出4种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数值计算,同国内、外主型货车转向架对比,从而论证其在我国铁路采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部队急、战时在黄土地区抢建道路的需求,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爆炸挤密法中不同埋置深度的条形药包对黄土的挤密效果进行研究。从外观特征、密度等值面等方面发现了炸药能量在竖直方向上有所泄露的现象,进而通过应力型耦合系数的实验数据,定量地计算了炸药的比例爆炸埋深在1.0~2.0m/kg~(1/3)的条件下能量在竖直、水平方向上的泄露程度。进一步结合爆腔体积数据,发现了在浅埋深条件下土体挤密效果与比例爆炸埋深、药包间距的规律。最后为爆炸挤密法处理地基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为研究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动态响应,确定沥青路面各层的动态模量参数,建立路面有限元模型,利用荷载步实现动荷载的加载。测试试验模型沥青面层层底的动态响应,将仿真分析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荷载作用下基层和底基层的拉应变和弯沉小于静荷载作用;荷载频率超过5 Hz后,频率对弯沉和层底拉应变的影响不大,温度和动荷载对面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动力设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冲击现象,构建该动力设备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其工作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冲击激励。设计新型弹簧板-橡胶层叠式隔振系统;利用橡胶材料的非线性、橡胶块与弹簧板之间的接触耦合关系,构建弹簧板-橡胶层叠式隔振系统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载荷的作用下,隔振系统的最大变形量为12.73 mm,最大应力为280.80 MPa,地面基础的振幅由原来的2.380 mm衰减到0.386 mm,衰减了83.78%。该研究成果为层叠式隔振系统的设计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复杂结构的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动力学建模基本方法,分析目前针对复杂结构建模模型修正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相关分析以及模型修正的一些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材料参数修正的等效材料法来修正复杂结构的动力学模型,最后给出一个反映复杂结构的动力学建模过程的数值仿真算例.  相似文献   

14.
动载作用下半刚性路面动力响应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交通动荷载引起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破坏问题,采用正弦波动荷载加载,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法对动载作用下路面各结构层中的垂直、水平及横向动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法能够很好地模拟车辆通过时半刚性路面各结构层结合部的三向动应力分布规律,其结论可以用来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5.
王建平 《交通标准化》2011,(13):152-155
改扩建工程与新建工程不同,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老路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路面方案,确保路面工程质量。对新旧路接茬位置、病害处治位置施工要采取动态施工方法,不同的路况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缓冲器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缓冲器工作中的能量变换关系,分析了调车工况及列车工况中 两种不同类型的车辆冲动,即速度型冲动与载荷型冲动。文中用动力学 的方法,分析了速差、缓冲器特性曲线形状、缓冲器摩擦特性等时缓冲 器吸收能量及最大纵向力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评价缓冲器的工作能力, 引入了能量储备系数。文中还对缓冲器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客车车身骨架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客车为例,建立了该客车车身骨架的有限元模型.对整车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车身的第十三阶振型至第十六阶振型中,车身结构模型的中后段变形较大,尤其是发动机底架后段变形较大,当外界激励频率接近固有频率时,会发生共振;当外界激励频率在50,91 Hz时,车身骨架结构模型中后端和尾部振动的幅值较大,该激...  相似文献   

18.
轨道刚度的影响分析及动力学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轮轨系统动力学的频域分析方法,研究了轨道刚度对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轨道动力参数对轨道刚度的敏感系数的概念,依据敏感系数的特性,初步建立了轨道总刚度取值、扣件与道床刚度比值的动力学优化分析方法.作为算例,对我国高速铁路的轨道刚度进行了初步优化分析,认为轨道总刚度合理取值范围为62.0~86.9kN/mm,扣件与道床刚度的最优比值约为0.5.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动态用户最优(DUO)配流问题的双层变分不等式(VI)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选择出发时间和路径,使得乘客在任意时刻都能够选择负效用最小的出发时刻和阻抗最小的路径。文中用基于混沌优化分析的算法来求解这个双层变分不等式模型,其结果不仅能够告诉出行者应该在什么时刻出发,而且还能够计算每个小时段的路段流入率、流出率及路段流量,从而达到对行人进行诱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点弦测法能够有效控制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指定波段轨道不平顺,主要用于测量轨道静态不平顺,但其较低的测量效率制约着轨道“状态修”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将轨道动态不平顺按中点弦测输出,分析动静态弦测值差异与弦长和不平顺波长的关联关系,提出能够评价轨道动态平顺性的动态弦测法,研究动态不平顺与静态不平顺间的映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42 m和70 m动态高通滤波幅值分别与10 m弦和20 m弦测值变化规律相当;当不平顺波长大于70 m时,120 m动态高通滤波幅值与40 m弦测值变化规律基本对应;截止波长为42、70、120 m的轨道动态不平顺,分别与弦长为20、30 ~ 40、30 ~ 60 m的动态弦测波形相关性最优,对应的动态弦测法最大合理弦长分别为20、30、40 m,通过路基和简支梁区段实测数据验证了动态弦测法的适应性;在路基沉降区段,弦长为60 m时,静态弦测值明显朝负方向偏离动态弦测值的处所为沉降点,相邻两侧朝正方向偏离动态弦测值的处所为沉降区段起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