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我国缺少高速公路网互通式立交需求分析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速公路网规划服务性互通式立交需求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将类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结合使用,分析高速公路网服务性立交数量和所在城市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主成分综合表达式,用以定量估算高速公路网中城市节点对服务性互通式立交的需求.以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作为实例,检验该方法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定位与选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亚丽  武钰  周斌 《中外公路》2008,28(1):185-189
该文结合枢纽互通式立交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定位影响因素和选形的一般原则,指出匝道形式决定着立交的规模和形式.提出枢纽互通式立交的选形从匝道的基本形式出发,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立交功能、转弯交通量的组成和大小以及地形、地质等条件,初步拟定匝道设计速度和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进行立交形式的分析评价和设计.最后介绍了几种常见三路、四路枢纽互通式立交,分析了各枢纽互通式立交技术指标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公路与城市道路立交改造形式的科学性,通过分析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改造原则。从技术指标、行车舒适性、建设规模、实施难度、交通组织和工程投资等方面论证部分立交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和各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调整,高速公路之间相互交叉的枢纽互通式立交日益增加,对现有枢纽互通式立交的改建也不断发生。如何针对现有枢纽互通式立交的控制因素,结合地形、地物、地质等条件,深入进行方案比选,提出经济合理的互通式立交改造方案,成为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郑州机场枢纽互通式立交为例,探讨枢纽互通式立交改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高速公路网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3个方面对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技术评价主要从网络结构性能和交通质量2个方面进行评价,网络结构性能评价选取的指标主要有高速公路网密度和连通度;交通质量评价选取的指标主要有负荷度和里程拥挤率.效益评价主要从财务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2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投资乘数法和生产函数法.环境评价主要从资源占用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管理成本和节能减排效益4个方面进行分析.该研究内容既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评价结果也为高速公路网规划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区高速互通立交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的限制,技术指标的选取对立交用地、立交造价及立交功能影响极大,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分析互通立交技术指标对立交的影响,以此说明山区互通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聂蓉  王俊 《交通科技》2005,(4):84-86
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网的结点,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布局对高速公路路网的运输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就影响高速公路网互通式立交布局的有关因素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佛高速公路沙贝互通立交是全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枢纽互通,近年来,随着交通量日趋饱和,该立交及周边路网拥堵已成常态化。从广佛高速公路沿线及城区发展变化着手,利用Transcad工具的关键路段分析模块,探究了该路段的主要交通流成分,从交通流量、区域路网、广佛同城化、周边产业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该互通的拥堵原因,提出采用近远结合的策略及其相应的整治措施,并利用省域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对整治方案进行评估分析,为下阶段区域高速公路网优化和沙贝互通立交的拥堵整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公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建设中,高速公路成网是必然趋势,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的优势,新建高速公路与已建高速公路之间的衔接问题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必须结合立交区的路网规划、交通量分析、地形地质条件及立交间距等客观因素,合理确定互通立交的位置(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之间接线点的选择尤为重要)、规模、型式,以实现在满足交通流顺利转换的同时,又兼顾方案合理可行、造价省、安全性高的目的。本文结合云南省大理至兰坪高速公路(大理-漾濞-云龙段)平坡枢纽立交的设计,论述T型枢纽立交的选型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市路网结构特征及桥头立交功能具有特殊性。以重庆市主城区已建桥头立交为例,首次系统评估并分析其主城区已建桥头立交存在的交通问题,从立交等级、技术标准、车道数匹配、衔接道路集散能力及衔接滨江路等多方面对山地城市桥头立交规划建设提出改进建议,为以后山地城市桥头立交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道路互通设置在空间尺度、功能要求、立交形式及工程规模方面的分析越来越重要。该文以城市建成区快速路-机场高速节点立交工程为研究背景,对立交方案选型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论证分析,研究城市建成区工程边界条件,考虑立交节点工程周边工程特征,地质特点等影响,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分析城市建成区立交设计难点,提出城市互通立交选型要点及对策。成果可为城市建成区立交设计及选型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宗余 《公路》2007,(11):118-120
有关互通式立交选型的文章在交通行业的刊物上刊载较多,大量统计表明:互通式立交采用单喇叭形占绝大多数,而采用半苜蓿叶形相对较少。针对半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的应用,做浅显的分析、探讨,以期与相关技术人员共勉。  相似文献   

13.
涂圣文  赵振华  姚常伟 《公路》2021,(1):218-224
为合理规划布置大城市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工程,做到既能够提升出入境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又不影响过境交通及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在对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境交通组织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运行时间和出入境交通可达性二者组合效应最好为目标的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一体化布局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的实用方法。最后,以某城市规划年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布局规划为应用案例,阐述了模型应用的具体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一体化布局模型,不仅考虑了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布局规划的实际影响因素,也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肖忠斌  王炜  李文权  王瑩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1):105-108,129
分析了影响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间距的各种因素,给出了互通立交间距的基本定义及假设,引入临界安全间隙概念,采用概率论、可接受间隙理论及运动学的方法,在保证车辆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互通立交加、减速车道长度及车辆完成车道变换所需要的基本路段的长度,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通过与仿真软件CORSIM模型的求解值比较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适宜的最小间距为1.0~2.0km,说明我国现行规范中立交间距的设计标准偏小。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互通立交选型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立交的功能和投资,也关系到远期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发挥,它是一个多指标综合决策的结果。三津立交桥为南宁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相交的枢纽型互通立交,本文在立交功能定位分析和交通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和限制要素,阐述了该立交设计选型设计思路,通过对三种立交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立交方案。通过本工程的实例,可以为城市立交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隧道和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构筑物,其科学合理的间距直接影响高速公路路线走向和运营安全。通过界定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定义并分析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间距过近路段的交通事故特点,探讨影响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因素。基于车道变换行为,给出3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计算模型,并提出条件受限情况下的最小间距推荐值及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卫青 《桥梁建设》2007,(A01):4-6,14
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中,互通立交得到广泛应用。简要介绍当前常见的菱型、喇叭型、定向型和半定向型、苜蓿叶型、部分苜蓿叶型等立交互通型式,讨论上述各种立交互通型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短间距枢纽互通立交分期实施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高速路网建设的日趋完善,两处或多处互通式立交近距离连接的情况日益增多,其设计与分期建设方案也成为互通立交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以虎门二桥东涌、骝东枢纽互通立交的分期实施设计方案为例,探讨该类互通立交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多,城市道路交通日显拥挤,道路网络建设日益错综复杂。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各地增加了各种各样设计的立体交叉桥、隧的建设,而立交桥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位于城市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由此会采用主要道路下沉实现立体交叉。目前来看,道路下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被交路采用桥梁方式跨越地下道路;另一种为在下沉道路设置框架结构,而被交路位于框架结构的上方通行。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采用放坡式边坡的下沉式道路的适用情况、对相关问题采取的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