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确定车辆在B型喇叭式立交环圈出口匝道满足安全行驶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分别建立了满足超高过渡需求、车辆变速行驶需求、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适中等要求下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采用UMRR开普勒链式雷达测速仪,实测不同主线设计速度下环圈出口分流鼻运行速度,结合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流鼻运行速度。基于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和典型参数的分析论证,得到满足不同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结果表明:车辆变速行驶需求是B型喇叭式立交环圈出口匝道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基于满足车辆安全行驶需求,提出了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最小建议值及纵坡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全景漫游系统在切换视点时产生跳跃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变形的平滑漫游算法.首先采用SIFT特征提取方法对过渡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同时采用图像区域划分的方法对特征点进行筛选,建立特征点集的映射关系;然后,构造特征点集的Delaunay三角剖分,在三角剖分的基础上,计算对应三角形区域的仿射变换参数;最后,对图像进行插值和生成中间过渡图像.实验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特征点集的自动对应,提高了全景漫游系统的交互性和沉浸感,算法实用、高效,对于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过渡图像有较好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喇叭形互通式立交的安全调查分析表明,B喇叭形互通式立交的事故率高于A喇叭形互通式立交,其中左转出口环圈匝道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增大环圈匝道的半径,会导致互通式立交的占地增大,从而增加了工程投资,并且行车的舒适性的改善并不明显,因此,B喇叭形互通式立交的安全设计仍是对环圈匝道的出口进行控制。目前,常规B喇叭形互通式立交环圈匝道的出口线形设计不满足分流鼻曲率半径和运行速度过渡的要求,为提高环圈匝道出口的行车安全水平,提出了一种卵形曲线的环圈匝道出口线形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4.
秦旗 《交通标准化》2012,(3):154-158
充分考虑路桥过渡段轨面弯折变形的情况,对车辆与线路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进行优化扩展,建立车辆与过渡段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并提出计算机求解的思路,可较好地模拟列车高速通过时路桥过渡段和车辆的动力特性,对实际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循环转强迫循环时反应堆功率瞬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套完整的仿真分析系统,研究了船用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自然循环向强迫循环过渡时反应堆功率变化的瞬态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初始反应堆功率水平对过渡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较高的初始功率水平有可能威胁反应堆的安全.针对过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了手动下插控制棒的人为干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该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过渡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设置合理的过渡段长度,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与隧道之间变形差对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和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列车-轨道-路隧过渡段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以钢轨挠度变化率、车体加速度和轮轨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路隧过渡段动力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路基与隧道内同时设置过渡段时,减振橡胶垫层的刚度建议值和布置方式,以及仅在隧道内设置过渡段时过渡段长度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段橡胶垫层的刚度可采用分级过渡的方式,减振橡胶垫层的刚度比不宜超过2;在过渡段,以车体振动加速度为控制指标,从保障行车安全和减小过渡段维修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建议隧道内过渡段的设计长度为25~30 m.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路基的整体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采用激振法(强迫振动)对武汉试验段涵-涵过渡段和路-桥过渡段路基的不同位置进行了激振试验,成功地获得了过渡段路基不同位置的相关指标,不仅为过渡段路基的强度、变形分析和仿真试验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参数,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过渡段路基设计和施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一般Clean环的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单位元的结合环R称为clean环,如果R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写成一个幂等元与一个单位的和的形式.W.K.Nicholson,Y.Zhou[1]给出了一般clean环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一般clean环的几个扩张性质,得到如下结论:1)一般环I是一般clean环当且仅当I的形式幂级数环是一般clean环当且仅当I的斜幂级数环是一般clean环.2)若I是一般clean环,则对任意n≥1,均有I[x]/是一般clean环.  相似文献   

9.
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在竣工后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大多存在一定的病害问题.为此,主要分析了我国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的施工病害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箍环整体叶盘新结构,基于循环对称模型,采用正交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三维元对其进行有限元振动性分析,完成了模型叶盘的模态分析试验.3种模型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指出了带箍叶盘振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动和PLC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线圈自动生产线的自动套壳系统,系统包括夹紧机构、进壳机构和套壳机构三大组成部分.应用Pro/E软件创建了系统的三维实体建模,系统实现了空壳运输、夹紧定位和自动套壳的全自动化控制功能.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了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composition-dependent elastic modulu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carbon/silicon core/shell nanowires (NWs). For each concerned carbon/silicon core/shell NW with a specified diameter, it is found that elastic modulus is reduced with a linear dependence on cross-sectional area ratio. The fact matches well with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ore region of core/shell NW is capable of functioning as a mechanical support. On the other h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also relies o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ratio of amorphous silicon shell. The core/shell interface play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thermal transport property. The decreasing rat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gradually decreased as the composition of amorphous silicon shell increases. In addition, by calculating the phonon density of state,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reduction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re/shell NW stems from the increase of the low frequency modes and the depression of high-frequency nonpropagating diffusion mod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modify the properties of core/shell NWs for relate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基于平面壳元的分阶段成形结构终状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包含平面壳元无应力状态量的结构平衡方程.以等参平面壳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单元内任意一点的无应力状态量与单元高斯积分点处无应力状态量的关系;以单元的无应力状态作为零点计算结构的总势能,并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导出了包含平面壳元无应力状态量的结构平衡方程,获得了结构终状态与平面壳元无应力状态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结构体系、外荷载和边界条件一定时,如能保证壳元的无应力状态量一定,则结构的终状态是一定的,与分阶段成形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速度场重构的双层加肋圆柱壳体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研究潜艇轻外壳表面速度场的重构方法出发.建立有限长双层加肋圆柱壳模型,用有限元法对其低中频段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找出内外壳体模态参数的变化规律,此外为了研究静水压力对模态参数的影响,还比较了壳体模型在水中和在空气中各阶模态的固有频率,为研究艇体振动特性以及轻外壳速度场重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K6型网壳为研究对象,考虑网壳支承结构的弹性效应,并在支承结构中设置屈曲约束支撑(BRB),考虑在9度区强震作用下,通过不同的屈曲约束支撑布置方式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整体网壳支承结构共同工作时,结构主要节点位移和杆件内力响应都有所减小;网壳上部结构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能够有效降低节点位移和杆件内力响应;考虑上部和下部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共同工作对于K6型网壳减振耗能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板壳元法"对某扁平薄壁钢箱梁人行天桥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梁格法"分析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拟合较好。相比较,"板壳元法"有更好的模型深度,当结构体系简单时,宜优先采用"板壳元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层理论并在壳厚方取二次位移插值函数来推导出粘弹层合壳的动力学方程,得出的简支粘弹层合壳自由振动频率和损耗因子与已知文献数据吻合较好,且能够计算协调的横向应力.在低频振动时,横向剪应力是造成层合板脱层的主要原因;高频时,横向正应力在脱层破坏中起主要作用.结果表明本文中所采用的算法、算式及所编写的程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以短程线网壳的总质量为目标函数,以网壳的网格数、矢高、杆件截面面积和节点体积作为优化设计变量,采用一维搜索法与相对差商法相结合的序列两级优化方法进行截面优化设计。对不同跨度、不同矢跨比和不同网格划分密度的多个单层短程线球面网壳结构进行了计算,用回归分析法得出网壳最优网格划分数量、矢跨比、杆件截面面积和节点体积。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硬壳层作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双层软土地基上的硬壳层具有应力扩散、反压护道、沉降滞后和封闭作用等特征。对于在硬壳层软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堤,经硬壳层应力扩散后,施加到软土层顶面的附加应力可望小于软土的强度,从而可直接在硬壳层上修建路堤,而不必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了硬壳层刚度、路堤高度以及软基厚度对硬壳层软土地基变形特征和硬壳层应力扩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壳层的应力扩散性能随路基荷载的增加而减小,随其下软土地基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并且硬壳层的刚度越大,其应力扩散性能越明显。基于考虑硬壳层的应力扩散、反压护道等作用,在不破坏硬壳层基础上,当路基高度与硬壳层的比值不大于1.5时,可不作处理或采用冲击压实、砂垫层+土工格栅等浅层处理措施。结合工程实际,验证了该结论的有效性,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预测与评估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力学性能,利用混合壳单元建立了T梁有限元计算模型,对T梁从完好状态至破坏状态的力学行为进行了非线性分析。T梁中弯曲预应力钢筋采用组合壳单元模型,应用虚功原理推导了其对组合壳单元刚度矩阵的贡献,梁底平直预应力钢筋采用分层壳单元模型;利用Owen双参数屈服准则和Hinton压碎准则描述混凝土材料非线性特性,采用双折线本构模型模拟钢筋材料。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壳单元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弹性阶段的T梁刚度折减不明显,非线性阶段刚度发生明显折减,跨中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长幅度最大,因此,混合壳单元法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力学行为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