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日给予0.5mg恩替卡韦治疗,于治疗0、12、24、48周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IFN-γ及IL-4水平,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B7-H1mRNA水平。结果 1应答组患者PBMCs中B7-H1mRNA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呈进行性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5),而无应答组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无显著变化(P=0.466);2应答组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呈上升趋势(P<0.05),无应答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虽也呈上升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答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表现为持续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不仅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免疫恢复和调节的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减少抑制性共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对治疗前后肝穿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结果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水平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0水平略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血清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72.22%。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组(G≥3级)与炎症活动度低组(G≤2级)经治疗后观察,前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88.89%,后组达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可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失衡,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力的恢复,特别是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明显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ConA活化小鼠脾细胞~(125)I—UdR掺入法,对111例各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①除急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外,其他各型HBV感染者IL-2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0.05),降低程度与临床病型有关;②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组IL-2活性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结果提示IL-2活性的改变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在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炎症反应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1例急性GA(AGA)患者、23例非AGA(NAGA)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HC),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14的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浆sCD14、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单核细胞绝对值(MO)等血常规及血尿酸(UA)等指标变化,比较3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与PBMCs的CD14mRNA表达及血浆sCD1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AGA组PBMCs中CD14mRNA表达量高于HC组(P<0.05);HC与NAGA组血浆sCD14蛋白表达低于AGA组(P<0.01),且NAGA组表达低于HC组(P<0.05);AGA组CRP蛋白水平高于HC与NAGA组(P<0.01);AGA、NAGA组血浆IL-1β、TNF-α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HC组(P<0.01),且AGA组IL-1β蛋白水平高于NAGA组(P<0.01);AGA组和NAGA组WBC高于HC组(分别P<0.01,P<0.05);AGA组GR、MO均高于HC组(P<0.05),AGA组MO高于NAGA组(P<0.05);AGA与NAGA组UA均显著高于HC组(P<0.01)。AGA组PBMCs的CD14mRNA表达与IL-1!呈正相关(rs=0.362,P=0.045);NAGA组血浆sCD14蛋白表达与GR呈正相关(rs=0.397,P=0.030)。结论 sCD14在GA患者的炎症反应中表达异常,提示sCD14在GA患者的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胎盘和正常胎盘在HBxAg(hepatitis B x antigen)蛋白表达上的不同,探讨HBxAg在HBV宫内感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4例已证实发生宫内感染的HBsAg(hepatitis Bsurface antigen)阳性孕妇(感染组)和10例正常健康孕妇(对照组)的胎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各组胎盘中HBxAg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HBV感染组的胎盘中可检测到HBxAg的表达,且高复制组(HBV DNA>1×103拷贝/mL)染色吸光度值明显高于低复制组(HBV DNA<1×103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高复制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低复制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xAg/抗细胞凋亡是HBV DNA高复制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而HBV DNA阴性孕妇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对荷瘤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7)的诱生作用,探讨其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提取当归补血汤,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的含量,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和IFN一γ的含量均较模型组增高,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各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一γ mRNA的表达水平均增高,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 超滤膜提取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DF-1/CXCR7对胃癌SGC-7901细胞合成及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XCR7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XCR7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SDF-1干预,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LV-shRNA-NC),LV-shRNA-NC+SDF-1组,CXCR7沉默组(LV-shRNACXCR7),LV-shRNA-CXCR7+SDF-1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mRNA表达;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IL-8的蛋白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的变化。结果 1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CXCR7沉默组SGC-7901细胞CXCR7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2与LV-shRNA-NC组相比,LV-shRNANC+SDF-1组IL-6及IL-8的mRNA表达及分泌明显增加(P<0.01),LV-shRNA-CXCR7组IL-6及IL-8mRNA表达及分泌减少(P<0.05);与LV-shRNA-NC+SDF-1组相比,LV-shRNA-CXCR7+SDF-1组IL-6及IL-8mRNA表达及分泌明显减少(P<0.01)。而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及分泌在4组间无明显差异。3NF-κB p65核内表达、t-IκBα及p-IκBα表达在4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SDF-1可能通过CXCR7促进SGC-7901细胞合成及分泌炎症因子IL-6及IL-8,但不依赖于NF-κB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生的免疫机制,明确在Graves病(Gravs,disease,GD)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motos sthyroiditis,HT)甲状腺内Thl/Th2平衡偏移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3例GD、12例HT患者甲状腺内浸润单个核细胞IFN-γ、IL--4细胞因子抗原表达,并检测这些患者外周血甲状腺刺激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免疫学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D、HT患者甲状腺内浸润单个核细胞IL--4、IFN-γ阳性表达高于正常(P<0.05);GD组Th2类细胞因子IL--4阳性表达明显高于Thl类细胞因子IFN-γ阳性表达(P<0.01);而HT组TN类细胞因子IFN-γ阳性表达明显高于Th2类细胞因子IL-4阳性表达(P<o.01);GD患者的IL--4阳性表达均与甲状腺刺激抗体显著正相关(r=0.67);HT患者的IFN-γ阳性表达均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r=0.57)。结公GD患者甲状腺以分泌IL--4的Th2浸润为主,而HT患者甲状腺以分泌IFN-γ的Thl浸润为主,AITD的发病与Thl汀h2平衡偏移及其分泌的Thl/Th2细胞因子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Toll样受体4(TLR4)与气道炎症的关系及维生素D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1,25-(OH)2D3干预组(每组8只)。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应用计算机图像系统测定支气管壁厚度,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HMGB1和TLR4表达,同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将BALF进行细胞学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BALF和外周血中HMGB1、TLR-4、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哮喘组小鼠肺组织HMGB1和TLR4表达较强,干预组表达较弱。哮喘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均为P<0.05);干预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明显上升(均为P<0.05)。哮喘组BALF和外周血中HMGB1、TLR4和IL-4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干预组BALF和外周血中HMGB1、TLR4和IL-4含量均明显低于哮喘组,IFN-γ含量明显高于哮喘组(均为P<0.05)。BALF中HMGB1和TLR4含量分别与细胞总数和IL-4浓度均呈正相关(r1为0.796、0.730;r2为0.695、0.648;均为P<0.05)。结论 HMGB1和TLR4与气道炎症和免疫紊乱有关;适量1,25-(OH)2D3可减轻气道炎症,可能与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四氯化碳(CCl4) 复合因素诱导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的形成过程中,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8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2周组、4周组、6周组,每组20只.予以CCl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并在2、4、6周3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8、TNF-α、IFN-γ和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IL-18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①CCl_4复合因素诱导的实验性大鼠,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2周时大鼠肝脏组织细胞肿胀变性,6周时有大量纤维增生,部分肝组织有假小叶的形成;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实验大鼠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造模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造模组肝脏组织匀浆中IL-18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造模6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CCl_4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IL-18、TNF-α、IFN-γ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该3种细胞因子与肝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RWD结构小泛素化增强子(RWDD3)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为探讨RNA干扰技术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RWDD3基因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RWDD3的3条siRNA的靶点序列,合成含干扰序列的双链DNA发卡结构shRNA,分别与双酶切后的载体连接,构建3种重组质粒pGC-LV-shRNA1、pGC-LV-shRNA2和pGC-LV-shRNA3,并转化于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阳性克隆质粒测序,转染293T细胞,生产慢病毒颗粒,并检测病毒滴度。将3种重组慢病毒及阴性对照病毒分别感染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WDD3mRNA和蛋白的沉默效果。结果测序结果证实3种慢病毒载体均包装成功,滴度分别为5×10~(11) TU/L、4×10~(11) TU/L、5×10~(11) TU/L。感染U251后,RWDD3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较阴性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LV-RWDD3-shRNA-1作用显著,mRNA表达下调79.2%,蛋白表达下调68.2%(P<0.05);而阴性感染对照组和未感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3种RWDD3shRNA慢病毒表达,可有效下调U251细胞RWDD3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为进一步研究以RWDD3为靶点的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提供稳定转染细胞的载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C mRNA的表达情况,取1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乳腺癌组VEGF-C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VEGF-C mRNA的表达率及表达程度高于淋巴结非转移组(P均<0.05);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638,P<0.01).结论 乳腺癌中VEGF-C 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VEGF-C mRNA的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MGB1水平,并对其中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MGB1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进行相关化验指标的检测,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002年标准版公式即:MELD分值=3.8×ln[胆红素(mg/dL)/18]+11.2×ln(INR)+9.6×ln[Cr(mg/dL)/88]+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MELD评分计算。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14.29±4.01、49.68±7.72、61.92±15.42,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HBV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62.02±16.16、62.59±14.9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HMGB1水平与MEL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动态检测发现,死亡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持续下降,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下降至第7天后出现再次上升趋势。结论 HMGB1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MGB1水平与MELD评分及患者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动态检测血清HMGB1水平,可能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全世界约3亿人口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我国有1.2亿以上。依亚洲资料估算HBV携带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于非HBV感染者,台湾一份报告高200倍,有肝硬化者发生肝癌危险性最大。活动性肝硬化的5年存活率为55%,虽然肝移植可改善存活率,但是移植肝再感染几乎不可避免。如果HBV持续复制,慢性迁延性肝炎(CPH)也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Cir),发生率高达1/3。可见,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干扰素(IFN)治疗(5MU,每周3次,6个月)后,4.0%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CHB)患者出现治疗反应,但亚洲人对IFN治疗反应率低,仅为17%(9/54)。为能在CHB治疗中合理应用IFN,本文就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疗效及影响因素,病例选择、副作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近年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西部地区医院2014年至2015年期间确诊为肝包虫病的患者409例,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采用ELISA方法进行HBV表面抗原血清阳性测试;卡方检验明确HBV共感染在不同类型肝包虫病中的流行情况。以是否感染HBV为标准分组,以不同类型肝包虫病分层,对比HBV病毒共感染对不同类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肝包虫病患者共感染HBV后出现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更为严重的肝脏功能损伤。与囊型肝包虫病患者相比,以多房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HBV病毒共感染的机会更高(38.4%vs.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以细粒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共感染HBV比无HBV共感染者肝脏功能损伤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以多房棘球绦虫为病原体的泡型肝包虫病共感染HBV患者较之无HBV共感染者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肝脏损伤,肝功能指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更容易出现HBV病毒共感染,并且会导致更严重的肝脏损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罗格列酮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生殖内分泌门诊150例PCOS患者,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135名月经周期规律的正常女性为对照组。PCOS组分为胰岛素抵抗(IR)组和非IR(NIR)组,IR组46例口服罗格列酮4mg,1次/d,共12周,3月后复测上述化验。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两组受试者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结果①PCOS组和对照组脯氨酸/丙氨酸(P/A)型频率分别为6.7%和5.9%(P>0.05),丙氨酸(Al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和3.0%(P>0.05);②PCOS组睾酮(T)水平与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r=0.69,P<0.01);T与PPAR-γ2 Pro12Ala变异频率呈负相关(r=-0.91,P<0.05),PCOS-P/A组T水平小于脯氨酸/脯氨酸(P/P)组(2.24±1.14,2.58±0.83nmol/L,P<0.05);③罗格列酮组(46例)均是P/P型基因,用药后,27例排卵(58.70%),12人妊娠(26.10%),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0.02±0.01,0.03±0.01,P<0.05),T浓度下降(3.56±0.45,2.21±0.63,P<0.05)。结论①PPAR-γ2基因Pro12Ala突变的PCOS妇女雄激素水平低下,提示Ala等位基因是一个保护基因;②罗格列酮改善PCOS患者卵巢功能的临床疗效异质性与PPAR-γ2Pro12Ala多态性可能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VD)、DNA倍体、免疫表型与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24例前列腺增生症(BPH)、2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LGPIN)、26例前列腺癌(PC)伴发高级别上皮内瘤(HGPIN)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CD34、34βE12、P63、P504s表达的检测,定量测定其MVD和细胞核DNA倍体.结果 不同级别的PIN中MVD和DNA平均倍体均明显高于BPH组,但明显低于PC组(P<0.01),且随PIN级别的增高,DNA倍体的异多倍体数及MVD值随之升高(P<0.01).DNA倍体与MVD呈正相关关系.34βEl2和P63在BPH和LGPIN腺体周围的基底细胞呈连续阳性,在HGPIN中呈断续阳性,在PC中呈阴性.P504s在HGPIN中呈灶状阳性,在PC中呈强阳性,在BPH和LGPIN中呈阴性.结论 DNA倍体、MVD与PIN密切相关,是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免疫表型进一步证实PIN特别是HGPIN是PC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天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对MMP-2、MMP-9和TIMP-1转录水平的调节。方法分别在HL-60细胞生长的不同时期(1-5d)收集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MMP-2、MMP-9和TIMP-1mRNA的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的IFN-γ作用于HL-60细胞,24、48h后RT-PCR检测MMP-2、MMP-9和TIMP-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细胞接种后24hMMP-2和MMP-9的mRNA水平最高,但TIMP-1表达相对恒定。IFN-γ各个浓度组对MMP-2和MMP-9mRNA表达均有抑制作用(P<0.05),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高mRNA表达减少;TIMP-1对其调节不敏感。结论明确了白血病HL-60细胞株在转录水平表达MMP-2、MMP-9和TIMP-1;IFN-γ对MMP-2、MMP-9mR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TIMP-1转录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偏移现象。方法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7例SLE患者和17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I、L-10I、L-12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SLE患者的IL-10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L-12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失调,IL-10升高,IL-12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