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三峡蓄水以来涪陵至长寿河段水流条件的变化情况,收集了三峡工程各蓄水期库区沿程各水位站水位资料,以及库区代表水文站流量资料。利用一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了成库初期3级特征流量下涪陵至长寿河段通航水流条件(水深、流速、比降),进行了水流条件变化对比分析,简述了航道条件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
关于山区河流码头施工水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成库后,经验取值的方法不再适用于内河山区河流码头建设的施工水位确定。以寸滩码头为例,分析了码头所在河段天然情况下历年各月平均水位、成库后各月水位后,得出可连续施工天数;结合工程量,将其与预计施工工期对比,再视特殊具体洪水情况,作出调整。该方法较传统经验取值法更为准确、合理,对施工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模糊控制技术在三峡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三峡模型中实现的Fuzzy-PID水位控制系统和Smith-Fuzzy-PID流量控制系统,给出了系统控制原理,实际运行结果。证明应用Fuzy-PID和Smith-Fuzzy-PID模糊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模型试验系统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4.
修建合川枢纽主要是防治和拦截长江上游泥沙的需要。笔者计算了不同冲沙流量时坝前各典型年的水位调度方案,运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了合川枢纽建成后泥水的淤积过程,淤积部位,分析了不同冲沙流量的排沙比和淤积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三峡模型中实现的Fuzzy PID水位控制系统和Smith Fuzzy PID流量控制系统 ,给出了系统控制原理 ,实际运行结果 .证明应用Fuzzy PID和Smith Fuzzy PID模糊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模型试验系统控制性能 .  相似文献   

6.
从2003年6月-2006年9月三峡水库库水位按135 ~ 139 m方式运行(枯水期坝前水位139 m,汛期坝前水位135 m),其回水末端位于涪陵李渡附近,常年库区在丰都以下.分析了该阶段蓄水期三峡库区原型观测资料,研究了万州(—)涪陵李渡河段床沙沿程变化特性及淤积物的级配组成,由该河段的床沙粒径变化分析其泥沙基本...  相似文献   

7.
水位流量非一致性对航道设计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益农 《湖南交通科技》1997,23(1):55-57,61
本文分析了天然河流产生水位、流量序列非一致性成因及其对推求航道设计水位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几种处理非一致性的方法和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建立贴体正交网格,对川维厂取水口河段在三峡成库后进行不同流量工况下的流场计算,运用一个水文系列年循环计算出成库后该河段的悬移质淤积过程、淤积量、淤积分布.分析计算结果得出:成库后工程河段断面流速减少;取水口位置水势未变,水面依然存在横比降;悬移质主要在两岸的回流区和缓流区成累计性淤积,淤积速率基本一致.着重分析了取水口位置的水流条件变化、淤积后的河演变化对正常取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建立贴体正交网格,对川维厂取水口河段在三峡成库后进行不同流量工况下的流场计算,运用一个水文系列年循环计算出成库后该河段的悬移质淤积过程、淤积量、淤积分布.分析计算结果得出:成库后工程河段断面流速减少;取水口位置水势未变,水面依然存在横比降;悬移质主要在两岸的回流区和缓流区成累计性淤积,淤积速率基本一致.着重分析了取水口位置的水流条件变化、淤积后的河演变化对正常取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诱发神女溪岸坡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列举出诱发巫山神女溪滑坡的因素,从而分析巫山神女溪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位变动诱发库岸滑坡的机理,研究其破坏形成机制是防治库岸滑坡的核心.简述在库水位变化情况下,岸坡库水间相互作用及其岸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梯级渠化结合库区航道整治工程,是山区河流航道建设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山区河流洪水期陡涨陡落、水流形态较差,梯级电站通航设计中通航水位、流量、水位变幅等参数的合理确定较为困难.结合山区河流通航设计实践,以乌江为例,研究了枢纽通航流量及相应水位计算方法,提出了满足枢纽下游航道及港口要求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齐泰嫩江大桥是齐泰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桥址地处嫩江下游江段,属平原区宽滩性江段,江岸线很不稳定,洪水泛滥宽度宽,下游河槽变迁活动剧烈,大桥的水文计算尤为重要。详细描述了桥址处自然条件,提出了水文孔径计算要点,介绍了设计洪水流量与水位的计算方法、通航水位、流冰水位、施工水位等各种特征水位的确定依据,说明了桥孔长度、壅水、冲刷的计算方法,以及桥高及河滩路堤高度的确定过程,最终汇总计算成果,为类似大型桥梁的水文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湘江长沙水文测站1960~2008年逐日水位流量资料,分析了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流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对历年枯水期平均流量序列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可知,枯水期平均流量存在时间尺度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明显的以10年为主周期的变化,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着小尺度的周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时间尺度特征较不明显,与枯水期低水位变化趋势进行对比,枯水期水位变化趋势与流量变化趋势不相符.  相似文献   

14.
修建合川枢纽主要是防洪和拦截长江上游泥沙的需要 .笔者计算了不同冲沙流量时坝前各典型年的水位调度方案 ,运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了合川枢纽建成后泥沙的淤积过程、淤积部位 ,分析了不同冲沙流量的排沙比和淤积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分析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坝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得出土谷塘坝址在中低水位时,采用Q~槡A R法外延成果的流量偏大;土谷塘坝址下一个梯级大源渡枢纽顶托流量上限值为3 600 m3/s;根据水情遥感系统测得土谷塘坝址月平均径流较Q~A槡R法外延成果的偏小;参考株洲枢纽蓄水后对大源渡枢纽坝下中低水位的顶托影响,并将涔天河水库扩建后的补水及土谷塘坝址以上各电站水库的调节作用综合考虑,建议土谷塘坝下通航水位在原有47.90 m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抬高至48.57 m。  相似文献   

16.
定床状态下,一次洪水的水位-流量关系(Z-Q关系)曲线通常呈逆时针绳套型,而对汛期自然河道连续洪水情形下Z-Q之间的绳套曲线型态尚不清楚。基于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2016年6—8月汛期水位流量实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Z-Q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期长江下游汛期洪水类型为流域性洪水;小洪水绳套曲线可呈顺时针-逆时针交替型,大洪水则总体呈顺时针型。此外,小洪水的洪水特征值出现的顺序为最大流量、最高水位,大洪水则相反。分析认为,该洪水期河道河槽和岸坡冲刷严重,需考虑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岸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对两坝间通航条件影响试验研究成果表明,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具有流量大,流量变幅大,水位波动强等特点,电站调峰过程中两坝间河段沿程流速、比降较枯水期调峰显著增大,对航运的影响更为明显,在三峡电站日均下泄流量10000~15000m3/s时,两坝间河段的航行条件尚能满足万吨级船队的航行要求,但日均流量为20000m3/s时,两坝间重点滩段的流速、比降,已接近或超过万吨级船队的允许值,船队上行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库尾段回水水面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水位、流量资料、结合非恒定流的计算方法、对三峡工程库尾段长寿 ̄海关河段回水曲线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可供各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体吸水蠕变强度衰减是散体滑坡演绎启动的根本原因,以巫山冯家坝滑坡为例,由室内试验得到不同饱和度下松散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应用大型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研究了降雨条件下散体滑坡的演变趋势。分析表明,滑坡的最大位移发生在滑坡体后缘,且随松散土体饱和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塑性区主要分布在滑坡体后缘,随饱和度的增大,塑性区不断扩大,滑坡的稳定系数降低,达到饱和时,稳定状态接近极限平衡。冯家坝斜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长期暴雨和三峡Ⅲ期坝前水位浸泡共同作用下,很可能诱发滑坡形成灾害。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静态交通流分配理论难以处理网络流量演化的问题,给出了基于交通流 反λ 基本图的流量分配新模型.通过不断求解新模型更新路段交通状态,明确了利用静态交通 流分配模型分析网络交通流演变的具体方法.假设网络路段均处于自由流状态,通过求解得到 平衡路段流量,判断是否达到临界流量.将路段流量达到临界流量的路段设定为拥挤状态,重 新求解平衡流量,判断是否仍存在达到临界流量的路段.依据上述思路,直到新的模型无解或 无新的路段达到临界流量.本文通过定义网络不同级别的拥挤瓶颈,完成对网络流量演化的分 析描述.算例验证了新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新理论提供了分析网络交通状态演变的新思路, 拓展了静态交通流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