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焊接作为船舶和海工装备建造的关键技术,中小组立部件是船舶装配的重要对象,加大对中小组立焊接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是进行船舶智能制造的重要一步。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船舶中小组立焊接机器人,文章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中小组立机器人将多学科技术融入具备不同特征的中小组立生产中,在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同时提高造船厂自动化生产效率,实现高效造船。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内首个船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对机器人生产线如小组立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等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包括工艺流程及布置、生产模式对比改进、提质增效和人员减配等,为船舶智能制造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船舶企业焊接自动化率,研究面向机器人焊接的小组立三维结构模型处理、复杂结构机器人焊接仿真、复杂结构焊接工艺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以提高船舶部件的焊接效率和质量。明确船舶小组立复杂结构智能焊接装备应用方案:针对加工对象梳理焊接流程;利用软件建立工艺数据库以实现焊接数据处理;完成控制系统设计和总体结构优化。利用该方案构建的智能焊接装备在船厂得到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中国将"大型造船多分段全自助焊接双臂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列入863计划,承担这一计划的是位于连云港的中船重工716研究所。目前他们已经研制出船舶舱室焊接机器人、船舶龙门架焊接机器人。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国家也正在加大机器人在船舶、飞机、民爆、传感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应用示范的推广力度,提升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相对于通  相似文献   

5.
焊接机器人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飞  严铿  邹家生 《江苏船舶》2009,26(3):41-44
为了加快造船周期、提高船舶焊接质量、减轻焊接工人劳动强度,在2020年前实现我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船舶行业推广使用焊接机器人势在必行。在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船舶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船舶工业应该逆势而上,苦练内功,深入开展机器人船舶焊接生产应用研究,迅速提升船舶焊接装备技术,为推动船舶行业的大发展、迎来船舶市场的下一个春天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陈飞 《造船技术》2011,(5):34-36,43
介绍了激光焊接技术的原理、特性,结合船舶本身的加工和应用特点,阐述了激光焊接技术在船舶制造中的良好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船舶船体复杂曲面的焊接存在曲率变化大、焊缝长和焊接姿态变化多等问题,本文设计了爬行式机器人自动焊接系统。通过旋转电弧V形坡口上坡和下坡焊等焊接试验对爬行式机器人自动焊接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爬行式机器人可以实现船舶船体复杂曲面的自动焊接,并且能保证焊接质量、提高船舶焊接效率。结果表明爬行式机器人在船舶复杂曲面的自动焊接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船舶合拢管的制造一直是船舶制造的瓶颈之一。针对传统制造方法材料和动力能源的消耗大,精度差易等返工问题,研制了合拢管设计制造系统。该制造系统基于设计规划和工艺知识库的合拢管测量系统软件及智能化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合拢管不同空间位置的精确测量、定位、拟合设计和再现制作。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制作质量高,能提高船舶管系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从KCONG软件模型重构所需要的标准接口数据文件出发,阐述SPD软件焊接模块开发、焊脚高度设置和基准面选择的问题。通过非干涉部件筛选、SPD软件焊接图纸的开发和流程优化,解决小组立机器人在实际应用施工时的图纸问题,使该项基于SPD软件的智能制造技术在我国船舶企业顺利实现实船化应用。  相似文献   

10.
12市月1 8日,随着南通市委副书记、长张国华的宣布,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第四条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点火投产,标志着公司在船舶智能制造的机器人应用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焊接逐步取代手工焊已成为工程装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窄间隙机器人自动立焊系统代替传统手工电弧焊,研究一种178mm超厚桩腿齿条板双面同时立焊对接工艺。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选用合理的焊接工艺,机器人自动立焊系统在实现良好的齿条板自动化对接的同时,焊缝成形美观,综合力学性能良好。与传统手工电弧焊对接工艺相比,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大型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广泛应用,对机器人安全防护策略提出更高要求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在对大型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设备碰撞和人员安全角度入手,对机器人本体、上位机控制系统、视觉安全系统和物理限位等方面的安全防护提出明确的配置方案,并在实际的焊接工作站中得到验证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船厂对船体平面分段结构优质、高效制造的技术需求,以船体平面分段中间产品加工为功能对象,进行船体平面分段智能制造流水线装备的研发制造,突破流水线总体设计、智能化焊接、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条包含拼板装焊、纵骨装焊、中组立制造等多工位的智能化流水生产线。通过工程应用实现船体平面分段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以智能装备为标识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变,可显著提高船体结构加工制造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薄板分段车间的焊接装备复杂化程度高、焊接作业监控困难、焊接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研究薄板分段车间T型梁焊接机器人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开发一种基于对象链接与嵌入过程控制的统一架构[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for Process Control Unified Architecture,OPC UA]技术的T型梁焊接机器人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对T型梁焊接机器人的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态和中间产品质量等进行在线监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生产过程监控与分析等功能,可消除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车间生产透明化,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15.
船用管-法兰机器人焊接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首条船用管-法兰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的系统组成及特点,重点论述了管-法兰机器人焊接工艺.研究表明:采用机器人焊接能适应国产管材尺寸偏差大和椭圆度大的现状,并降低了管道上料的位置要求;焊缝成型美观,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与单人单枪的手工焊相比,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针对焊接工艺数据的高效管理与应用需求,设计船用薄板机器人激光复合焊接工艺数据库。基于焊接工艺设计、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生产加工等3个场景,该系统由数据信息管理、焊接工艺定义、标准系统查询、实例检索推理、数值模拟验证、焊接工艺规程(Welding Procedure Specification, WPS)制定和焊接工艺反馈等7个功能模块组成,对于解决激光复合焊接的数据管理问题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甲板片体框架结构特点和机器人智能化焊接工艺要求,在合理的甲板片体分段划分基础上,综合运用机器人智能控制、离线编程、焊接工艺数据库和视觉识别等技术,完善机器人焊接作业流程,优化机器人焊接分段作业顺序,提高机器人焊接可达性,可进一步提高甲板片体框架结构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driving mobile welding robot. The robot is used to weld U-shaped welding areas in enclosed double-hull structures. In order to place itself inside the double-hull structure, the robot is capable of passing through an access hole 600 mm wide and 800 mm high. 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 mechan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of the robot. The mechanical system of the robot consists of an eight-axis mobile platform, and a six-axis welding unit. The control system consists of a main controller, a welding machine controller (arc sensor board), and seam tracking sensors, i.e., a touch sensor, a laser sensor, and an arc sensor.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bles that would be dragged by the welding robot, the main controller is designed as an embedded type that is mounted on the back of the mobile plat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