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避免港航建设中的盲目投入张忠阳我国基本建设投入正逐步向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的交通等基础行业倾斜,改变交通运输“瓶颈”现象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宜昌市正抓住长江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联运作用,大力发展水运设施建设。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2.
梁洪 《珠江水运》2008,(2):19-20
回顾2007年,云南水运的发展,就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水运市场安全监管、新型船舶改造等方面,无一不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兴航之路,全省水运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辉煌无限。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云南省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水运经济快速发展对消防安全环境的迫切需求,在原交通部的重视支持下,中国水上消防协会应运诞生!30年来,中国水上消防协会围绕水运经济发展中心,坚持服务宗旨,为促进港航水上消防安全基础建设,提升港航水上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水运经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积极发挥协会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点,主动开展消防业务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港航企业、会员单位及相  相似文献   

4.
2003年,经交通部批准将水富至宜宾航道编入长江干线航道规划。随着金沙江四级水利枢纽的建设,航道条件必将得到极大改善,水运经济将会得到快速提升。加快金沙江水运建设,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云南和四川两省及沿江港航企业的共识。航道是基础,航运要发展,航道必须先行。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建设应把握的方向,发展水路运输正是符合这一发展模式的需要。近年来,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运建设的投资力度因此而加大,随着浙江交通三大建设和港航强省战略的实施,以及杭州水运强市、城市化发展的推进,杭州港航迎来了一个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相似文献   

6.
综合信息     
《珠江水运》2007,(5):53-53
19亿元助力广西水运发展从广西港航管理局最近召开的全区港航工作暨港航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7年,广西水运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完成投资19亿元。广西交通厅副厅长潘巍在会上强调,广西港航管理部门必须抢抓机遇,着力提高水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内河水运经济的发展对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经济发展需要关注区域的生态环境同步发展。本文就内河经济绿色发展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内河水运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探究新时期内河水运经济绿色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集装箱化》2013,(11):22-22
由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2013中国港航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港口航运物流展览会于10月30―31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及国际知名港航企业和咨询机构的嘉宾共计逾400人齐聚一堂,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港航业发展自救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港口不仅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更是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和区域经济增长引擎,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9.
港航发展对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用于研究港航要素变化对区域经济变化的影响程度,旨在通过建立模型,测算不同港航要素(以水路建设投资、沿海、内河港口吞吐量、水路货运量、水路货运周转量等指标表征)变化对区域经济要素(以GDP、外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税收等指标表征)变化的敏感度(即变化幅度)。研究结果能为管理部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顾林 《中国水运》2009,(8):26-2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港航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思想,而港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港航信息化建设密切联系。湖州港航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近六年来更是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水运业快速发展和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同时,湖州港航始终坚持“科技兴航”,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管理,充分发挥了港航信息化效能。  相似文献   

11.
重庆内河运输条件优越。大力发展重庆水运,将极大地促进重庆经济迅猛发展。结合重庆水运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全面的评价重庆水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重庆水运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对重庆水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合理性,为重庆水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茅尾海浅滩位于河流出口与潮水相互作用的区域,航道开发面临特殊的水流、泥沙问题。借助潮流物理模型试验,模拟整个茅尾海海域潮流情况,对开发航道方案流态、潮流场变化进行模型试验对比分析,对航道泥沙淤积问题进行计算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3个方案中,瓦泾江出口航道挖深最大,航道水流增加最大,淤积强度也最大,不利于航道维护;大榄江航道方案B利用深槽,挖深较小,水流变化也不大,但航道最大横流最大,不利于船舶航行安全。鉴于在河流出口与潮水作用浅滩开挖航道将面临落潮归槽水流影响、局部流速及淤积量增加较大、航道拐弯处横流太大影响船舶安全等问题,航道开发应尽量利用横流较小的深槽,可适当进行开挖。  相似文献   

13.
史云霞  陈一梅 《水道港口》2007,28(4):261-264
随着国内外内河航运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各种内河航道护岸结构型式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而国内外内河航道护岸工程已开始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护岸结构型式,努力寻找既能保证功能要求同时又具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特点的新型护岸型式,内河航道护岸结构型式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形势。通过现场调查、网上搜集等多种方式对国内外内河航运发达的一些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和美国等)涌现出的新型护岸结构型式进行了调查搜集,对这些新型的内河航道护岸型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进而总结了国内外内河航道护岸型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号召发展长江航道为背景,在生态航道建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以满足生态效益需求为核心,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目标,实现长江航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江航道承载力概念。借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运用系统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对航道承载力系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航道承载力的定义、内涵、特征及航道承载力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锐  李正  王飞 《水运工程》2019,(12):123-126
针对内河航道疏浚工程传统设计各流程之间缺乏信息传递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Civil 3D特点和设计的特殊需求,提出内河航道疏浚工程BIM正向设计思路,基于Civil 3D建立了内河航道疏浚工程BIM正向设计方法。通过二次开发改进Civil 3D部分功能,优化了设计过程中疏浚工程量输出和批量出图功能。结果表明,采用BIM正向设计方法对磨刀门航道疏浚工程进行正向设计,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楼飞  阮伟 《水运工程》2012,(4):111-116
合理开发北港航道可缓解目前长江口主航道在南港段面临的巨大通航压力、畅通长江黄金水道、拓宽上海港在长江口的岸线利用范围。通过分析北港航道的开发条件,对北港航道的可开发规模及开发时序作出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可通过规范北港通航,利用自然水深建设5 000吨级航道,部分缓解南港的通航压力;近期可开辟8 m航道,通航2万吨级及以下船舶;中远期则需全面整治北港,开辟10 m航道,满足3万吨级船舶的通航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苏州水运的回顾,对苏州航道现状分析,以及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运的需求,提出航道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南槽航道进一步开发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南槽河势现状及碍航性质为切入点,分析南槽航道开发条件,并探讨其进一步开发的基本思路及框架。研究分析表明,南槽河势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和南汇边滩围垦等工程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航道开发条件良好,但同时面临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邻近港口航道安全运营等约束限制。为进一步开发南槽航道,应着眼于河口整体性,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立足于航道条件,整体规划、分期推进;注重开发时机,因势利导、择机实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社会正在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交通、绿色交通、环保交通,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同时兼顾水运事业的发展需求,切实保护和发展好水运资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同步实施金宝航道"六改三"升级改造,将所有通航设施与南水北调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成、同步验收,将通航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专项资金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统筹使用,并对重要通航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详细介绍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重点梳理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我国主要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前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航道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整体仍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