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随着灌注桩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l用,这类桩的固有缺陷——桩端沉渣和桩侧泥皮过厚会导致桩的端阻力和侧阻力显著降低。按照国家桩基技术规范要求,计算灌注桩的承载能力时,其端阻力和侧阻力取值相对较低,所以有效的处理桩端沉渣和桩侧泥皮,成为桩基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当前,灌注桩端河岸侧后灌浆技术就是针对灌注桩的工艺缺陷,以提高灌注单桩承载力,减少建筑物总体沉降两的新技术,且这项技术已得到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2.
通过桩基静载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摩擦型钻孔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桩身轴力变化及沉降等特征,并计算出了各分层土的桩侧摩阻力系数,为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基桩极限承载力、侧阻力及端阻力试计比(试验值和计算值的比)的分布特征,讨论了侧阻力和端阻力对总承载力的影响情况,并建立了相应的基桩承载力功能函数。以灌注桩和打入桩为例,分析表明: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试计比集中分布在0.75~1.45,且大都在1.0以上;打入桩的极限承载力试计比大都分布在0.8~1.5,并大于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试计比。另外,对于钻孔灌注桩,端阻力的可靠性水平比侧阻力高;对于打入桩,侧阻力的可靠性水平比端阻力高。提出的方法可为桩基设计规范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钻孔灌注桩地基处理的工作机理及桩端压浆技术在桥梁建设地基工程中的应用。经桩端压浆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增加钻孔灌注桩桩端阻力和桩侧壁摩阻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桩基施工技术,它可有效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某电厂桩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侧土极限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问题。以潮州电厂桩基工程施工中,1#、2#锅炉桩基承栽力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所引发的事故为背景,通过静载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施工质量影响外,泥皮厚度造成的摩阻力损失是造成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不但有效地降低了泥皮厚度造成的摩阻力损失,而且成桩质量好,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结合西宁湟水河大桥1根嵌岩桩桩底压浆前后的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桩底压浆对嵌岩桩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特性发挥的影响:嵌岩桩经过桩底压浆,改善了桩底沉渣的受力特性,增大了沉渣的强度和变形模量;在浆液压力下对桩侧泥皮进行置换填充,在一定程度上渗透挤密桩周泥岩,增强桩身与桩周、桩端整体嵌固能力,嵌岩桩整体承载力提高幅度为14%...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成孔方式对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压浆前后的人工挖孔、旋挖成孔和冲击钻孔灌注桩进行了现场静载试验,分析了成孔方式对最终注浆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成孔方式下灌注桩压浆前后沉降、极限承载力、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改善效果;探讨了不同成孔工艺对压浆过程和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机制,考虑不同成孔方式和浆液上返高度,验证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推荐的后压浆桩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理论注浆量相同时,实际最终注浆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旋挖成孔桩、人工挖孔桩和冲击钻孔桩;压浆后,沉降特性的改善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压浆后,距桩端以上12 m范围内的桩侧阻力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冲击钻孔桩、旋挖成孔桩和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旋挖成孔桩和冲击钻孔桩桩端阻力占总荷载的比例分别提升了17.05%、12.23%和15.10%,均表现出明显的端承摩擦桩特性;人工挖孔桩和旋挖成孔桩侧阻力和端阻力增强系数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基本接近,冲击钻孔桩则相差较大,表明灌注桩成孔方式对后压浆参数的选取和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冲孔灌注桩和旋挖灌注桩桩顶、桩端沉降量静载试验资料及桩身应力应变测试资料的分析,得出桩身荷载传递机理及不同施工工艺在不同荷载水平下桩的受力性状差异.并就影响桩侧摩阻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这一研究表明:桩周土的性质、桩土相对位移、桩端沉渣、成孔时间、护壁清孔方式及加载反力装置均会对单桩极限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桩侧泥皮以及持力层选择范围小等问题,后压浆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具有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沿海地区桩基础处理中。虽然后压浆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介绍了后压浆技术的特点及优势,重点对我国学者近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和评析,展望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在桩基施工中影响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因素,提出从桩侧阻力、桩底阻力和桩身质量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成桩质量,为施工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提供参考,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重庆地区的地质特性和实践经验,造成桩基质量事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测量放线错误,使整个建筑物错位或桩位偏差过大。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发生成桩中断事故,如钻孔灌注桩塌孔,卡钻。灌注桩成桩质量问题,包括沉渣超厚、混凝土离析、桩身夹泥、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筋错位变形严重等。  相似文献   

12.
对软土地区高速公路2400t级桥梁基桩静载试验进行了设计,可采用预应力管桩-筏板基础的形式对支墩下深厚软土地基进行加固以开展堆载法试桩试验。试验得到4根摩擦桩的荷载-沉降曲线,通过取芯验证,桩端清渣干净的摩擦桩荷载-沉降曲线表现为缓变型,桩端下有较厚沉渣与混凝土混合物的摩擦试桩荷载-沉降曲线表现为陡降型。进一步分析了桩端持力层强度对桩侧摩阻力强化弱化效应的作用机理,对不同桩底条件下摩擦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规律有更深的认识,对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某工程大直径桩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桩、理论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进行了4根大直径桩静载荷试验,获得了各试桩的极限承载力;(2)通过在桩身埋设钢弦式钢筋计,量测得各级荷载下桩身的内力变化情况;(3)通过计算得出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规律以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桩基荷载传递特性及侧摩阻力发挥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港高架桥16#墩桩基静荷载试验,查明桩基的安全储备,推求其计算参数,测定钻孔灌注桩各土层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及桩尖反力,为确定桩基承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平衡桩基测试技术,根据西宁海晏路高架桥的2根桩基(SZ1、SZ2)的静载荷试验报告,对泥质岩地区大直径深长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包括桩顶荷载和位移的关系、桩侧阻力、桩端阻力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岩地区嵌岩桩的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开始较为平缓,后来出现明显的陡变阶段。在相同岩层中不同嵌岩桩实际发挥的侧摩阻力相差比较大。微风化泥岩发挥侧摩阻力所需的位移比中风化泥岩以及强风化泥岩小。  相似文献   

16.
后压浆技术可大幅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基于西安至铜川扩建工程试桩的现场静载试验,分析了桩端后压浆的增强加固机理,深入研究了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性,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发挥性状。利用实测结果,得出了后压浆增强系数,并提出了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可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冲击成孔灌注桩在工程建设中已越来越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对冲击成孔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取值的不完善性,通过对某试桩静载试验的试验结果分析进行说明,论述了护壁泥浆与施工工艺对该类型桩的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冲击成孔工艺对地质条件的影响,对该静载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冲击成孔工艺改变了岩层与桩身的摩擦系数,进而影响到桩基的侧摩阻力分布。最后,综合考虑冲击成孔与泥浆护壁两方面的因素,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冲击成孔灌注桩桩土侧阻力标准值qik的取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桩底压力注浆工艺实现了岩土加固与桩基工程的有机结合。现场进行了4根持力层为砂卵石注浆灌注桩和2根非注浆桩的静载压桩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桩周附近的侧阻与端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注浆桩将具有强劲的后继端阻和侧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桥梁桩基中大多采用钻孔灌注桩,主要研究了钻孔灌注桩成孔以及成桩施工工艺,主要包括钻井平台的搭设、钢护筒的沉放、钻孔、钢筋笼安放和混凝土浇筑,同时针对钻孔灌注桩的桩底沉渣问题,对桩底注浆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直径管桩-钢管复合桩基承载特性,依托温州港状元岙港区码头二期工程桩基建设,选取工程桩S1、S2为试验桩,分别开展了竖向静载和水平静载原位试验,测得竖向静载的截面应变值ε,及水平静载下桩顶水平位移Y、桩顶转角θ;计算了竖向静载时不同截面桩身轴力Qaxial、桩端阻力Qpu、桩侧摩阻力Qs,及水平静载时泥面处桩的水平位移Y0、泥面处桩的转角θ0;分析了竖向静载及水平静载过程中桩顶位移S随着竖向荷载Q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以及竖向刚性系数K、不同截面桩身轴力Qaxial和桩侧摩阻力Qs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竖向静载下桩顶荷载-桩顶位移(Q-S)曲线呈缓变形;试桩S1、S2竖向承载力均不小于10500 kN,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桩侧摩阻力Qs随桩入土深度z的增加而逐渐发挥,其分布形式呈"驼峰型";在最大竖向静载Qmax下,试桩S1、S2桩端荷载分担比分别为9.55%、8.45%,均属端承摩擦桩;在水平静载H下,试桩S1、S2的水平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试桩S1、S2的桩身最大弯矩Mmax分别为820、1038 kN·m,均出现在泥面以下3.0 m附近.大直径管桩-钢管复合桩能满足项目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