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对车辆与行人碰撞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车辆与行人碰撞的特点,利用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和软件,建立车辆与行人碰撞的多刚体模型,并对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影响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得出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为车辆与行人碰撞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PC—Crash,建立车一人碰撞事故的再现模型,分别对同一工况下汽车有无ABS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不同碰撞初速度以及利用随机函数确定汽车与行人的随机参数,进行大量的数字化仿真试验,分析事故发生后人体头部重要器官与车体前部碰撞点以及损伤程度的分布规律。根据分析结果,从汽车生产厂商保护行人的角度改善车身布置结构,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行人处于道路交通使用者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屏蔽体、安全带、安全气囊等汽车乘员所具有的保护措施,所以事故伤亡率很高。对行人碰撞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汽车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从车辆对行人头部的碰撞保护仿真分析入手,并开展了实车试验验证,通过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行人头部保护实验中CH4点HIC伤害值超标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并通过仿真分析对改进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根据行人所受伤害的身体分布及伤害等级划分可以看出,头部伤害是导致行人伤亡的关键因素.在头部冲击块试验中,撞击速度、角度、碰撞区域都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参数.各主要国家和机构,根据本地区的交通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试验参数来考核车辆的行人保护能力,统一的国际标准GTR也在不断的改进中.  相似文献   

5.
高速动车组碰撞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RH3动车组为载体,应用碰撞仿真软件PAM-CRASH进行碰撞数值模拟分析,得到CRH3动车组在大变形碰撞时的变形模式及车与车之间的吸能情况、撞击力、撞击作用时间、各车的速度、加速度等一系列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加入假人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对假人模型各伤害指标进行评价,提出碰撞时人体造成伤害的关键因素,实现车辆的被动安全保护,为企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汽车护栏碰撞事故特点的基础上,对汽车与混凝土护栏的碰撞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汽车的有限元模型和混凝土护栏的多体模型,通过不同的碰撞初始条件对汽车与混凝土护栏碰撞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碰撞特性随着混凝土护栏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碰撞时乘员头部和胸部所受的伤害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碰撞人的伤害特性.  相似文献   

7.
由行人所受伤害的分布情况及伤害等级划分可以看出,头部伤害是导致行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头部冲击块试验时,撞击速度、角度、碰撞区域都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参数。各主要国家和机构,根据本地区的交通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试验参数以考核车辆的行人保护能力,其可为我国此类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统计18个车型的《乘用车正面碰撞成员保护》(GB 11551-2003)和《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 11557-2011)中两类正面碰撞试验的试验结果,分析这两种碰撞试验中转向管柱位移与假人头部伤害指标之间的相对关系,得出了转向管柱上移量对假人头部伤害指标HIC的影响比较大的结论,为改进车辆被动安全性能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汽车错位碰撞事故的仿真再现分析提供理论算法,在分析传统一维碰撞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应用局限性.利用经典力学原理,构建了汽车错位碰撞动力学模型与运动轨迹模型.以实际事故案例为对象,分别利用上述模型与PC-Crash软件进行案例分析.将二者的再现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与事故现场车辆残留痕迹进行了对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再现得到的汽车转动轨迹与现场痕迹一致,模型适用于小偏心错位碰撞的事故类型.  相似文献   

10.
根据行人所受伤害的身体分布及伤害等级划分可以看出,头部伤害是导致行人伤亡的关键因素。在头部冲击块试验中,撞击速度、角度、碰撞区域都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参数。各主要国家和机构,根据本地区的交通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试验参数来考核车辆的行人保护能力,统一的国际标准GTR也在不断的改进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汽车安全研究的深入,行人保护安全技术逐渐成为车辆安全开发的热点。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行人安全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行人头部安全技术、行人下肢安全技术,并探讨了行人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罩结构及材料设计中考虑行人头部安全成为设计主流,另外随着头部保护范围的扩大,雨刮及发动机罩铰链也都采用了有利于行人头部保护的设计。吸能式前端结构及保险杠设计,降低了行人下肢的伤害。行人安全气囊技术及行人假人技术是行人保护安全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行人保护的最新设计理念,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活塞结构的主动式发动机罩抬升装置.该装置能够在200 ms内将发动机罩抬升110 mm,有效地降低了车辆撞击行人时对行人产生的头部致命伤害.该装置不会产生新的硬点,可靠性高且制造成本低,保护效果在实车试验中获得验证.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信号交叉口行人环境绩效改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特性方面的局限,本文借助满意度理论,提出基于步行者过街心理感知的主观绩效测评与改善策略优选方法. 利用美国顾客满意度(ACS)理论,结合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特性设计问卷指标体系,构建满意度影响因素间的结构方程式模型(SEM),确定各交互影响因素对满意度的重要性, 利用行人满意度指数(PSI)测评绩效.最后结合重要性程度与绩效水平建立重要性-绩效分析(IPA)矩阵,对提高武汉市信号交叉口步行环境绩效进行改善策略优选,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设计手册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宽度计算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现场调研,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设计规范,提出了计入楼扶梯纵向对应宽度的改进站台乘降区宽度测算方法;并采用计算机行人仿真工具,分别根据原方法和改进方法计算得到的站台宽度建立了案例车站的实体环境,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两种方法设计的车站的行人密度分布、行人时间损失、站台集散时间等指标.指标对比显示,对站台集散能力起决定作用的是站台楼扶梯,采用改进的计算方法,站台宽度虽然有缩减,但是整体服务水平降低不大,改进的计算方法在满足站台安全舒适性的要求的同时可缩减车站规模.  相似文献   

15.
多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相位设置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相位组合技术,对行人相位与机动车相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次过街条件下行人相位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行人相位设计方法缩短了行人过街最短绿灯时间,降低了过街人均延误。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高校出入口行人过街的特殊性,缓解过街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对行人过街特性及过街设施进行研究.以大连交通大学正门前黄河路段为调查对象,进行行人过街特性与机动车运行特性的交通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平峰时段与高峰时段的行人过街特性及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特性.基于高校行人过街的特殊性,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方案.研究表明,高校行人过街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性,应充分考虑该特性及过街安全性来设计行人过街设施.  相似文献   

17.
依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以常熟市步行交通调查分析为例,归纳总结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运行特征和基本问题,探索步行系统的规划体系、设计要点及改善方案.提出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系统规划体系框架.围绕宏观的特色化分区、中观的特色化单元、微观的特色化空间,连续的步行网络和步行通廊...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并为行人事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建成环境“5D”要素为基础,围绕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和交通系统这3个维度构建昼夜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基于轻度梯度提升机构建昼-夜间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模型,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机制,结合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归因分析方法揭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段异质性;昼间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主要受人行道可达性、地铁站可达性及学校邻近度等因素的影响;夜间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主要受人行道可达性、娱乐兴趣点(POI)指标及道路照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昼间时段学校邻近度介于[0, 3]km时,地铁站可达性小于1km时,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有较大抬升作用;夜间时段娱乐POI可达性小于0.5km时,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有抬升作用;不论昼夜,人行道可达性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均有压降作用,且临街院门密度低的区域行人事故严重程度较 高。昼-夜间模型均表现出优秀的效果,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6.38%和92.08%。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不同老年人比例在不同行人流量下与行人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借助行人流量对行人服务水平分级,通过人工提取重庆市3个信号交叉口的老年人和中青年人过街的自由速度及加速度标定仿真参数,借助微观仿真平台获取不同行人服务水平下不同老年人比例与行人步行速度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模型确定老年人过街比例与设计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中老年人比例介于21%~41%,建议行人过街设计速度为0.94 m ⋅s-1;老年人比例超过41%后,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应设定为0.86 m ⋅s-1,以满足老年人的过街需求。  相似文献   

20.
检票闸机作为车站乘客流线上的重要瓶颈设施,在实际设计中,检票闸机的布置比较随意,并没有做定量方案比选分析.本文通过总结既有车站检票闸机布局形式,结合现场观测,在调研闸机实际通过能力、标定参数的基础上,选定了两种典型的闸机布置形式,分别建立了行人仿真环境.根据两种布局方式下的仿真输出结果,比较了两种布局形式下行人行走时间、行走距离和行人密度等指标,推荐了比选结果中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