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挖救法①车辆在行驶中淤陷后,车轮陷人较浅,前后桥没有触地(不超过轮胎直径的二分之一)时.人员立即下车。取出随车携带的铁铲等工具,将车轮前方堆起来的淤泥(沙)和障碍物铲开,将泥(沙)坑铲成斜面.并使车轮基本暴露于泥(沙)坑面上,垫上一些石块等硬物,然后发动车辆,平稳控制油门加速,慢抬离合器,用一挡或倒挡使车辆平稳驶出泥(沙)坑.必要时人力协助推出。此法适用于空载车辆和淤陷较浅、坡度小于10度的地域。  相似文献   

2.
春天,泥泞、翻浆路较多,由于路面附着系数低,行驶阻力大,容易发生车轮空转、车辆横滑和陷车、方向难以掌握等,给车辆驾驶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驾驶员要根据道路情况正确操作,确保安全行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汽车电液主动转向路感控制系统,提出一种控制策略,通过估算车辆状态信息,分别在执行或不执行主动转向干预时,进行路感控制,保证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路上行车,外界环境千变万化。在雨天的泥泞路面或者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车辆很容易淤陷在坑坎中。掌握一些应急处理措施,有些时候可以使你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5.
熊文华  胡少鹏  王佩  张杰华 《公路》2022,(6):218-222
交通基础设施与自动驾驶车辆之间的协同能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自动驾驶车辆功能局限性进行分析,找出自动驾驶车辆对路侧交通设施的潜在需求,从功能角度将路侧交通设施分为常规交通管理设施、交通协同设施、基站及网络设施、高精度定位设施及路内服务设施等,构建了车路协同路侧交通设施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路侧设施配套分级设置的角度,提出四级自动驾驶道路分级标准,以及配套路侧设施设置要求,细化完善当前自动驾驶“路端”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汽车试验场2种强化路对车辆承载结构疲劳损伤特性的影响。利用某完成传感器布置的越野车,分别在用户路和汽车试验场中A(病害路、石块路、搓板路等)、B(比利石路、长波路、搓板路等)2条不同强化路上进行载荷测量,并计算了不同路面各测试点的相对伪损伤。试验表明,B强化路增强了车辆的低频变形,使得车架等部件损伤增大而相应的减小了非簧载部件的损伤,因此其更接近用户的实际使用工况,可选择B强化路对该型车辆进行耐久性考核。  相似文献   

7.
刘长江  王秋平  郭永谊 《公路》2021,(2):229-234
为了解决分离式避险车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了境内外分离式避险车道存在的不足,基于失控车辆行驶特性对平行式避险车道平面设计、纵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路床材料选择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平行式、分离式避险车道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平行式避险车道以驾驶员自救为原则,在驾驶员认为车辆存在较大的失控风险或车辆已失控时驶入,在避险车道停驻或速度降低后,再驶入主线,设置条件更为灵活,易于救援,工程规模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快速充电站     
<正>公交专用道是指在城市道路路段上通过特定的交通标志、标线或隔离设施等手段,限定路段上的某一条或几条行车道,只允许公共汽车以及部分特殊车辆在规定时间段内使用,而其他车辆禁止通行,以此提供给公交车辆的道路优先通行权。当一条路段所有车道都为公交车专用时,该路段就成为公交专用路。公交专用道  相似文献   

9.
泥泞路行车 野外施工泥泞路是最常见的路面,其特点是路面侧滑,汽车起步易打滑、下陷或横滑,方向难以控制,脚踩制动器会使制动距离加长,制动效果变差,给车辆行驶造成很多困难.因此,驾驶人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正确控制好油门,掌握好换档时刻.行驶中遇到驱动轮打滑,应观察好地形,选择好路面,必要时采取防滑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改善我国公路路侧安全的系统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公路安全性能,降低车辆冲出路外的路侧事故,提高路侧安全设计水平。阐述了公路路侧设计理念,结合实施交通部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实际经验,总结提出了改善我国公路路侧安全的系统化对策:1)防止车辆驶离行车道冲出路外;2)降低冲出路外车辆发生碰撞和侧翻事故的可能性;3)减轻冲出路外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的严重性。借助部分案例进行了简要的剖析,以期能够为广大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公路安全工程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安全控制及三维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虚拟技术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和道路环境等的三维模型数据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人-车-路系统以及交通事故的再现等方面进行三维仿真研究,重点研究了有关交通事故再现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车辆系统的性能和汽车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12.
标志设置的路侧安全性考虑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标志是交通安全设施的一种,合理地设置标志有利于交通安全。但它同时又是路侧障碍物的一种,路侧净区内的标志柱对驶出路外的车辆是一个潜在的危害。本文介绍国外路侧净区的概念以及对路侧安全的要求,并建议在满足视认性要求前提下从路侧安全角度出发交通标志设置的考虑和对策。交通标志应首先考虑设置在不易发生车辆驶出路外事故的地方,标志柱可以使用解体消能结构,或者对标志柱进行必要的防护和标识。  相似文献   

13.
针对路侧停车带来的进出停车位排队延误、低速巡游降低通行效率、过量停车加剧交通负荷等问题,研究了路侧停车对路段动态交通流的影响分析方法。基于视频识别算法,提取路侧停车车辆在驶入车位过程中的运行轨迹和速度波动数据,解析路侧停车过程中的驶入行为特性,并按照行为差异将停车车辆停车全过程细分为进入路段、寻找车位、找到车位、驶入车位、静止停放、驶离车位、汇入路段和错失车位8类状态;分别依据停车车辆和通行车辆的实际驾驶行为,从跟驰特征、速度矫正、换道规则和位置更新等方面对路侧停车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在选择目标车位时综合考虑了步行至目的地时间和驶入车位耗时2个要素。与常规通行车辆相比,深入分析了停车车辆提前换道和停车完后汇入路段行为对后车的影响。基于实际交通流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参数标定,经验证,模型拟合度为77.6%;仿真分析了在差异化的停车需求强度下,巡游速度对道路通行能力和延误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定的巡游速度和停车需求强度下,道路延误时间随道路交通量先增加后减少;在低停车需求强度下,巡游速度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微弱,在高停车需求强度下,当巡游速度从30 km/h降低至20 km/h,外侧车道饱和流量降低500 veh/h,最高延误时间增加105 s。   相似文献   

14.
智能车路系统通过提高单车控制智能化水平以及与交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实现车辆自主驾驶以及列队控制,从而解决日趋严重的交通问题。在智能车路系统中单车的智能控制是基础,利用模型车、无线通信网络和1/10道路沙盘模型等手段构建车路协调下的视觉导航智能小车实验平台。在建立智能小车运动模型基础上,提出视觉导航智能小车自主驾驶控制策略;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为实施精准化、动态化路侧停车管理策略,协调道路行车与停车之间的关系,剖析了路侧停车行为对交通流的干扰机理.选取北京市4处典型路侧停车带,基于路侧停车订单和实地调研数据,对停车设施利用特征、停车时长分布特征、停放车辆数目分布和驶入车辆数目分布等典型的停车行为特征进行了量化,建立了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与停车行为的映射关系;并根据以上特征规律建立路侧停车带设置于机非混行路段的仿真模型,分析最高允许停放时长、路段交通量和停车需求量等关键因素对路段机动车行程时间的影响规律,定量描述了各因素不同区间值对行程时间波动程度与波动范围的影响.选取新街下坡路侧停车带为例,以控制车流行程时间延误为目标,综合考虑各时段的交通流特征、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和停车需求量等要素,从停车泊位数目设置、停车需求控制和停车时长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限制停车时长为1h能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影响,道路机动车交通量低于440 veh/h或停车需求下降30% 时,行程时间的波动程度和波动范围趋于稳定,交通影响的改善效果达到瓶颈期.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公路安全性能,降低车辆冲出路外的路侧事故,提高路侧安全设计水平,阐述了公路路侧设计理念.结合实施交通部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实施路侧安全整治措施时应遵循的一些理念与原则,并对部分案例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开车者必须学会记路。初学驾车的人先要从忙乱的驾驶操作中脱离出来,车技熟练起来后,才能谈得上记路。 首先,驾车认路要动脑筋,特别是搭车者给你指路时,更要用心记。除了观察车辆和街上行人的动态外,还要多加留意地面路况:平坦与坎坷、笔直与弯曲、宽阔与狭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1,66(10):258-262
研究建立了包括车辆碰撞护栏事故数预测、车辆碰撞护栏后速度计算、单次碰撞损失计算、年总碰撞损失计算、护栏成本计算的护栏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车辆碰撞护栏事故数预测考虑年平均日交通量、是否双向分离、纵坡、平曲线、危险物与行车道边缘线的距离等因素。单次碰撞损失计算时,通过车辆碰撞能量与护栏设计防护能量的差值体现不同防护等级护栏的防护比例以及车辆碰撞护栏后速度,对应不同的碰撞严重性指数,得出不同护栏设置方案对事故损失的影响。以某路侧为1∶1.5填方边坡高度6m的二级公路为例,进行不同护栏设置方案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以确定最优护栏设置方案,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毫米波雷达是当前智慧公路中路侧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流运行态势感知与智能管控、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中广泛应用。然而,车辆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姿态的变化会对雷达信号回波及点云分布产生影响,导致雷达对车辆的感知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交通系统的管控决策。分析毫米波雷达感知精度的空间特征,对于指导毫米波雷达在智慧公路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为此,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感知原理,综合考虑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与点云数据处理2个阶段中的感知误差来源,通过数值仿真与实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目标在不同位置与姿态下毫米波雷达的感知精度特征进行分析与验证。研究表明:雷达纵向感知精度主要受到与车辆相对位置的影响,当车辆与雷达纵向距离小于30 m或大于200 m时,车辆位置感知结果会向车头或车尾方向显著偏移,相应产生的纵向感知误差通常超过0.5 m;雷达横向感知精度主要受到车辆横向位置及相对姿态的影响,当车辆横向位置偏离雷达中心光束超过5 m或车辆行驶的航向角超过40°时,车辆位置感知结果会向车身侧向偏移,相应产生的横向感知误差通常超过0.5 m。得到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进一步为智慧公路场景中毫米波雷达感知...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将动态车辆调度问题置于时间依赖网络的思想,建立了包括车辆固定成本费用、路阻费用和违反时间窗约束费用在内的广义费用最小化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城市道路交通时变性所呈现的周期性特点,是运输与物流企业进行车辆调度时节约成本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