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复强调对于学生要进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优良传统、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不仅是党和政府思想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历史新任务。一、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价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高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它是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灵魂,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等。民族凝…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利用语文阅读材料的丰富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大学语文课程和人文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能适应教育提速需要、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广义大学语文,并对其知识体系和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大多为文质兼美、文以载道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学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现了中华文脉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呈现,从而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和生活与思维方式,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把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其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史学大用论     
历史学是一门历久常新的学科,它具有教育的价值,提供经验借鉴,益人思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具有发掘历史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舒缓社会矛盾,宣泄人们情绪,促进其它学科发展,以及服务自身、进行文化积累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历史学确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的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地理位置的差异、风俗习惯与心理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自身的差异。并给出了在英译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的补偿手段:音译、加注、音译、等值代换。在各民族间文化的同和融合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今天,研究词汇空缺现象对学习和借鉴他民族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倾向的日益严重,人文素质教育日益缺失,大学语文教学也陷入困境。依托地域文化,开发其价值,遵循一定的原则,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地域文化编入大学语文教材,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地域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提升高职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文化即思维意识的一种情态,是人的思维意识的表露性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具体存在。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特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产生的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具体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论文认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为依法治国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是丰富依法治国内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程中起重要地积极作用。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之一.南海神文化见证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由大陆而海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文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文章分析了网络教学模式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文化教学观,着重探讨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强化文化因素、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作为国内高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建设理念、课程性质、课程体系及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许多有待改革和创新之处。文章认为,将传统的大学语文一门课程分解成若干门带有一定专业色彩的同类课程同时开设并由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修,或许能够达到既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所面临的尴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适应存在着耦合关系。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是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两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均衡,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中华文化输入渠道等制约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可通过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创新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完善中华文化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德性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面貌,他们的德性状况不仅检验着我国的道德水平,也将影响我国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诸多的政治理论课中,思修课教学可以从教师的德性水平、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等方面入手,在道德意识、道德取向及道德人格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德性提升提供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文化内涵的精髓,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受文化的制约.本文通过英汉习语从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文化对比,揭示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海防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历史,在抗击海上外来入侵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进行英勇顽强斗争,表现了民族气节,彰显了民族精神。论述了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航海院校大学生学习近代中国海防斗争史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培育民族伟大复兴意识、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有利于强化半军事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动物具有显著的特征,英汉语言中对这些特性看法总体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通常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和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英汉动物词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又被区域民族文化熏陶,因而带着明显的区域民族特征;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潜力,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让人们从历史古迹中找寻民族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并感触其厚重的苍桑,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与继承文化遗产,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认识到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历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成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国强国不可缺少的精神条件。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十分丰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敢于创新、独立自主的精神,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弘扬和承继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并将其贯注到“纲要”课教学之中去,是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功效、更好实现“纲要”课程教学目的、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落实我党在新的施政理念下提出的新任务、促进自我修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担负“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和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