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颈癌盆腔适形放疗时靶区及直肠剂量分布与受照射体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9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Ⅱa~Ⅲb患者共45例,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盆腔体外照射(传统对穿野照射、四野盒式照射、四斜野和五野照射)的剂量分布比较,观察靶区直肠受照射体积与剂量分布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盆腔适形放疗之四野对穿模式与其他模式及普通二野照射模式比较,其CTV剂量分布稍差,但能够满足治疗需求;接受照射的直肠体积内D90、D80、D50等剂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仅D30差异不大;四野对穿模式显示出直肠接受剂量与受照体积呈反向相关关系.结论宫颈癌选择适形放疗能够使直肠接受辐射剂量的体积缩小,剂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胰腺假性囊肿是急、慢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并不常见,且多伴腹痛、呕吐等症状,偶有胸膜反应。以胸膜反应为唯一首发症状的病例临床更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益母草中的活性物质芫花素对小鼠凝血及抗炎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毛细玻管法及玻片法考察芫花素对小鼠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醋酸致小鼠疼痛扭体、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血管通透性模型研究芫花素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芫花素中剂量、大剂量组小鼠凝血时间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芫花素中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小鼠凝血时间显著缩短(P<0.05);芫花素大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1)。芫花素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左右耳片重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芫花素大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芫花素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的试验中,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值减小(P<0.01);芫花素小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值无明显改变(P>0.05);芫花素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值显著减小(P<0.05);芫花素大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A值显著减小(P<0.01)。结论芫花素可促进小鼠凝血功能;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次数,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这为其治疗痛经及子宫内膜炎等疾病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4MeV或6MeV单能射线和4MeV、6MeV混合能量多野全身电子线照射技术的相关物理参数、放射物理学和临床治疗特点。方法使用三维水箱、仿真人体模、剂量仪等专业测量设备分别对Elektra Precise加速器4MeV或6MeV单能射线和4MeV、6MeV混合能量的物理和临床参数进行实际测量,经过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归纳、分析、比较,得到可以满足全身电子线照射技术(TSEI)治疗蕈样霉菌病患者的物理和临床参数的最佳能量配置。结果在增加5mm有机玻璃散射屏的情况下,4MeV和6MeV混合能量照射时实际测量得到的物理参数可满足临床要求。结论混合能量射线照射,通过改变能量和混合的权重,即可获得不同的PDD参数,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而且与单能电子线治疗相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伽马刀是治疗脑瘤的一种常用手段,201束光束会聚形成球状的斑,其50%等剂量线以内是有伤杀力的,于是问题转化为求解一些不同大小球的堆积问题.用遗传算法来求解伽马刀优化方案,用有效杀伤率,肿瘤轮廓与等剂面的符合情况,重叠辐射程度,总照射剂量等多项指标来衡量方案的优化程度.先分别求出针对每一种指标单目标优化方案,然后再加权设计整体目标函数来求解.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在二维平面上对肿瘤进行了测试,可以达到97%以上的杀伤率.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是膜部室间隔缺损自行关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假性膜部室隔瘤的形成与隔瓣后存在密集的胜索、长期血流的冲击、纤维组织沉积和粘连等因素有关,由于这种室间隔瘤并不是真正的室间隔组织,故称为假性膜部室隔瘤[1]。本文总结了我院超声诊断的假性膜部室隔瘤41例,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41例患儿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7±2.2)岁。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闻1例。术前临床表现均轻,4例因自然闭合未行手术治疗。使用仪器为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SONO…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我院34年来收治的4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治疗情况。在明囊肿切除、肝(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沿囊肿表面,纵行或横行切口,吸净囊液,粘膜与桨肌层间钝性分离,旷置部分囊壁,是预防肝动脉、门静脉及横结肠损伤的重要方法。预防胰瘘的关键在于术前ERCP或术中B超检查,明确胆胰管关系,剔除囊壁粘膜,旷置与胰腺粘连的浆肌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参芪注射液(SQI)对小鼠60 Co射线放疗的增效和减毒作用。方法建立小鼠体内移植性肝癌模型。放疗组小鼠经60 Co射线照射,联合组在照射基础上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QI,连续给药7d。计算各组的抑瘤率;测定白细胞计数、脏器指数、血清丙二醛(malonyl 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 3个剂量组SQI与60 Co射线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各剂量SQI联合组均可提高小鼠白细胞计数及脾脏指数(P<0.01和P<0.05),同时对60 Co照射后引起的MDA含量升高和SOD活性降低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且不存在剂量依赖性,而胸腺指数各组之间无差异。结论 SQI对小鼠60 Co射线放疗具有增效和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常规治疗和常规加大剂量Vit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疗效。结果显示:COPD加重期,加用大剂量VitC,能明显提高显效率,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未见明显副作用。提示,COPD加重期加用大剂量VitC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常规治疗和常规加大剂量Vit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疗效。结果显示:COPD加重期,加用大剂量VitC,能明显提高显效率,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未见明显副作用。提示,COPD加重期加用大剂量VitC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假性近视眼的性质进行探讨。方法对典型性近视眼100例及有近视现象的328名中小学生作了检查,包括远近视力、睫状肌麻下验光及眼底检查。结果100例假性视眼检影以远视为主。不数为混合散光,个别为近视。结论假性近视眼多为异常视力负荷而引发的一种近视现象,本质上不是近视眼。  相似文献   

12.
1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3例、自体骨髓移植6例和混合骨髓移植6例)时应用分次全身照射技术。分次照射方案:8~15MVX线总剂量800~1000cGy,每天2次,共计2天,每次照射间隔时间为6h;剂量率5.98~6.32cGy/min,平均剂量率为6.6cGy/min;肺遮挡后平均剂量为600cGy,胸壁补充9MeVβ线200cGy。随防结果∶3例移植失败(异基因骨髓移植1例、混合骨髓移植2例),1例慢粒急变行自体骨髓移植后10个月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其余11例均无瘤生存;无1例出现放射性损伤。结果提示采用分次照射技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松茸多糖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松茸多糖(PTM)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照射对照组(IC)和PTM组,每组30只.PTM组小鼠给予1200mg/kg剂量PTM灌胃,每天1次,连续7d;第8天给予IC组和PTM组动物全身一次性照射,总剂量2.0Gy.检测小鼠照射后第1、5、14天的脾指数、脾细胞对ConA诱导的增殖反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抗体生成能力.结果与IC组比较,PTM组小鼠的脾指数、脾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抗体生成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且照射后第14天PTM组小鼠脾指数、脾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能力、巨噬细胞吞噬率和抗体生成能力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茸多糖对辐射所致的小鼠免疫功能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放射诱导p16基因胰腺癌靶向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 pcDNA3.1 Egr.1p-p16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在人胰腺癌 JF305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方法 将人p16 cDNA基因连接到有辐射诱导特性的早期反应因子 Egr.1p的下游,构建成 pcDNA3.1 -Egr.1p- p16 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胰腺癌细胞系 JF305 细胞;采用 RT- PCR方法和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 X射线照射后,被转染细胞中 p16 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 pcDNA3. 1 Egr. 1p -p16 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被pcDNA3.1 Egr.1p -p16重组质粒转染的人胰腺癌 JF305细胞经不同剂量 X射线照射后,p16 基因表达均高于未照射组。结论 X射线可诱导 pcDNA3.1 -Egr.1p -p16重组质粒在人胰腺癌 JF305细胞中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包虫囊肿患者发生囊肿腹腔破裂的相关因素及特点,总结其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并研究1988年-2014年间中文或英文发表的关于包虫囊肿腹腔破裂的文献,针对文中发生囊肿腹腔破裂的相关因素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的包虫囊肿发生破裂的32篇文献中,国外14篇,国内18篇,共2 044例资料,按地理分布,国外1 007例,国内1 037例;囊肿破裂894例,破入腹腔385例;男性491例,女性288例,余未提供;年龄3~76岁,平均年龄39.5岁;囊肿部位多位于肝脏;破裂的囊肿平均直径多大于10cm;囊肿多由外伤致使破裂;囊型包虫破裂后365例患者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明显的腹膜炎体征,随着病情发展,176例患者出现全身过敏性反应,并发皮肤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患者白细胞数均会升高,结合临床表现及腹部超声或CT基本可以确诊;治疗均采用紧急手术剖腹探查,多数患者达临床治愈;术前准备时间长短与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就诊和确诊相关;紧急手术后327例患者给予阿苯达唑预防复发,复发率低。结论包虫囊肿破裂主要发生于包虫流行区域,中青年男性常发生破裂,破裂囊肿多位于肝脏,破裂率与囊肿大小相关,破裂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急腹症及全身过敏反应,及时确诊、紧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囊液是治疗的关键,术后应用阿苯达唑可有效预防包虫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3例先天性虹膜囊肿,其中1例系双眼多发性,继发青光眼,在高眼压下成功的进行了手术切除,并对虹膜囊肿的分类,发病机理,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松茸多糖对受照小鼠抗氧化系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松茸多糖(PTM)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清抗氧化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150只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PTM组,每组30只。正常对照组和辐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3个剂量PTM组给予不同剂量PTM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第8天给予辐射对照组和PTM组动物全身一次性照射,总剂量2.0 Gy,检测小鼠照射后第1、5、14天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光肝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辐射对照组比较,PTM组小鼠血清中SOD、CAT、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松茸多糖对辐射损伤小鼠的血清抗氧化系统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来源相同辐射耐受性不同的宫颈低分化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宫颈癌辐射耐受的机制。方法用9MeV-β射线反复多次间歇大剂量照射人宫颈低分化鳞癌细胞株SiHa,建立辐射耐受性细胞SiHaR,用DNA损伤修复相关PCR基因芯片检测SiHa与SiHaR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部分基因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SiHa及SiHaR细胞经射线照射后呈指数性杀灭,同一剂量照射后SiHaR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SF)值更高,SiHaR细胞在2Gy照射后细胞存活分数(SF2)是SiHa的2.26倍;二者有差异表达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41个,其中上调基因27个,下调14个。有13个位点出现6倍以上或低于0.1的差异。Western blot对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验证结果提示,与SiHa细胞相比,糖尿病关联Ras相关基因(ras-related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RRAD1)、复制因子C2[replication factor C(activator 1)2,RCF2]在SiHaR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omplementing defective repair,XRCC1)及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ERCC1)蛋白质明显上调。结论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经间歇性大剂量射线多次照射后筛选获得的SiHaR细胞具有稳定的辐射耐受性;这与DNA损伤修复能力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某些突变明显相关。这为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进行放射敏感性调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的临床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其优缺点。方法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各种病变69例,其中垂体腺瘤6例,蛛网膜囊肿21例,脑积水18例,透明隔囊肿6例,颅内表皮样囊肿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9例,颅内多发性转移瘤1例。结果6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好转,头颅CT、MRI复查颅内病灶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内镜对于颅内多种病变的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和患者恢复快的特点,是目前微创神经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报告了13例椎管内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9例位于园锥部,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马尾部。其中1973—1982年有11例,占同期椎管内肿瘤的15.5%。12例经脊髓造影检查,13例均行手术治疗。园锥部之囊肿均在髓内,且常合并脊髓末端的变异和畸形。作者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特点将该病分为四种临床类型,对它的诊断、治疗、术后遗留症状和复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