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分析车辆在B型喇叭立交环形匝道上的交通特性,提出了B型喇叭立交环形匝道线形指标的取值范围(如设计速度、平曲线半径等);通过分析B型喇叭立交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六种提高B型喇叭立交运行安全性的措施;最后建议B型喇叭立交环形匝道宜采用水滴形卵形曲线来布设,并结合实例阐述了该方法在B型喇叭立交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分岔区线形、标志标线设计现状,基于车辆在主线分岔区行驶的反应距离、等待距离、变道距离和安全确认距离等最不利情况,建立主线分岔区车辆换道长度计算模型。首先明确主线分岔与常规匝道分流的区别,然后采集目前在运营的某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分岔区车辆轨迹数据,对选择的变道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选定的变道模型分别计算了设计速度80 km/h、100 km/h和120 km/h时的主线分岔区车辆换道长度。最终得到不同设计速度下的最小换道长度分别为340 m、450 m和550 m,该研究可为今后我国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分岔区设计优化,以及分流三角区前的标志、标线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平  吕志敏 《公路》2013,(6):59-62
目前高速公路几何线形设计理念已逐渐过渡到以运行速度为指导的理念,但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范围内匝道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研究仍相对较少。通过对匝道范围内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关系进行分析,以榆佳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平纵面线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车辆在实际运行速度下匝道线形设计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深入总结分析了高速公路立体交叉的功能特点以及选型的依据,阐述了远景交通量对立交规划和方案比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交通量分布与匝道平面线形的关系。通过分析车辆在匝道上的运行轨迹、速度变化等特性提出采用以曲线为主的平面线形设计原则,并推导了卵形曲线计算中回旋线参数的取值。  相似文献   

5.
小西湖立交改造工程为我国Ⅷ度以上高震区较大规模的互通式立交,桥梁面积26 512.7 m2,桥梁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类型较多,环形匝道采用平曲线最低指标,最小半径仅15m,主线共布置了16种桥墩类型,匝道布置了6种类型桥墩。该文重点介绍该立交改造工程的方案设计思路、技术难度、结构与构造形式及受力状况,可为同类立交桥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喇叭形互通式立体交叉作为高速公路应用最多的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其设计方法较为成熟,但并未全部实现自动化设计。在喇叭形互通的喇叭头位置,两条匝道的路基宽度冲突,连接部设计图等图表基本上采用手工或半自动设计方式,而JSL-路线专家系统已经实现了连接部的参数化自动设计。喇叭形互通喇叭头的两条匝道不存在合流与分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接部,但二者之间的路基宽度衔接与连接部有高度的相似性。通过深入研究与尝试,充分利用JSL-路线专家系统的灵活性,采用两种连接部设计方法实现了喇叭形互通喇叭头的参数化自动设计。该方法已应用到了多个工程项目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由于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在主线车辆高速驶入低速环形匝道,同时A匝道上跨的情况下,主线车辆驶出环形匝道视距不良,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单喇叭互通立交采用A型.依托国道110线包头北绕城段公路工程实例,结合交通量、平纵线形、视距等方面因素,对A型、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的工程适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选.总结认为,在主线左转驶出流量不大、A匝道下穿主线不影响驶出匝道视距等情况下,B型单喇叭立交型式并不劣于A型单喇叭立交型式.  相似文献   

8.
为从视距角度分析多车道匝道上小车超大车引发交通事故的致因,建立基于视距分析的多车道匝道视距评价与优化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立交的多车道匝道评价与优化.分析匝道上小车超车过程中停车视距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找出最不利状态进行研究;建立多车道匝道视距评价与优化模型,对该模型中匝道圆曲线半径、圆曲线长度、圆曲线与缓和曲线组合这3个关键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满足视距要求的匝道平面线形要素推荐值;结合交通安全设施提出一套综合性的视距优化方案;利用该模型对四川省某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解决多车道匝道视距不足的问题.在设计速度小于40 km/h的匝道,使用"平面线形优化法"效果较好.匝道圆曲线半径需要平均增大18.4%,圆曲线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均为3s行程长度.在设计速度大于40 km/h的匝道,"交通工程设施优化法"中的限速措施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其中设计速度与限速值的差值为15 km/h.   相似文献   

9.
山区高速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多互通式立交的设置位置受到很大限制,导致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间距很小。根据隧道内车辆驾驶人员对隧道内标志的识别、辨识、认读,以及车辆变换车道所需距离等条件,考虑对某些处于特殊条件的隧道设置1个变速车道,以缩小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的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为80 km/h的高速公路2级服务水平下,隧道出口处拓宽变速车道的长度不宜小于309 m,一般宜大于310m。在设计速度为60 km/h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拓宽变速车道的最小长度为203 m,一般应大于210 m。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在隧道出口处设置变速车道以减少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安全性设计原则,具体分析匝道平、纵指标,讨论了T型立交匝道设计速度的合理取值。以"高接低"与"高接高"两种情况为例,分别探讨了A型和B型喇叭立交安全方面的优劣性与适用范围。结合T型立交与喇叭立交,提出了三岔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通式立交优化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立交平面形设计中的两种基本线形-圆曲线,缓和曲线作为构成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的线形元,并且考虑了行车条件,线形几何约束,超高要求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平面线形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以缓圆缓匝道设计为例,采用网络算法对非线民生规划问题进行了求解,避免了用牛顿法计算极值问题时要求隐函数的导数等困难。  相似文献   

12.
“附合导线法”设计匝道平面线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文 《公路》1991,(9):11-14
互通式立交的匝道平面线形,一般较为复杂。目前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是用曲线板在地形图上定出基本形状,然后进行适当调整,满足约束条件,再精确计算各曲线要素及逐桩座标。在调整过程中都是根据切线长与曲线参数的几何关系进行。鉴于立交线形设计时,设计者大多希望固定起、  相似文献   

13.
三岔互通式立体交叉为高速公路上最为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其实施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后的服务功能及景观效果。本文分析了各类型三岔互通立交的特点及适用性;并以实际工程为例,结合所处区域的路网规划、地貌、地物、道路的性质和交通量等,进行了方案比选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的路网结构、地形和土地格局和相交道路的性质、交通量等不仅影响到立交方案的形式,还会影响建成后其规模、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车辆在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满足安全行驶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分别建立了满足超高过渡、变速行驶、3 s行程时间及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适中等要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采用UMRR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实测不同主线设计速度下立交出口匝道分流鼻运行速度,结合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流鼻运行速度。基于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和典型参数的分析论证,得到了满足不同需求下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结果表明:匝道设计速度为30~40 km/h时,车辆变速行驶需求为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匝道设计速度为50~80 km/h时,超高过渡、3 s行程时间为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安全行驶需求,提出了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最小建议值及纵坡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15.
推导了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运行时的回旋线方程以及与曲率的关系,指出回旋线参数的特点和对平面线形设计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以及视觉条件与回旋线参数取值的关系,阐述了立交匝道卵形曲线中回旋线参数和长度设置与大小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运行速度对某高速公路喇叭立交的连接部的回旋线参数进行安全性分析,提出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定位与选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亚丽  武钰  周斌 《中外公路》2008,28(1):185-189
该文结合枢纽互通式立交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定位影响因素和选形的一般原则,指出匝道形式决定着立交的规模和形式.提出枢纽互通式立交的选形从匝道的基本形式出发,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立交功能、转弯交通量的组成和大小以及地形、地质等条件,初步拟定匝道设计速度和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进行立交形式的分析评价和设计.最后介绍了几种常见三路、四路枢纽互通式立交,分析了各枢纽互通式立交技术指标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在道路路线线形设计中,复曲线的运用多种多样,但卵形复曲线的运用较少,具体卵形复曲线的形式要视地形、地物条件,技术标准要求等多种条件来选择。以吉惠路路线线形设计为例,分析受地形与地物条件限制时,采用卵形复曲线进行设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识别喇叭形互通式立交事故多发位置,分析喇叭形互通式立交事故成因,以便为喇叭形互通式立交设计及事故黑点处置提供借鉴,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浙江省已运营的喇叭形互通式立交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施工图及事故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喇叭形互通式立交事故主要集中在互通出入口、A式喇叭形互通半直连式左转出口匝道S型曲线后半段、B式喇叭形互通环形出口匝道圆曲线前半段以及收费站内广场。该结果以期为喇叭形互通式立交安全设计指标的选取和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卵形曲线是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卵形曲线是一种特殊的复曲线,在公路和互通立交匝道线形几何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对卵形曲线的使用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该文通过相关的理论计算,对规范中关于卵形曲线的部分条文规定的合理性、严密性进行了分析,可为有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或修编规范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对于直线上的车道驶出(驶入)道口,匝道是按一定的斜率偏离主线的,这时斜行的变速车道是一条直线,而对于曲线上的驶出(驶入)道口,变速车道不是直线而是按斜率规定的偏离度逐渐偏离主线的一条曲线.本文提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来设计计算匝道端部曲线,并推广到一般的匝道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