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寒动车组运行环境恶劣,给动车组轮轨间的粘着利用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提出了一种针对高寒动车组粘着力矩快速平稳恢复的方法,既保障了动车组在恶劣冰冻天气下的平稳运行以及乘坐舒适度,又能最大可能利用轮轨之间的粘着,保障了动车组的准点率。通过高寒动车组线路试验以及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在发挥动车组轮轨最大可用粘着的条件下,该恢复策略能很好地减少动车组发生二次空转滑行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既有CRH2G高寒动车组在20‰坡道上的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同时满足兰新高铁高温、高海拔、20‰长大坡度车辆更高运行速度和更高可靠性要求,通过优化电机VF输出特性和改善电机电流谐波性能两个方面,对CRH2G高寒动车组进行了牵引优化控制。地面试验结果和线路试验数据均表明,所提出的功率提升牵引优化控制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高寒动车组用高压隔离开关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高压隔离开关电气性能,并对绝缘子部分、高压导电部分和电控气动部分进行性能参数优化设计。通过试验验证,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动车组高寒环境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中国北方地区高速铁路建设的需求,根据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实际情况,开发了CRH380B高寒型动车组,其制动系统以CRH380BL平台为基础,并针对高寒地区的运行条件进行了特殊设计,使得动车组可以在-40℃的外温条件下正常运行和存放,具有较好的耐低温性能。  相似文献   

5.
资讯报道     
简讯最北高寒地区首开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2023年1月19日9时30分,我国最北端高寒地区首趟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从哈尔滨站平稳驶出,在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地区成功载客开行。这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复兴号动车组再次刷新极寒运行纪录,“中国速度”向北再延伸。我国最北端高寒地区首次开行的高寒智能动车组是目前复兴号家族中速度等级最高、最“抗冻”、最智能的动车组。与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相比,新型高寒智能动车组使用的材料、电气元件,以及车体、转向架、供风制动等系统部件均进行了耐低温设计;车底的水箱、污物箱、水管路配备了加温和保温设施,从密封防雪防击打、冷凝水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升级;采用全新设计的设备舱侧部裙板,设置“高寒专属”的滤网,兼顾设备车下通风和防冰雪功能;首次批量使用自动化防冻结功能,更加耐低温、耐冰雪,在-40℃的极寒环境也能奔跑如常。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兰新线建设情况调研,掌握高寒、多风沙运用环境的相关基础数据及规律;在高速动车组防风沙、耐高温、抗紫外线、耐高海拔及长交路运行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和创新;研究适用于高寒、多风沙等运用环境的高速动车组技术方案;确定速度250 km/h速度等级的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高寒地区运营典型案例哈大高铁近几年的实际运营故障数据,指出高寒地区动车组运营故障的原因包括设备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3类。从提高高铁设备设施技术水平、严格动车组专业技术管理及加强高铁安全文化建设3个方面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对于完善高寒地区动车组安全保障系统、保障哈大高铁运营安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及时全面掌握动车组运行状态信息、故障信息是提升动车组检修运用水平的重要方法。使用车地通信,能够实时检测动车组运行状态,有效保障动车组的运行安全;对于动车组非实时车载数据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检修能力,改善动车组检修水平。介绍动车组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功能及各项关键技术,为动车组车载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速动车组空调机组在高寒环境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耐高寒技术研究,提出了耐高寒技术方案并完成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栾龙 《铁道车辆》2014,(3):16-18
介绍了高速动车组车体、电气、给水、制动和塞拉门等关键系统的高寒适应性技术方案,为高寒动车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区域的积雪结冰问题,针对简化的车体和转向架模型,采用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URANS),耦合离散相模型(DPM)流场仿真计算,模拟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区域流场和雪粒子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架底部高速气流携带雪花从转向架中部和后方向上折返进入转向架上方区域,并形成低速漩涡,雪花在狭窄处逐渐堆积;转向架底部各零部件迎风侧表面受到气流直接冲击,表面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压,在发热零件表面极易形成积雪积冰。另外,沿着列车运行方向,后3台拖车转向架比第1台拖车转向架表面的粒子黏附情况依次减少56.43%,95.42%,95.47%,第2台动车转向架比第1台动车转向架表面黏附粒子数减少51.74%。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逐步推进,近年来已先后开通哈大、盘营、哈齐3条时速300 km的高寒高铁。分析高寒高铁列车运行特点,剖析当前列车运行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哈大高寒高铁开通运营3年来调度指挥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摸索,提出了符合高寒高铁特点的"按秒指挥"列车调整方法。通过完善列车运行图参数和动车组限速影响计算程序,使调度员能够准确掌握列车运行情况及时做出合理调整,确保高寒高铁列车运行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寒高铁的开通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简化的高寒动车组模型,运用OpenFOAM进行网格划分,采用SST k-ω的湍流模型来模拟高寒动车组转向架区域的空气流场特性,分析转向架区域的速度场与压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架区域结构复杂,夹带雪粒子的气流将冲击转向架区域的发热元件,所受冲击部位正压较大,夹带的雪粒子于此迅速融化、结冰。同时在转向架上方存在大量低速涡流,雪粒子在低速涡流处静止并落于转向架部件表面。随着速度增加,转向架区域中夹带的雪粒子增加,相应部位的积雪、结冰问题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1月,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CRH2G型高寒动车组,获得国家铁路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和"制造许可证"。这标志着CRH2G型高寒动车组历经近3年的研制、试验和线路考核后,正式取得市场"通行证",我国高铁再添一款新利器。据了解,作为我国高铁全新的一款高寒车型,CRH2G型高寒动车组攻克了耐高寒、抗风沙、耐高温、适应高海拔、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寒动车组外风挡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存在缝隙的问题,从外风挡材料性能及制造公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通过相应的结构改进及优化设计加以解决。试验情况表明,结构改进及优化设计后的外风挡能有效解决高寒动车组冬季运营过程存在的缝隙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高速动车组的运行品质,提出了一种二系横向、抗蛇行减振器半主动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利用VI-Rail软件建立动车组单车模型,然后对提出的半主动协调控制方法进行动力学仿真,并与被动控制下的列车运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此半主动协调控制方法对高速动车组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安全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半主动协调控制的高速动车组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明显优于被动控制,而且有效缓解了列车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之间的矛盾,能很好地提升动车组的运行品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兰新线高铁线路的运用条件,提出兰新线动车组需要重点解决抗风沙、耐高寒、耐高温、高海拔和长交路等问题,并对兰新线动车组顶层指标及重要系统的适应性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车载综合无线通信设备是动车组与调度、车站之间的信息交互平台,可有效保障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传输畅通和车辆运行安全.本文通过一起动车组车载CIR设备重复故障,分析故障发生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法,为降低故障影响、预防故障发生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需要在温度低至-40℃的环境下运行的情况,指出了牵引电机设计时在该低温环境下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寒冷环境对牵引电机关键部件的危害性影响,逐一提出了防寒方面的设计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横风运行安全性是实现高速动车组速度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现搭建了基于空气动力学和车辆系统动力学的高速列车车辆横风运行安全性耦合计算模型,根据动车组在不同车速(150~300 km/h)和风速(10~35 m/s)下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气动载荷对动车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RH3G动车组的横风运行安全速度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