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结合实际项目经验,通过分析道路功能定位、交通需求、交通组织方式及城市主干路辅路的设置条件等,根据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在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城市主干路设置辅路的可能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类似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城市主干路存在着大量的通过性交通,一般要求较高的通行速度,若沿线所有进出口均直接进入主车道,将严重影响主车道的通行功能。故对于交通量大的干线性城市主干路,通过设置辅路对沿线进出口起到控制和集散作用以保证沿线主线交通的快速通行。设置辅路的道路的交叉口设计较为复杂,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条道路的通行功能。现结合工程实例,对设置辅路的城市主干路交叉口设计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天津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的设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探讨根据快速路在路网中的位置、区域发展状况及现状地形等综合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主、辅路设置方式,既保证快速路吸引、疏导和服务交通的目的,又提高了辅路服务于周边交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城市快速路普遍存在的出口匝道控制问题,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根据城市快速路的出口匝道交通特性,对软件的交通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运用二分法及控制变量法获得匝道出现停车的交通量临界值,确定基于出口匝道交通情况的辅路交通量和主路交通量综合分区图.在此条件下,选取辅路延误和主路延误为评价指标,以福州市南二环快速路首山出入口交通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分区图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辅路车辆让行主路车辆控制、出口辅路感应控制、现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畅行阶段采用不控制方式,缓行及拥堵级别Ⅱ阶段采用出口辅路感应控制方式,拥堵级别较高阶段采用辅路车辆让行主路车辆或关闭出口匝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该文结合我国城市快速路发展实际,分析了城市快速路辅路在规划设计层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快速路辅路基本职能分三种:服务职能、集散职能、通道职能。辅路因设置目的不同及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标准服务型、集散型、服务-集散型、综合通道型。每一种类型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交通功能及选型条件,以及相应的设计标准和建设规模。该文还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从辅路功能定位、建设形态、技术标准和交通组织考虑,介绍了主干路辅路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心得,并对主干路辅路设计中灯控平面交叉口组织问题、公交车道布置问题、辅路与主路交换等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乡村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安全隐患突出,县乡道交通事故频发,成为美丽乡村大规模建设的短板.从乡村交通需求特性出发,结合乡村交通设施现状,剖析乡村交通安全事故的根源.针对村庄交通对外衔接、路段交叉口设计及交通设施设置进行研究,提出通过设置辅路、渐变段,交叉口渠化及交叉口旋扭法等改造手段,并结合实例提出不用路段的交通设施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参数标定是保证仿真模型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车辆在主路和辅路运行特征的差异,提出了1种针对主辅路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参数标定方法。该方法以进口道的车均延误的偏差作为评价指标,以遗传算法作为求解工具,分别实现了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中主路和辅路驾驶行为参数的标定。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朝阳路与高碑店北路交叉口、南苑路与久敬庄路交叉口仿真模型的参数标定中。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标定后的主路和辅路延误与实测延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1s和2.5s ;采用主路和辅路统一标定的方法,主路和辅路延误与实测延误的平均偏差分别为7.1s和7.5s。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参数能够有效地提高参数标定的仿真试验效率与仿真精度,验证了该方法将主路和辅路仿真模型参数分开标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首先阐述了一、二级公路常见的辅路形式—主线与辅路并列方式。接着以上海曹安公路等为例,介绍了其若干设计内容。最后就辅路设置的条件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线出入口匝道较多,间距较小,交通组织较复杂。文中针对该地下道路下行(南向北)方向主路与辅路间的复杂交织区提出两种交通组织方式,并进行交通仿真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调整出入口的布设方式,避免车流在主路内多次交织,能保证主路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拓宽辅路车道数,匝道在辅路完成交织,之后再进出主路,可使匝道至主路的车速变化更平顺,提升出入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交通量和重型车辆的增多,许多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桥面铺装层的早期破损已经成为影响桥梁通行功能和诱发交通事故的一大病害。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层病害调查表明,粘结层剪切破坏是桥面铺装的主要破坏类型之一,也是桥面铺装所特有的破坏类型。该文提出了以铺装层与水泥混凝土层间剪应力、铺装层表面拉应力作为关键指标的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层结构设计方法;并推荐适宜的沥青铺装厚度为6~10 cm。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解决我国重载交通钢桥面铺装耐久性及维修养护技术为目的,介绍了钢桥面铺装工艺及注意事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氧沥青因其良好的强度、抗变形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在钢桥面铺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结合上海地区的交通和气候特点,对国产环氧沥青的原材料选择、钢桥面铺装结构、生产施工工艺等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冰雪路面冻滑抑制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冰雪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和国内冰雪路面冻滑治理已用措施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阐述在铺装阶段赋予路面冻滑抑制功能的技术对策。在归纳分析现有国外公路路面冻滑抑制铺装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国内抑制冻滑铺装技术的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15.
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的使用状况可以影响整个公路的交通质量。水泥混凝土桥梁是常见的公路桥梁形式之一,但是其桥面铺装仍存在很多问题。该文讨论了国外的水泥混凝土桥的铺装技术,并对比了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同时也总结了国内的铺装技术,并对国内技术做了总结和评价。总的来说,国内桥面铺装体系研究滞后于交通建设的发展,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的研究落后于钢桥面铺装,同时水泥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形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和实现合理的养护设备保有量的目的,根据道路病害的成因和长期实地观测的结论,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数量与自然光候、铺筑质量、行车荷载、养护里程和道路通车年限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行式多功能沥青路面养护车工程配置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升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使用品质,针对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现存问题,借助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与层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固化状态下碎石封层黏结性能,提出了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系统分析了微表处摊铺时机对碎石封层沥青-碎石黏附与层间黏结性能的影响程度,探究了微表处开放交通时间与交通荷载对开普封层结构强度与表面功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水性环氧沥青微表处最佳摊铺时机与开放交通条件;最终优化了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施工方法,推荐了最佳施工参数与时机。结果表明:有机玻璃界面状态图像观测方法可快速、准确评价水性环氧沥青碎石封层的黏结防水状态,其结果与宏观试验一致。两阶段分步式压实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层间黏结性能,增幅达14.29%以上,具体流程为:碎石封层摊铺后,立即采用前期轻微压实工艺进行碾压1次,待碎石封层养生至表干与实干之间时,采用后期标准压实工艺再碾压1次。基于碎石封层性能演变规律,可得微表处最佳摊铺时机为:碎石封层处于表干与实干状态之间。基于开普封层性能演变规律及交通荷载影响,可得最佳开放交通条件为:微表处摊铺后常温(25℃)持续养生1~1.5 h,适度开放交通,约2 h后完全开放。研究结果可为水性环氧沥青开普封层品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浅谈顶管施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顶管施工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顶管施工采用油压驱动,施工时噪音远远小于开槽式敷设管道,几乎没有地面沉降的现象;将作业面移人地下,从而避免了对地面交通的影响;而且在较深的埋深情况下施工成本要小于开槽式敷设管道。该文结合九江市龙开隧道整治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对顶管施工工艺以及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筑路资源、节省工程造价、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从交通特征、土基强度、筑路材料等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抛石水泥混凝土、小板块水泥混凝土、低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种符合山区通村公路建设资源特点的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推荐的路面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对三种结构形式进行经济比较,确定出工程造价最低的路面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20.
沉管隧道预制管段拼装结构易引发路面反射裂缝,海底隧道封闭、潮湿的施工环境条件易导致基面潮湿、施工困难、路面湿滑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对路面使用环境气候、交通等条件的综合分析,借鉴类似工程实践经验,提出3 cm温拌改性沥青AC10铺装调平层+6 cm温拌改性沥青SMA16铺装下层+4 cm温拌阻燃改性沥青SMA13铺装上层的铺装方案,并制定沉管隧道管节接头、节段接头及路缘等区域的细化处治方案。从隧道路面设计验算及实施检测结果来看,沉管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方案与细部方案是科学、合理、可行的,可以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