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危险品由于自身的危险性,在运输途中若发生交通事故或泄漏事故,将会导致危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为此建立了综合船舶碰撞危险度和船舶所载危险品危险度的综合危险度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危险度分析的危险品运输三维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智能避碰过程中本船及目标船的相关参数、合适的选取船舶碰撞危险度的评价集以及各个因素对碰撞危险度的影响权重的研究,根据模糊理论建立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简单的船舶运动模型,通过搜索出能使本船碰撞危险度最低的行动来建立避碰动作决策模型.采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环境,在电子海图中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实验仿真,实验结果验证其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描述船舶碰撞危险程度的传统模型存在缺陷,有时甚至给出与事实不相符的结果.文中针对ARPA的需要和现有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的不足,在分析船舶交叉点、船舶碰撞点、船舶冲突区的基础上,应用船舶安全矢量、船舶安全矢量的模、船舶安全系数和船舶碰撞危险度对多艘船舶会遇时的碰撞危险度作出判断,计算并排序.给出了多船避碰流程图,为船舶自动避碰决策系统提供选择和参考,并通过计算机编程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介绍船舶碰撞危险度的研究概况,阐述空间碰撞危险度的概念及理论模型,根据船舶在开阔海域能见度良好情况下的操纵实际,对碰撞危险度模型进行优化,使之更适用于决策避碰.  相似文献   

5.
山区双车道公路路侧危险度对安全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路侧危险度对安全的具体影响规律,本文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路侧危险度和路侧事故率是偏弱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全部事故率、碰撞事故率是偏弱的正相关关系;在综合考虑接入口密度、道路线形、交通组成、路侧危险度等因素构建的综合事故预测模型中,路侧危险度只在碰撞事故预测模型中为正向影响系数,在其他模型中为非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路侧危险度对全部事故率的影响是按二次抛物线先降低后持续上升,对碰撞事故率影响是按二次抛物线持续上升,对路侧事故率影响是按二次抛物线持续下降.基于分析结果,确定了路侧危险度事故减少因子,并对路侧危险度对碰撞事故的影响做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治式水下机器人(AUV)在复杂海洋环境航行时要求能够及时躲避障碍物.文中建立了基于前视声呐的环境模型,将未知障碍物信息转化到环境中,并对未知障碍物进行属性判断.将水面船舶的碰撞危险度概念应用到AUV的水下环境避障中,建立新的水下三维碰撞危险度模型,仿真实验证明此方法可以使AUV 在多水下运动障碍物的不确定环境中得到较好的局部避碰效果.  相似文献   

7.
Laser shock processing (LSP) has been proposed as a new surface treatment for improving hardness, wear resistance and fatigue.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LSP on brass is investigated with experiment. Micro-hardness, roughness, microstructure, wear resistance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evolution are investigated for different parameters of LSP.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oughness increases after LSP; no ablation is observed; the microstructure has no remarkable ehange; hardness and the wear resistance increase as the pulse density increases.  相似文献   

8.
在AIS信息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的评判理论,把影响船舶碰撞危险度的主要因素DCPA、TCPA、会遇两船间的距离、目标船方位、目标船舷角、会遇两船的航速比以及各影响因素的权值等作为评判船舶碰撞危险度的参数,模糊量化各因素对碰撞危险度的影响,从而比较合理准确地确定船舶间的碰撞危险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于交通冲突的洛巴诺夫安全评价模型,对交通量在高峰小时超过10 000辆的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进行安全评价.根据冲突点的分布、交叉口特性及vissim仿真的交通流量确定模型的参数值;通过分析每个冲突点和整个交叉口的危险度,针对交叉口的特性提出了可靠的安全改善措施,并利用vissim对改善后的交叉口进行危险度仿真评价.作为实例验证,应用评价模型对济南经十纬十二交叉口进行了危险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车辆参数对列车碰撞爬车行为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车轨耦合的基本思路,建立车辆模型和移动轨道模型,用非线性轮轨接触模型耦合车辆模型和移动轨道模型;非线性钩缓装置模型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车辆模型;然后通过模拟两同型列车低速正面碰撞,获得了不同参数情况下车辆和轨道的动态响应;最后用车轮抬升量作为车辆碰撞爬车指标,分析了车轮抬升量对碰撞速度、车体质心高度和二系垂向刚度的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 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碰撞速度增大至27 km/h时,车轮抬升量陡增至36.5 mm;质心高度增大20%时,车轮抬升量增加41%;二系垂向刚度增大20%时,车轮抬升量减小16.6%;车轮抬升量随碰撞速度和质心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二系垂向刚度的增大而减小;车轮抬升量对碰撞速度的灵敏度是非线性的;质心高度和二系垂向刚度的相对灵敏度分别为205%和?83%.   相似文献   

11.
组合预测方法与单一预测方法相比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了组合预测的基本思想,然后介绍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并以吉林省公路货运量为例给出计算实例,实例的预测结果非常理想,同时也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证明了此模型的适用性。统计分析和实践都证明此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说明将此模型用于公路交通运输量预测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MPLS L2 VPN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传统VPN的不足以及MPLS L2 VPN技术的优点.实现基于MPLS L2 VPN的主要问题包括MPLS L2 VPN数据转发和控制的实现流程.实现MPLS12VPN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虚链路(VC)的VPN用户二层帧转发处理、利用VC信息参数组建VC_FTN表、以及通过LSP隧道在PE之间构建VC上下游状态机.  相似文献   

13.
“分散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散式实习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型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对国内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对分散式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定义和优势的探讨,并对实践中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实行工学交替势在必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深入研究高职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二阶段准员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并具“工学交替”进程安排,模式的基本特征,工作学期的运作方式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规划方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一卡多用系统规划方案、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系统规划方案评价模型.结合南京市一卡多用系统的实施情况,应用所建立的层次分析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排序,确定的最佳决策方案符合实际,表明该评价模型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车队离散模型在实际中的适用性,首先剖析Roberston模型存在的不足,考虑左转影响下车队的离散特性,建立左转影响下直行车的离散模型.以北京市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实际数据对离散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A取0.1与实际数据比较吻合,左转影响下的离散模型预测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测量技术与电子仪器使用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基于工学结合,重构工作任务教学模式这一出发点,构建生产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构建虚拟仪器测试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教学工厂”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它以学校为本位,其突出特点是融理论于实践中,融教学环境于企业环境中,融专业教学于行业要求中。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模拟现场操作、突出行业性。文中从“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借鉴“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成功经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灰色模型一般应用于等时长的数据预测,而对非等时长的数据预测,则需通过拉格朗日插值等方法进行修正,因而有一定的误差。考虑将时间矩阵加入公式,采用推导的公式对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进行拟合预测,证明了该方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