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欣 《汽车与安全》2010,(10):44-45
您知道吗?在高峰时段,北京市二环路上一起小小的剐蹭事故,如果不挪开车辆,2分钟之内至少造成2公里路段的拥堵,而恢复到正常交通也许则需要10倍或更长的时间。针对当前严峻的交通形势,驾驶人发生符合快速处理条件的轻微事故后不及时挪走车辆,必将影响其它车辆通行,导致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大城市是否有必要实施拥堵收费政策这一热点问题,首先分析巴黎、伦敦城市形态对交通供需、拥堵情况、交通政策的决定性影响.根据巴黎、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经验,探讨拥堵收费政策是否是缓解交通拥堵的必选之策.分析从规划入手论述了缓解拥堵、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等缓解交通拥堵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就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最优、必选和可选之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相对静态的城市整体交通规划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交通问题。针对城市局部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以城市局部区域的交通流特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城市局部拥堵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从道路设计、管控措施方面来缓解城市局部拥堵现状的方案。借助TransModeler交通仿真进行案例分析,对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局部优化方案能有效缓解拥堵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面临拥堵、停车难、人车冲突等诸多困境,这与我国以往重视"以车为本"的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理念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国外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逐渐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步行城市",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了事故风险。交通言究社梳理了香港及部分国外城市打造"步行城市"的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为例,结合近5年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探索与实践,剖析问题症结,总结反思治堵工作,并从增大交通供给、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等角度提出"持续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严格规范交通管理与执法、加强交通政策体制研究与优化、健全完善治堵工作宣传机制"等缓解拥堵的应对策略,为国内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交通拥堵是阻碍道路交通发挥应有通行能力、降低车道通行效率的常见交通现象。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给拥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方向。基于微观交通流交通波理论,根据实际道路饱和交通流车辆跟驰行为建立虚拟交通场景,通过自动驾驶仿真平台构建仿真试验环境,对采用双边控制法的自动驾驶汽车影响下的“幽灵堵塞”拥堵波传导现象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边控制法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缓解拥堵波传递上具备 优化效果,拥堵波得到有效缓解,通行效率提升 37.57%。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及延误,利用上游单一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根据交通波理论,对高速公路事故产生的交通波的传播与消散过程进行分析,利用每5 min断面速度变异系数对交通状态的特征点进行识别,进而确定事故的最长影响距离以及持续时间,并通过实际案例对该模型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确定事故的影响范围,且与事故记录数据相比,能更准确地确定事故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交通事件信息发布中基于用户位置的扇形搜索方法和路径搜索方法的大量无效搜索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拥堵传播规律的交通事件信息发布方法。该方法考虑路网拓扑结构,以交通事件为起点,沿着拥堵传播方向计算交通事件信息的发布范围,包括交通事件路段检测,交通事件实际影响范围检测,信息发布扩展范围计算。交通事件路段利用路段上下游的交通流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检测;交通事件实际影响范围根据路段的拥堵状态确定;交通事件信息发布的扩展范围根据交通事件的累计持续时间设定,且扩展范围中至少有两个出口,保证出行者有足够的时间和出口选择绕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拥堵传播规律的交通事件信息发布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交通事件路段;交通事件信息发布范围的演化过程符合交通拥堵的传播与消散的规律;基于用户位置的扇形搜索方法和路径搜索方法的最大搜索次数是车辆数,而基于拥堵传播规律的信息发布方法最大搜索次数是交通事件个数,由于车辆数远大于交通事件个数,因此基于拥堵传播规律的信息发布方法能够大幅减少无效搜索次数,节省计算资源,提高信息发布的效率。基于拥堵传播规律的交通事件信息发布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出行者合理选择行驶路径,及时避开事件影响区域,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小汽车的快捷普及,不断加剧各大城市的交通供需矛盾,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效率和质量,也带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已经成为业内人士面临的共同课题。有人认为,交通拥堵是一种现代城市病,极其复杂并难以解决。实际上拥堵总是存在的,只是有的拥堵可以接受,而有的拥堵则不可接受。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样面临着交通供给不足和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文章首先对交通拥堵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进行阐述;其次针对呼和浩特市现阶段城市交通的状况,分析本市交通拥堵原因;最后根据呼和浩特市交通现状,在借鉴其他城市成功解决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缓解拥堵对策。  相似文献   

10.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增加,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产量销量持续的增加,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城市私家车数量持续快速上升。此种状况下使得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在不断扩大,但城市区域空间有限,城市道路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辆通行及停驻的需求,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加剧。城市交通拥堵不但影响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时间,拥堵停滞增加了能源消耗,拥堵停滞的延时排放加重了空气污染,拥堵造成的事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存在道路交通拥堵的城市都尽力采取措施去解决或缓解拥堵状况,但收效却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造成拥堵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查找造成道路拥堵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国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为群众的出行、交通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但是在此背景下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出急剧的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过程中,想要得到精准、有效、科学的结果,那么则需要充分的运用到各科知识与理论,不难看出近年来国内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水平有着明显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着部分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进而更好的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2.
张雷  李一兵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2):140-143
实际道路交通事故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并采用不确定性方法分析其对道路交通事故再现结果的影响,可以提高再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不确定因素,将随机理论和随机摄动技术引入到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并应用不确定性理论给出了分析结果的置信区间和置信度,提高了事故分析与再现结果的精度。以汽车一行人交通事故为例,对车辆行驶速度和人车路面接触位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并与随机模拟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与普通道路相比,快速路交通事故影响程度要大的多,往往导致整条快速路和周边路网的拥堵。首先根据我国城市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了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特点,然后以北京市某区域的交通事故数据为例对城市快速路的交通事故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重点分析了快速路出口处交通事故特点。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事故检验鉴定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处理提供科学、专业的技术支持。检查和核实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是对道路交通事故技术评估的基本方法。已成为解决许多事故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实际情况,针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涉及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痕迹鉴定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吕洋洋 《时代汽车》2022,(4):196-198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95亿辆.汽车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事故处理的数量和难度也在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司机肇事后,为了逃避刑事和民事责任,置伤者于不...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对管理部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贵州省某两条高速公路历史交通事故数据分布规律与事故发展趋势,首先利用邻近度与关联性分析方法,完善事故数据;然后分析道路特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划分连续下坡路段、隧道路段单元范围;最后对路段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区块,建立不同区块范围内的事故概率与区块位置的预测模型,其中连续下坡路段后半段符合线形关系,隧道进出口段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并根据事故分布特征提出改善方案,进而辅助管理者掌握不同特征路段未来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范围以及改善的优先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体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雪良  胡江碧  刘小明 《公路》2006,(7):125-127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是道路系统采集交通事故信息的依据,它对一系列道路安全工作的合理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针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统计指标数据的遗漏、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量化及交叉口、路段事故的鉴定、事故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交通事故数据,对北京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肇事车辆、死伤人员、事故原因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交通事故分布具有规律性,肇事主体以及事故原因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具有较少的伤亡人数、对周边交通运行状况影响较大等特点,对该类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方法研究。研究构建事故地点平均行车延误计算模型。基于社会劳动价值的计算,将事故伤亡人数换算为经济指标。利用单位时间劳动力价值,将由事故引发的其他车辆的行车延误损失时间换算为经济指标。将其与非必要燃油消耗一并计入事故第三方经济损失。借鉴现有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采用等价折算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以哈尔滨市2007~2008年事故数据为例,计算其综合评价指标。依据综合评价指标的累积频率曲线,提出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等级界定阈值。以2017年6月发生于大连市高新园区的1起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为例,分别采用现行分类标准和提出的评价方法评价其严重程度。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事故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并包括非必要行车延误及燃油消耗的第三方经济损失,可以充分体现该类事故的特点,并能够合理划分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关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和相关研究也得以快速发展。分析车速对交通事故率及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建立车速与交通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2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车速偏差越大,事故率越高;事故冲撞前后车速变化越大,事故越严重。由此可知,车速对交通安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