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辆一旦遭遇碰撞,损伤就会产生,在对碰撞损伤的修复过程中,误差、累积误差无处不在,时时发生,我认为误差并不可怕,系统累积误差符合设计要求。系统的性能就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
汽车碰撞损伤是当前汽车修理中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人均拥有汽车的数量迅速增长;道路的改善,特别是高速公路和立交桥的增多,汽车的车速增高,车辆碰撞事故也迅速增加。汽车碰撞损伤的主要部分是车身,所以本文阐述汽车车身碰撞损伤程度的检测、判断与修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而在这些碰撞事故中,尾部的碰撞事故又占到了事故总量的28%,仅次于车头的事故(图1)。由于车身尾部没有车头结构复杂,修复的精度要求不像车头那样高,只要外观得到恢复、不影响行驶就可以,从而导致在修复时操作的规范和工艺流程被忽略。  相似文献   

4.
邹铁方  刘前程  魏亮 《汽车工程》2023,(6):1062-1072
为了解车辆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后的典型人车碰撞场景及事故特征,在再现187例事故并采集碰撞前参数后,运用联合仿真技术评估传统AEB系统的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未避免的73例事故(39%),获得6类典型的未避免人车碰撞场景。研究发现,未避免事故中:事故主要发生在照明条件良好、路面干燥的非路口,且95.88%案例中碰撞速度低于40 km/h;人车碰撞损伤均显著降低,但不同场景中降幅有差异;人地碰撞损伤降低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典型场景中61.9%的案例中人地碰撞损伤有增加风险,损伤增加比例随碰撞场景变化而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地碰撞损伤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EB降低车速后行人落地顺序改变、人体下肢与车辆前端再次接触、人车碰撞位置改变等。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智能车主、被动安全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提供边界条件,还能为设计更安全的AEB系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熄火事件     
《汽车杂志》2005,(1):36-36
近日,一朋友在日常熟识的下班路途上发生碰撞事故.车身一侧与路旁水泥墙发生严重磨擦,车辆损毁严重,修理费过万元。  相似文献   

6.
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时不可避免,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对车辆碰撞特性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整个车身是由薄壁结构组成的,因此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车身是主要的吸能部件。文章针对碰撞事故,对碰撞特性及车身的吸能情况,以及在碰撞分析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些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MADYMO)是乘员约束系统整合及优化设计的首选工程软件,通过对大型结构的动态有限元分析,提高了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7.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后.由于碰撞速度,车身的坚固程度、撞击位置、接触角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碰撞的损伤程度也有所不同。与货车和大中型客车不同.承载式乘用车整个车身被外覆金属件覆盖.其支承件结构也多种多样,所以很难观察损伤部位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刚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刚性结构车身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司乘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但是伴随着现代道路的发展和汽车数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二次碰撞事故”也频频发生。这样,如何对待现有汽车的“二次碰撞修复”就受到业内广大专业人士的关注。“二次碰撞损伤”修复与“首次碰撞损伤”修复相比显得尤其艰难。  相似文献   

9.
一、被动安全性 当事故发生后,由车辆本身的结构保证乘员安全的性能,即“从事故开始发生时的安全性”被称为被动安全性,目前从改善车身结构和装备成员束缚装置来提高被动安全性。 1.保证安全的车身结构 汽车以很大的运动能量维持其运动,当碰撞时,其能量的大部分由于车身变形而被车身所吸收,因此与车身结构相关的安全对策应以“利用车身变形  相似文献   

10.
反光标识全面推行监管机制尚需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反光标识可以减少41%的追尾事故、37%的侧面碰撞事故.如果车辆没有使用反光标识.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加30倍.在车辆上安装车身反光标识,倡导"防患于未然"的交通安全概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09,(46):45-45
随着车身轻量化设计以及车速的大幅度提高,风窗玻璃的安装,已经逐渐成为汽车安全功能的重要部分。当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风窗玻璃应该牢固地安装在车身上,为气囊的爆炸提供可靠的支持,保护前排乘客不受到伤害。同时,还能够保证车身A柱的刚性,在碰撞时不溃缩变形。  相似文献   

12.
汽车保险杠是吸收外界冲击力、保护车身前后部的防护装置.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可以降低对车辆和其它部件的损坏程度,从而降低车辆在碰撞发生后的维修成本。但IIHS的测试显示.大部分小型车和微型车配备的保险杠没有达到降低维修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碰撞事故造成的车身损伤是车身变形的主要原因,车身修复在汽车检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中通过数据分析,论述了汽车碰撞事故中车身变形的原因及汽车碰撞所造成的车身变形形式与规律,提出了快速修复和电子测量矫正2种车身变形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刚性材料的广泛应用,刚性结构车身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司乘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但是伴随着现代道路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随之上升。“二次碰撞事故”也频频发生。如何应对现代汽车的“二次碰撞损伤”就成了业内广大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二次碰撞损伤”修复与“首次碰撞损伤”修复相比,显得尤其艰难。笔者认为“首次碰撞损伤”,修复是关键。它除了有效的恢复原车的结构、性能外,还必须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二次碰撞损伤”修复提供必要的结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车身不仅起到保护乘员安全的作用,同时还关系到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为此,厂家在生产车身时,无论是外部构件还是内部结构,每一块钢板的定位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基准点和控制点的尺寸误差不能超过±3 mm。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车身装配和焊接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夹具定位。但在车辆发生较大的碰撞事故以后,若修理不当,就会造成车身尺寸误差偏大,这将影响车辆的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汽车碰撞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交通安全事故中发生几率最大的正面碰撞现象,通过考察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受力情况,分析了汽车由于碰撞产生的瞬间加速度对于车辆和乘员造成危害的原因。要求汽车除了要有足够强度的车厢结构和柔软的车厢内饰之外,更重要的是车身前部应具有较好的碰撞塑性变形结构或一种有效的防撞吸能装置.用于缓冲碰撞中的巨大冲力,并指出了解决汽车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徐诞 《时代汽车》2022,(1):150-151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汽车逐步成为家庭的出行的必备工具.我们中国是人口大国,汽车的保有量逐年上升,伴随车辆的不断增多,汽车发生的碰撞事故也随之增多.而对于严重碰撞损伤的车辆,车身修复过程中的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着维修后车辆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8.
在前方道路突然出现障碍物的危急情况中,车辆采用自动紧急转向来避障,由于情况紧急,车辆在转向过程中仍可能与其他道路参与者发生碰撞事故。当车辆采用自动紧急转向避让道路前方路口突然闯入的车辆时,与对向来车发生斜角碰撞,由此,对该特定场景的转向-碰撞全过程进行一体化仿真,分析乘员在转向阶段因车辆横摆和侧倾运动引起的离位现象以及离位在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动态响应和损伤造成的影响。首先,建立由自动紧急转向导致的斜角碰撞场景;其次,在该场景中,确定车辆在最小避障距离内的紧急变道路径,并计算车辆和乘员在变道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碰撞事故发生时刻选取为本车在紧急转向过程中易与对向来车发生碰撞的时刻,且在该时刻乘员具有较大潜在损伤风险;然后,在时域上结合车辆转向阶段和碰撞阶段的运动响应,将其作为整体输入,对乘员在全过程的动态响应进行一体化仿真;最后,分析离位对乘员损伤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紧急转向会导致乘员产生明显的横向离位,降低了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致使乘员头部和颈部在碰撞中的人车相对运动速度和相对位移明显增大;横向离位使得乘员头部偏离安全气囊中央区域,降低了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这2个因素导致了乘员头部损伤评价指标HHIC36增加7.20倍,颈部损伤评价指标Nij增加2.32倍;乘员头、颈部损伤具有随横向离位程度减小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在道路交通中,如伺减少对人的伤害是交通事故防治的重点。改善交通事故损失的致害因素,就是考虑在事故发生的瞬间,把导致乘员、骑自行车者、行人损伤的致害物,在车辆设计、使用方面予以改进,使得参与交通的人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在交通事故尤其是碰撞事故发生时,汽车对乘员应有足够的保护能力,这就要求车辆设计制造时要有安全的车体构造,针对碰撞发生部位的不同,车体不同位置的安全要求也不同;对于正面碰撞,为了乘员的安全,车辆前部要做得坚固,并要防止车室变形以确保生存空间,变形量随着碰撞时车辆  相似文献   

20.
王磊 《天津汽车》2007,(1):21-24
介绍了汽车车身开发中应用高度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车身结构碰撞历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工作的概况,对碰撞仿真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碰撞仿真分析是确保车辆拥有良好碰撞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实车碰撞试验结果相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