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随着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的正式实施,租赁车辆的出租方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租车人说:"车辆租赁后,你撞死人与我无关!"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如果租车人无经济赔偿能力或者不愿意  相似文献   

2.
环境人格权作为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环境权权益,因环境权本身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其进行民法立法确认的必要,即宜作为一项新型人格权在《人格权法》中予以规定,明确其权利的具体内容。而环境人格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也对环境人格权侵权责任的承担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只有牢固树立环境人格权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权益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环境侵害行为的发生,为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自《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学者就错误出生案件能否纳入《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讨论。为使“错误出生”案件中受侵害一方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法律救济,文章肯定“错误出生”案件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从侵权法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错误出生”案件适用《侵权责任法》的法理基础,厘清了“错误出生”的相关概念以及“错误出生”损害赔偿的范围,力图给我国的司法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把医疗及其损害赔偿责任设立专章进行了规范,把复杂的医患关系置于法律的框架之下。但是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法院如何适用该法审理医疗损害纠纷案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就《侵权责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短期内并行条件下如何适用以及举证责任分配、现行医疗鉴定体制及医疗机构免责事由对《侵权责任法》适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把医疗及其损害赔偿责任设立专章进行了规范,把复杂的医患关系置于法律的框架之下。但是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法院如何适用该法审理医疗损害纠纷案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就《侵权责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短期内并行条件下如何适用以及举证责任分配、现行医疗鉴定体制及医疗机构免责事由对《侵权责任法》适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侵权责任法》自2009年12月26日公布后,引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和如潮评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侵权责任法》根据侵权人的责任承担与其理性预期相一致,以有无意思联络重新构建了多数人侵权的分类体系.因此,如何理解《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与第十二条,切实提高在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责任承担方面的可操作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是法律的“绿化”需求在环境时代的体现,但《侵权责任法》未将生态破坏行为纳入到环境侵权的范围.本文通过分析扩大环境侵权的调整范围,即将生态破坏行为纳入环境侵权,以便进一步解决解决由环境侵权引发的损害,就首先应明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上位概念.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个人信息同时具有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对个人信息予以保护的深层原因在于对个人信息的不当收集、处理与利用,将导致特定个人的精神、财产利益遭受损害。论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汽车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理念-立法-救济制度"方面提出了大数据时代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个人信息保护这一领域当中,我国形成了检察机关引领提起行政与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式,同时逐渐加强社会团体对此类诉讼的托举,期望以公私合力的方式实现维系公共利益与保护个人信息自决的并重。这其中吸收了恢复性司法理念中注重受侵害方的利益填补、实现国家与社会间良性互动的内核,为传统理论注入了新的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的规定,不难看出,其侵权责任形式几乎照搬《民法通则》对侵权责任形式之规定.即其对物权诉讼中的侵权责任形式与债权诉讼中的侵权责任形式混淆在一起规定.那么,这种规定是否合理?其分列各项侵权责任形式的标准是什么?各项侵权责任形式所适用的归责原则又是什么?正是本文所要阐明之处.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的保护在我国被关注时间较短,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本文从隐私权来源、内容、隐私权保护的限制及其救济等方面来介绍我国的隐私权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7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进行重点修改,一方面细化了再审事由,力图维护司法裁判的终局性、权威性、公信力:另一方面又将实质性事项列入再审事由,体现了立法者对当事人无微不至的父爱主义关怀,从而削弱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导致民事再审启动程序的随意性。而这一悖论根源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价值功能定位的错误,没有建立民事再审之诉。力图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构建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修订的《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弥补了法律上的空白,为法院审理有关著作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在阐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和限制问题进行探讨,以加强和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限制政府官员的隐私权,意味着媒体权力在其私域可以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在选任、监督以及激励政府官员上,对于人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政府官员而言,其也并非百无一利。故人民即便是在对政府官员因其隐私权受限而可能遭受的利益减损进行相应补偿后,也仍可从中获取较大利益。我国于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规定限制政府官员隐私权的条款具有重大的宪政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人优先”从通行权利的分配上充分保护了行人的生命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但作为行人必须明确,只有按照规定在道路的过街人行横道上穿行,这种优先通行权才被确认。同时,“行人优先”在我国道路交通中的真正落实.仍需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请求权概念产生之前,罗马法尚以诉权为诉讼标的,民法请求权概念自其产生之时就与民事诉讼标的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早期只有给付之诉一种诉讼形态,人们认为诉讼标的就是民法请求权。随着请求权竞合现象不断出现以及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的产生,民法请求权和诉讼标的之间的关系开始剪不断理还乱,在不同的诉讼标的理论中,民法请求权地位各异。在当前各国学理、立法和实务的主流观点中,请求权仍然是给付之诉的诉讼标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概念和特征,强调人身保险合同订立时,必须存在人身上的保险利益,否则合同无效。与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相比,其保险利益的范围更广泛,要求更严格。指出了各国保险立法关于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三种不同的确认原则和方法,分析利益原则、同意原则以及利益和同意兼顾的原则。我国《保险法》对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确定,采取利益主义和同意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形式有二种情形:一是对投保人有利益关系的人;二是依投保人同意而产生的保险利益。本文旨在通过现行保险法中关于人身保险保险利益的立法研究,探索我国立法的得失,以完善我国的保险立法。  相似文献   

18.
性权利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权利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含义和具体内容都有待于学者的研究,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对其作一定义,并从相关的领域以相关的知识去阐明对该概念的一些易于引起争议的问题的个人理解,以引起人们对性权利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内部安全审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大量存在的信息系统内部安全问题,提出了基于安全审计和入侵检测技术的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平台,并具体给出了其内部工作流程和实现机制.鉴于信息系统内部安全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建立系统内部人员的个人诚信信息,并将其作为入侵检测的匹配条件之一.针对入侵检测系统,采用了误用检测技术和异常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事后审计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建立入侵检测模型,最终实现对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信息的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20.
引水权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主权标识,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防机密,保障港口和船舶的安全.在中国,自鸦片战争以降,沿海港口引水权曾经有长达一个世纪被洋人所把持的屈辱历史.随着国人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航海技术的掌握,争取引水权成为中国航海人的心声和努力实现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